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宾虹的用墨与用水

(2015-03-13 10:42:51)

请关注“昌平书画轩”,有更多有趣有益的图文哦!

https://mmbiz.qlogo.cn/mmbiz/RO9Xs5fBJIKaPrawKLVteuojPcfg7ib61jZLwzBFz96bIPJKohHqK57rujL2FPOjVX4ElGAvo93CCEbOdsId96A/0
九华秋色图


 

  历史上的画家,有早熟的,也有晚熟的。唐代的吴道子,“幼抱神奥”,“年未弱冠,穷丹青之妙”,是一位早熟的画家。现代的黄宾虹,却是一位晚熟的画家。虽然,黄宾虹在十岁以前便开始学画,但是,及至七十多岁,才获得了飞跃的进展,在山水画的表现上出现了神奇的变化与独特的创造。

   黄宾虹享大年,一生精勤不懈,山水画之外,花鸟画亦别具风貌。在技巧上,他的最大成就是用墨和用水。他的墨法和水法,可谓前无占人。虽有宋之董源、米芾,元之高彦敬、王蒙、吴镇,明之文征明、沈周、董其昌以及清之石涛、石溪、龚贤等,而黄宾虹的表现,都有胜过他们的地方。

   黄宾虹在画论中提出墨法有七种,即所谓“七墨”—— 泼墨法、淡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渍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等。黄宾虹在运用时,比较出众的,一是破墨法,包括淡破浓、浓破淡,水破墨、墨破水,墨破色、色破墨;二是渍墨法、积墨法和宿罨法。

   关于破墨法,宋代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提到,落墨要坚实,虽破而严整,要雄奇磊落,达到凹深凸浅的变化。要浓淡互破,有离离奇奇的效果。破墨法中的淡破浓,是先画浓而后破之以淡,浓破淡则反之,水破墨是先画墨,而后破之以水,墨破水则反之。又有墨破色与色破墨,方法如上述,但是它的变化较多,因为色彩有多种,如墨破花青与墨破胭脂便不同。这种种破墨法,运用之时,都不可刻板行事。黄宾虹画起来,固然都有法度,却又是随机应变,一忽儿在这里浓破淡,一忽儿又以这里的淡墨去破浓墨。或者是,这里色破墨,那里却又是墨破水,都根据画面的实际,反复使用,交叉进行,所以画来千变万化,奇妙莫测。有关破墨法,黄宾虹在《画法要旨》中还提到,说“破墨法是在纸上以浓墨渗破淡墨,或以淡墨渗破浓墨,直笔以横笔渗破之,横笔则以直笔渗破之,均于将干未干时行之。利用其水分之自然渗化”。说明破墨法,除浓淡变化外,用笔的不同方向,也影响到破墨的效果。

   至于渍墨、积墨和宿墨,这是黄宾虹晚年所常用的。虽然在黄宾虹早期的著作里,把渍墨作为积墨,但是到了晚年,他把渍墨与积墨完全分开了。按照他的说法:渍墨入画,往往墨泽浓黑而四边淡开,得自然的圆晕,而笔迹墨痕,又跃然纸上。所以古代画家画大浑点、圆笔点、侧笔点、胡椒点,多用渍墨法点之。积墨是以浓淡墨层层皴染,正如他在《秋山图》中所谓“唐宋人画,积累千百遍而成,层层深染,有条不紊”。关于宿墨,通常称为

隔宿之墨,不是新鲜的墨。黄宾虹素不洗砚台,所以砚边多宿墨。此外,他还以上好之墨,泡在一个墨匣里,也作为宿墨来使用。宿墨黑极了,而且还有渣滓的留存,但画出来悦如青绿设色。宿墨画时不觉其黑,及到干时,笔笔分明,稍有败笔,暴露无余。不善用者,枯硬污浊,极其丑恶,所以一般画家不敢多用。画时用笔尤不得拖、涂、抹,必须笔笔落上去,落得妙时,还可以用它来提精神。黄宾虹说:“画用宿墨,其胸次必先有寂静高洁之观,而后以幽淡天真出之”。运用宿墨法,有时作为黑白强烈的对比,甚至使它在墨墨黑黑中见黑,黑中见亮,成为一种具有特殊效果的“亮墨”。他画的黄山、雁荡山色,常常运用宿墨、亮墨来表现。关于“亮墨”,黄宾虹在《九十杂述》中有一段话:“墨为黑色,故呼之为墨黑。用之得当,变黑为亮,可称之为亮墨”。他又说:“每于画中之浓黑处,再积染一层墨,或点之以极浓宿墨。干后,此处极黑,与白处对照,尤见其黑,是为亮墨。亮墨妙用,一局画之精神或可赖之而焕发”。他的这种说法,是他对用墨的特别体会,前人是没有提到过的。

