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建筑与古典诗词完美结合

(2014-03-11 12:40:05)
标签:

汝铎先生

中国古典诗词与中国古

诗经

中文系

文化

     汝铎先生正在编写一本《建筑与诗》的书,他打印了一份让我提意见,还说是越大刀阔斧地改越好。我一看这个书名就很感兴趣,一读便爱不释手,一口气就读完了。我把书稿退给汝铎先生时,意见没有提多少,倒是向他谈了不少读后感。他听着听着突然提出一个要求——让我为这本书写篇序言。我连忙推辞,说自己才疏学浅,还是请个文化名人写序吧,说完就逃掉了。我以为这事就此打住,不再多想。没想到第二天他通过QQ发过来一段话:“我们考虑再三,这本书还是请您写序,再说,您已经写了十几本书,如同满汉全席都做了,写篇序还不是小菜一碟吗!”我回了他几句话:“你的前言洋洋洒洒,已经包罗万象,我再写序就是班门弄斧啦,则有画蛇添足之感。”他接到电话直接跑过来对我说:“这本书是咱们社长交给的任务,我们编辑中心的人都说您写序最合适……”这番话说出来,我感到盛情难却。

http://s16/mw690/0026DcIjzy6HfCxW1hlf7&690

    对这本书我不想多讲,读者阅后自有评说。我只想谈三点体会:

    第一,这本书选取的诗词与建筑都很好,相关的注释与简介都很精彩准确,言简意赅。中国优秀的古代建筑艺术都是和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相得益彰,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优秀文化遗产和建筑艺术遗迹。纵观历史,建筑往往因诗词吟咏而成名,诗词往往因优秀建筑而流传,概莫能外。没有被古典诗词吟咏、歌颂、赞美、借以抒发情感的建筑,肯定称不上优秀。当其一旦被毁便灰飞烟灭,不会保留下来。人们读过这本书就会感受到一个道理,中国伟大的建筑艺术孕育了一大批伟大的诗人或文学家,伟大的诗人或文学家又使得建筑艺术得以发扬光大,流芳百世。有些优秀的建筑艺术经典之作即使是数度毁于纷飞战火或天灾人祸,但由于其有赞美的诗词流传开来,人们往往会根据诗人流传下来的诗词意境,一次又一次地将破败或消失的建筑不断地修复或不断地重建,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可以说,优秀的建筑艺术与优美的诗词歌赋共同繁荣,并在这个世界的艺术长廊中占有一席之地。

    我以为,没有诗歌赞美的古代建筑一定是缺乏艺术特色的,也是缺乏生命力的。这次汝铎先生将建筑艺术和优美的古典诗词汇编成这样一本值得品味的好书,一定会受到喜爱中国古典诗此的读者喜爱,还会受到喜爱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美的读者喜爱。因此,这本书的出版,对中国建筑界或是中国出版界,甚至是喜爱古典诗词的人们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情,可喜可贺。

    第二,本书在中国建筑艺术与中国古典诗词的融合上做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和成功尝试。选择哪座建筑或那首诗词是一门学问,因为中国优秀的古代建筑遍及神州大地,可以上溯到数千年前;而吟咏优秀建筑的古典诗词浩如烟海,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孔夫子编辑的诗歌总集——《诗经》,因此选取者要具备建筑常识和诗词常识。要找好切入点,选取那些富含建筑信息的名篇佳作来进行剖析并吸引读者。古典诗词中有的是直接描写建筑的壮观、雄伟,浓墨重彩而富有艺术感染力。有的是从多角度描写建筑过程和设计理念,让人感惊叹古代建筑大师鬼斧神工的高超技艺。有的则是选取某一个侧面传达建筑的信息,是为了抒发情感,借物言情,托物言志,极富哲理的名言警句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本书选取的诗词通过艺术感染力及其蕴含的建筑艺术,让我们感受到灿烂的传统文化和建筑文化,从而达到古为今用,提高审美,启迪心智的作用。编者将诗词与建筑融合,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点、交叉点,让读者认真读、细细品,从而领悟到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令人赏心悦目,尤其是本书中的一百多幅古代建筑插图非常珍贵,是由高级建筑师、著名建筑美术家谢秉漫先生亲手绘制,着实为本书大为增色。画配诗,诗衬画,令读者感到协调而极富美感。

    人们常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进入了现代社会,建筑设计的作品要有时代特色,要有中国风格,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吸收古代建筑艺术中的一切有益营养。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借鉴,善于利用,善于创新。研究古典诗词与建筑的融合就是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我们将这两种门类的艺术更好地互相渗透,肯定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三,读过本书后感受到编辑既是熟悉中国古典诗词又懂中国古代建筑的人。汝铎先生是中文系毕业的建筑类科技编辑,似乎属于用非所学,跨行业而为之。但他在建筑出版界一干就是三十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编辑做起,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做书、编书,研究书,推广书,现在已经做到这个行业的最高职称——编审,相当于大学里的教授,其间甜酸苦辣不必细说。我以为,他现在是建工社学中文的编辑中最懂建筑出版行业的编辑;而又是建筑出版行业中文学素养很高的编辑。大学中文系的全称应该是中国语言文学系,一个人大学毕业后不管从事科技出版编辑工作,还是其他职业,如果他在大学期间将语言文学的功底打得厚实、扎实,他后来一定会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中走得更远、更好、更有成绩。我们都知道,中国很多著名科学家都很喜欢中国古典诗词并颇有造诣,如中科院院士杨叔子,中国气象学家林之光,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陈能宽两位院士,水电专家程良骏,中科院李荫远院士,数学家郑之蕃、丘成桐、华罗庚等。此外,程良骏、钱伟长,潘家铮,杨叔子,张光斗,陆佑楣等大科学家们互相之间经常诗词唱和;还有梁思成、林徽因、杨廷宝、童寯等很多著名建筑大师,也创作过很多优美的古典诗词,他们虽不是诗人或文学家,却留下一段段耳熟能详的诗词佳话。

    因此,将这本中国古典诗词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图书编好,编出特色,编出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实非汝铎先生莫属,是社领导确定出版这本颇具特色的图书时选对了最合适的编辑。建工出版社里学中文的编辑不是很多,但他们在建筑出版领域中勤奋耕耘多年,已经或正在成为社里的编辑骨干。学界普遍认为,学中文者最大的特点是善于将学习的东西融会贯通,建工社几位学中文的编辑正是如此。这足以说明,一个人具备语言文字能力十分必要,掌这种能力越高越多越好、越有益处。

    最后,我希望这本书不但为中国古典诗词爱好者所喜欢,还能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者或建筑艺术爱好者所欣赏。借这本书的出版写上我的一点感想,是为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