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讨论与反思(5月教育心得)

(2016-06-01 16:33:49)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心得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讨论与反思

    告状,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幼儿的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告状是一种发生次数很频繁的现象,它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类个体,他们的告状行为一定有许多不同与成人的地方。那么,幼儿为什么要告状?教师怎样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一、案例描述与分析

案例:下午的区角活动中,我给美工区活动的孩子分好了油画棒和剪刀,这次美工区的活动内容是制作送给妈妈的贺卡,韬韬的作画速度比较慢,因为他在画画时喜欢讲讲话,东张西望的,而坐在其前面的明明早早地制作好了,当他离开位置的时候,一不小心撞了韬韬的手臂,韬韬马上质问明明:“你为什么撞我?” 明明连忙道歉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韬韬不听,噘着嘴跑到前面来告诉我:“老师,明明推我的手,害得我画错了。”一副很难过的样子。

分析:首先,应当看到韬韬告状有他可取的一面。他懂得了上课的规则,这说明他已经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想通过告状来求得成人的帮助,从而矫正同伴的不好行为。从这个角度讲,这是孩子处理问题能力的一种进步。但是,对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告到老师那里,这会引起同伴的敌视,也会削弱独立处理同伴间小纠纷的能力。

二、讨论与反思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幼儿的告状行为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幼儿告状的理由却不尽相同,那么,面对孩子的种种告状行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一)教师要了解动机和目的,区别对待。

1、求助类的告状。有些问题老师不要直接插手,可启发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引导孩子利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思考问题,学习换位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询问类的告状。有时候幼儿的“告状”实际上就是一种询问,他们希望教师能对“被告”的行为做出解释;发现老师“毫无反应”之后,讲话的孩子逐渐多起来,最后连告状的孩子也奈不住了,遇到这样的告状,教师要及时肯定孩子的积极方面,以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我们可以表扬孩子说:“妍妍认真听故事,不讲话,真是个好孩子!”这也是培养儿童的正确判断力和克制力,同时也通过榜样的作用,让好的行为得到张扬,遏止一些不良行为。

3、为自己辩解的告状。如“黑板上的字是某某叫我擦的”,这类告状都是孩子在做错事情以后,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试图推卸责任或者逃避惩罚。这时老师就要分清责任,该惩罚的绝不姑息。同时要让本以为告了别人的状自己就没事没的孩子认识到:把责任推给别人是不对的。

4、“检举揭发”类告状。洪宇抬起头,弯着小脑袋:“老师,明明把线条画在外面了。”这种行为不宜鼓励,更不能当着“告状”孩子的面批评另一个孩子。要防止幼儿因为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或怀有嫉妒心理而乱告状,这会使孩子的心理畸形发展。并且老师对这种告状行为及时纠正,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二)不管孩子告状的原因是什么,此时教师在孩子心目中就是至高威望的大法官,任何简单敷衍的态度对孩子都是不礼貌、不尊重的。

你要表现出仔细倾听的态度,除了进一步明确是非对错之外,任何教育都和平时一致,不因孩子告状而发生改变。

1、宽容的态度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从生活中让孩子体会到宽容的乐趣。教育孩子多看别人的长处。让孩子学会公正、客观地看待别人、多学习别人的长处,多发现别人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找出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处处处心积虑的别人的茬。

2、自信而不自我。

太喜欢告状,一方面是孩子不自信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孩子太过于自我的表现。老师要在平时生活中就让孩子处理好自信和自我的关系。  

3、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减少告状行为。

通过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平时多注意训练幼儿的独立性,对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作为幼儿园的老师,妥善的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但最终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从而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对于幼儿之间纠纷的处理,老师可组织幼儿观察影视动画、听故事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从而丰富幼儿是非的感性经验,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进而减少幼儿的不良行为。还可以组织幼儿通过谈话、讨论等形式,讲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来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幼儿独立处理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进而减少幼儿告状行为。同时还要交给幼儿一些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策略,如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谦让,共同协商等。老师在日常教学活动总中,对幼儿园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可逐步提高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遇到幼儿主动对各种行为进行评价,反复幼儿关于是非问题评价的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和评价能力,提高幼儿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的独立性不断增强,减少幼儿的违纪行为,各种告状行为自然而然就减少了。

三、相关问题的思考

同时我在工作中发现幼儿在解决争执时容易表现出攻击倾向。最近深圳的一项调查表明,90%以上的幼儿有行为攻击倾向,在去年6月西安一名幼儿因与他人争执竟然开口咬伤同伴,如何引导幼儿正确解决同伴争执?如何采取科学的教育活动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和行为意识,从根本上解决同伴争执问题?这些,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探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