   黄宾虹生平作画,笔不论大小,毫不论软硬。他画一幅四尺中堂,只用一枝“点梅”,从头画到底。往往破旧的笔,或是新开的笔,他都不论,拿起笔就算数,不加挑选。纸张也不讲究,什么纸都画。他说:“是我使用笔与纸,不能由笔与纸来约束我。一枝破旧的笔,只要用得妙,与新笔无异”。但对墨与颜色,他是极为讲究的。他备有上好的松烟与油烟,他认为用上好的墨,“不特藉美于今,更藉传美于后。”又说“晋唐之书,宋元之画,皆传数百年,墨色如漆,神气赖此以全,若墨之下者,用浓见水则沁散烟汙,岂不可惜”。一九五一年冬,他上北京出席全国政协会议,休息期间,北京友人请他作画,他只在画桌上看了看那锭墨,然后便从身上摸出一个小布袋,取出一块墨头和一方印章,本来给他磨好的那一池墨水,他就不去使用它。他用的墨,有时还掺一些藤黄,用来画江南的烟雨,尤见效果。

   总之,黄宾虹的用墨,确是达到神妙的化境。正如石涛所说:“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


https://mmbiz.qlogo.cn/mmbiz/RO9Xs5fBJIKaPrawKLVteuojPcfg7ib61BVQmOIqDC2ECk7UyuW0Rsw6nXxYg4HfZuJECg18jRcnf2VI9GJE6dg/0
柳溪泛舟

https://mmbiz.qlogo.cn/mmbiz/RO9Xs5fBJIKaPrawKLVteuojPcfg7ib615gvHHIFsg6T3MG1QCdEk6K9KKdwdQevclAzrZpia7GhiaXaW9icOgeQmQ/0
秋山图


   再就是黄宾虹的用水。

   中国画的技法,在历史上是逐步提高并发展的。六朝时的谢赫,在《六法论》中只提出“骨法用笔”,还没有提出用墨。到了唐末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论画,所归纳的“六要”,就把用墨归纳进去了。所谓“六要”,即“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可是用水,直到今天还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法”被提出来。

   谁都清楚,用笔之时要用水,研墨之际要用水,这是毋须待言的,如果只认识到水的这些用处,水在中国画的技法上当然只能作为从属的地位。但是,黄宾虹在晚年就不是那样看,他曾经一再说:“画案之上,一钵水,一砚墨,两者互用,是为墨法。然两者各具其特性,各尽其所用,各有其千秋,故于墨法之外,当有水法。画道之中应立水法,不容忽视。”他的意思是:一钵水,不只是为研墨、洗笔之用,也不只是用来润笔、调墨、调色,或用来破墨、破色,而是应该认识到水的特性,水在绘画表现时,可以发挥其独特的艺术效用。所以黄宾虹在论“墨法七种”时,一开头便说“古人墨法妙于用水”。

   黄宾虹的用水,通常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用以留水渍;二是用以接气生韵,三是用以统一画面。

   关于留水渍。黄宾虹的山水画中,有的地方没有线条,即没有笔迹,然而画上有一片或一丝淡墨或色彩的痕迹,这便是他在画上泼水或点水时所留下的水渍。他常常说:大理石上有斑烂的墨彩,既不是靠笔去画,也不是靠墨法去组织,而是在自然界中自自在在的形成的。他认为绘画山水,适当的采用这种效果,也是可以丰富表现的。过去,我对他的这个画法没有引起注意,当他健在时,我也没有特地提出请教过,最近翻阅他的《九十杂述》稿,发现他在夹注中有几句话,对我启发很大。他说:“水之渍,非墨痕也。澹宕如徐幼文,皆以水渍为之”说明他对水渍的特别效果是有过专门研究的。当我注意到这个问题时,再去看他的作品,就觉得他的画中,有不少地方的表现,都是利用水渍的韵昧去求得的。如其九十岁所作的《雁宕奇峭》。九十一岁所作的《设色山水》及《潮山晓烟》、《春城雨霁》等,都是如此。

