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六十花甲》随感
胡小平
刘峻先生是在朋友介绍下刚认识的。他睿智、随和,是我接触过的朋友一样普通的人。这样,我们便有了沟通的话题与可能,又是同龄人,相同的生存年代里长大,自然有许多同样的人生体会。大概都是搞文艺创作的缘故(方向不同),对于许多生活、政治、文化的观点,还有艺术趣味等都可以作为话题拉。
几位年龄不等的文人相聚,当然谈的更多的是写作与创作,在座的大都是初次相识刘先生,自然不至于谈的更深,但融洽、谦让的气氛贯穿于始终。喝酒也差不多,虽没有较量各自的酒量大小,但对酒文化的规制心知肚明,尽情尽理地在初次见面中竟喝出趣味与友情。
当然,最让我震撼的还是这部沉甸甸的五十三万字的长篇小说“六十花甲”,我羡慕、敬佩,这不是一般人能干的出来的活计。我相信,眼前坐在我身旁的这个普通人具有不平凡的才能、意志、毅力、学识,是条汉子。
书中对男女主人公的描写都不复杂,看起来和同时代人一样。但是现实生活中周围环境以及人物的种种描写将邵光龙与肖光妹丰富起来,这反倒使勤劳善良、正值智慧的人性在主人公身上得到张扬,不仅典型而且具有代表性,说明刘俊先生构思巧妙与设计精心。
故事是以悲剧结局。善待社会、安分顺从的人们常常在复杂的社会染缸里是不适合的,和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一样,在灾难与打击面前,都是以生存的本能反应去面对,不设退路,没有底线,能扛的扛过去,甚至丢失生存的本能去应对。但当生存底线被道德,也就是被看作人生最珍贵的尊严被道德所打破时,选择死亡也就是必然了,所以悲剧的结局合情合理。
肃清土匪、镇压反革命、反右、吃大食堂、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运动,都是建国以来共和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当时的国策,任何人都跳不出、避不开,而置身其中又都是灾难。中国的农民阶层对于人为灾难的承受是何等的沉重,作品能深刻真实地反映社会给人民带来的困苦,读起来如身临其境,呼唤起与新中国同龄人的共鸣,这不仅需要切身的体验,还要有过人的胆识。这些不能触动,人们又不敢触动的社会神经,在刘先生犀利的笔锋下得到淋漓的展现。
全书文体朴素,绝无哗众取宠。肖光虎请客的一餐饭道出了现时农村人的心态。在信息并不完全封闭的农村,乡下人群体对世界五彩缤纷的变化尚在一知半解时,同一时代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人生的各种不对等状态——观念的不对等、思想的不对等、经济状况的不对等、生活方式的不对等,以及诸多的差异使人看着心酸而无奈,这正是时下农村的真实写照,我认为这是全书最为精彩生动、真实的故事。文笔沉长,但不厌烦,最让人期待,使人津津乐道。
最后情节有些戏剧性的处理,这与刘峻先生长期从事文艺创作有关,充满浪漫主义色调,只感觉与前面大块头的写实手法有出入,即浪漫主义的表现与写实的表现难以联系到一块,读来感到突然。但却道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即盲目地、不理性地想去改变人生命运是要付出代价的,而这个代价究竟是谁造成的呢?现时我们的农民工兄弟姐妹为了改变命运,不都是付出了代价,缴足了学费,才得以受到人们的关注吗?全书贯穿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无限向往与爱,以及责任感,归结起来,怎么能不激起我们的情怀与警醒。
2010年8月5日
于弄墨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