山乡沧桑一甲子满纸乡情赤子心
(2023-05-13 16:24:38)
山乡沧桑一甲子 满纸乡情赤子心
——刘峻和他的长篇小说《六十花甲》
他在巢湖工作,是庐江籍的作家。他本从事戏剧创作,却写了一部颇有影响的长篇小说。今年4月份,刘峻历时三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六十花甲》问世,并在巢湖举办了新作座谈会,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对作品给予高度评价。《六十花甲》在全国各大小说网站均有链接,到目前为止吸引3万多人网上在线阅读,受到广大读者好评。
在巢湖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工作的刘峻有许多头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会会员,安徽省戏剧家、曲艺家协会理事,巢湖市戏剧影视家协会主席。都是和戏剧有关,因为他本来就是从事戏剧创作的。从1986年发表作品开始,他创作了大量剧本,主要有大型话剧《幸福村的婆娘们》、《丁门三代》、《淮北三代》等10部大戏,还有小品小戏、曲艺等100多个。他的这些作品获得过“田汉戏剧奖”、“中国戏剧文学奖”、“曹禺戏剧奖小戏小品奖”等多项殊荣。他动起了写小说的念头,写什么呢,他出身于农村,23岁在家乡任大队书记,后来到乡村文化站工作,最熟悉的莫过于乡土乡亲,那里有生他养他的热血土地,那里有他熟得不能再熟的鲜活人物。过去年代农村社会的变革历史、最淳朴苦难的农民在每个历史时期的命运沉浮,时常绞痛着他那颗赤子之心,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把他们写出来,这种责任感煎熬了他许多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在戏剧领域成果颇丰的他,写起小说来竟也一鸣惊人,一部53万字的长篇洋洋洒洒,气势恢弘,一落笔就风雨沧桑60年。小说反映的是上个世纪后60年那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山乡草民在时代波涛中的命运沉浮。小说以江淮地区一个叫卧龙山的小山村为背景,真实地描述了卧龙山村民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大跨度的生活世态,展现了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中国农民求生存求发展的艰难历程。小说成功塑造了以邵光龙为代表的特定时代背景下一群山乡村民和农村干部各色人等。邵光龙是革命烈士的后代,他善良,舍己助人,大公无私,当了几十年的书记,一心为村民谋利,做好事,为响应上面造田学大寨,竟忍痛炸爱妻的坟,最后连唯一的儿子的命也搭了进去;“老爷”肖贵根精明睿智,洞察世事;后任书记李常有奸诈狡猾,一心谋私利;老队长石头胜任职守,无条件服从上级,为了队里的生产进度,不怕得罪人,但他私心重,爱占小便宜,身上抹不去农民的劣根性。最有光彩的一个人物当数肖光妹,这个吃大食堂时逃荒来的外来妹,为肖家收养,成为肖家最可靠的一员,她快人快语,热情泼辣,敢爱敢恨。还有正直爽朗的马德山,善良贤惠的肖光英,懦弱胆小的肖光雄,乡村泼妇张腊香等,这些人物无不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作者把这样一群普通的山村农民放进时代的洪流中,诉说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悲喜人生。他们经历从抗战到解放后肃反(匪)到人民公社、大跃进、吃大食堂、修水库、学大寨(毁林造田)、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时间跨度从1940年到2000年,整整一甲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时代的变迁和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得失成败,可以说是一幅深沉厚重的山村历史画卷。
这部小说历史的脉络极其清晰,历史的特征也很明显,这与刘峻的叙述结构很独特有关。作者以年代分章节,又不是每个年代都写,只选取有时代意义的,有代表性的年代来叙述,切取这个年代里一个社会生活的横断面,让人物在其中演绎故事,从而构筑成六十年的山乡社会生活风貌。小说的另一特点就是地域文化明显,正像书的作序者杨福生教授说的那样:作家是离不开己身所处的文化背景的,犹如沈从文之于湘西,严歌苓之于上海……家乡所在的江淮文化是刘峻精神的营养,笔下那些淳朴善良又各具特色的人物不就是江淮大地上那些可敬、可佩、可怜、可嫌……的父老乡亲吗?那满纸老百姓的土语、俗语、方言、原生态语言不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吗?读来亲切可感,乡土情味浓厚。
刘峻坦言,创作尤其是写这样的心血之作是一件折磨人的事情,那段日子里可以说是废寝忘食,白天要上班,就利用业余时间写,有时在上班的路上都边走边构思,晚上突然想到某个情节,被子一掀爬起来抓起笔就奋笔疾书,纸和笔就摆在床头。他说自己整个人已融入到小说中,似乎成了卧龙山村的一员,邵光龙妻亡子死梯田塌时,他随他一起失声痛哭,无语问苍天,光妹被惹恼时,他只觉得气愤难平,那痛快的骂人话语就如连珠炮般射出……
经历给予他生活的积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赋予他悲天悯人的情怀,一部散发泥土清香和时代气息的《六十花甲》就这样诞生了。富于现实批判精神使刘峻敢言人所不敢言,一部小说,让发生在农村社会的那些逝去的历史又清晰如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他说,一个作家要对历史、社会高度负责,有时甚至要像一个斗士一样勇于披荆斩棘,而他将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