   换言之,中国画的画法,从事实来看,水法早已有之,不仅体现在米芾父子画云山上,就是徐渭、董其昌、石涛、八大山人等,都是善于用水的画家。即使是通常的画家,在用笔、用墨、用色之外,也是少不了用水的。只不过“水法”还没有经过好好总结,还没有作为专门的研究。及至黄宾虹提出这个问题时,可惜他已经是暮年了。所以这位老画家还没有来得及讲出他的许多宝贵的体会。但是作为绘画的发展,“水法”是应该提出来的。可以相信,经过大家一段时期的实践,再经过一番研究,“水法”必将成为一“法”而与笔法、墨法并列于画法中。

   关于以水来接气生韵。凡有作画经验者都知道,绘画表现,有些笔,只宜松动而不宜紧,否则便会发生刻板或呆涩的乏趣。又有些笔,应该交接之处却不容接得如钢条两端焊接那样的规矩。在这种情况下,细看黄宾虹的画作,他就是以水来给以相接的,好象没有笔迹,却使人有接起来了的感觉。这便是以水接气,即是把气脉连贯起来。这样做,既保持画面的松动,又使笔笔贯通,胳脉连结,岂不是绝妙的办法。例如他画的册页《湖山晓望》以

及《蜀山落霞》等,画上浓墨片片,焦墨点点,就因为在片片之间,点点之间,用之以水,水略使浓墨化开,相互连接,便成为自然的一体,这样的办法,既使山水间多空灵,又不使画面松松散散。即是说,达到笔不接而相接,韵味于笔不到处反又生,画尽而意无穷。所以用水接气,在这种情况下,是能够发挥特殊效能的。

   再就是用“铺水”法来统一画面。

   黄宾虹画山水,当把要画的山、水、树、石勾定,经过皴擦、点染后,在将干未干的时候,在画面上全部铺一层水。铺水时,使用较大的毛笔,蘸上清水,在纸上点笃。这样的办法,黄宾虹有个比方,好象给孩子的脸盖上一块透明的薄纱,使人看起来既柔和又统一。即是说,铺上一层水,可以加强画面的整体感,这在他画大幅山水时尤其这样。有时,他还把画身反过来,用清水点,在画的背面一遍一遍的点。他的这个办法是求画面浑厚。有一

次,一位客人见到黄宾虹只用水去点,以为老人忘了用墨,特地把砚台送过去。老人见了,风趣的说:“我是用水灭火,不要火去再烧了”。客人未解其意,问他什么意思,他才搁下了笔,笑着说:“墨是火烧的烟,画上了墨,浇上了水,不是灭火吗?”引得在座的客人无不发笑。其实,他的这几句风趣的话,正好说明画上用水的重要性。

   在历史上,一个有成就的画家,只要在某一方面有独到之处,这便是他的贡献。对于文艺创作的要求,前人曾说过一句重要的话:“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就是说,在艺术创造上,要创造出前人所没有达到,又为后来的人感到所需要的,才是可贵,如果泥古不化,依样葫芦,就谈不到创造发展。黄宾虹的一生,就其用墨、用水的巧妙变化来说,确是达到了艺术创造上的这个可贵的地步。


https://mmbiz.qlogo.cn/mmbiz/RO9Xs5fBJIKaPrawKLVteuojPcfg7ib61T5slq2IAJW873b7eG3ibBvhQMia1ORHWnZPRZBN69XibzeCASOHYZUY3w/0
溪山晓望

https://mmbiz.qlogo.cn/mmbiz/RO9Xs5fBJIKaPrawKLVteuojPcfg7ib61LZMlhNsLz7IS92vfjYeIsZ9MhdCfUv8BuaYOs1wqF88W4fDc5ysMAA/0
泊舟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