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七版《儿科学》中关于母乳喂养的内容

(2011-07-14 21:02:06)
标签:

母乳喂养

育儿

分类: 文献参考

经小竹妹妹的提醒,找了良久,在网上居然找到一个可下载的新版儿科学的电子书,把其中喂养内容贴上来大家可以看一下,毕竟是医学院校的教科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编书的也是国内著名的儿科专家:沈晓明,王卫平。
附:卫生部之《婴幼儿喂养策略
第七版<儿科学>
一、母乳喂养
(一)人乳的特点
    人乳是满足婴儿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天然最好食物,对婴儿的健康生长发育有不可替代作
用。一个健康的母亲可提供足月儿正常生长到6个月所需要的营养素、能量、液体量
(纯母乳时不用补水哦)。
哺乳不仅供给婴儿营养,同时还提供一些可供婴儿利用的现成物质,如脂肪酶、SIgA等,直到婴儿体内可自己合成。
1.营养丰富 人乳营养生物效价高,易被婴儿利用。人乳含必需氨基酸比例适宜;人乳所
含酪蛋白的为β-酪蛋白,含磷少,凝块小;人乳所含白蛋白为乳清蛋白,促乳糖蛋白形成;人
乳中酪蛋白与乳清蛋白的比例为1:4,与牛乳(4:1)有明显差别,易被消化吸收。人乳中宏
量营养素产能比例适宜(表5-2)。人乳喂养的婴儿很少产生过敏。
 
表5-2 人乳与牛乳宏量营养素产能比(100ml)
                人乳            牛乳            理想标准
糖 类 41%(6.9g) 29%(5.0g) 40%~50%
脂 肪 50%(3.7g) 52%(4.0g) 50%
蛋白质 9%(1.5g) 19%(3.3g) 11%
能 量 67kcal 69kcal

  人乳中乙型乳糖(β-双糖)含量丰富,利于脑发育;利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生长,并产
生B族维生素;利于促进肠蠕动;乳糖在小肠远端与钙形成螯合物,降低钠在钙吸收时的抑制
作用,避免了钙在肠腔内沉淀,同时乳酸使肠腔内pH下降,有利小肠钙的吸收。
人乳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初乳中更高,有利于脑发育。人乳的脂肪酶使脂肪颗粒易于消
化吸收。
  人乳中电解质浓度低、蛋白质分子小,适宜婴儿不成熟的肾发育水平。人乳矿物质易被婴
儿吸收,如人乳中钙、磷比例适当(2
:1),含乳糖多,钙吸收好;人乳中含低分子量的锌结
合因子-配体,易吸收,锌利用率高;人乳中铁含量为0.05mg/dl与牛奶(0.05mg/dl)相似但人
乳中铁吸收率(49%)高于牛奶(4%)。
  人乳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母乳喂养的婴儿应补充维生素D,并鼓励家长让婴儿生后尽早
户外活动,促进维生素D皮肤的光照合成;人乳中维生素K含量亦较低,除鼓励乳母合理膳食
多吃蔬菜、水果以外,乳母应适当补充维生素K,以提高乳汁中维生素K的含量。
2.生物作用
(1)缓冲力小:人乳pH为3.6(牛奶pH 5.3),对酸碱的缓冲力小,不影响胃液酸度(胃酸
pH0.9~1.6),利于酶发挥作用。
(2)含不可替代的免疫成分(营养性被动免疫):初乳含丰富的SIgA,早产儿母亲乳汁的
SIgA高于足月儿。人乳中的SIgA在胃中稳定,不被消化,可在肠道发挥作用。SIgA黏附于肠黏
膜上皮细胞表面,封闭病原体,阻止病原体吸附于肠道表面,使其繁殖受抑制,保护消化道黏
膜,抗多种病毒、细菌。
  人乳中含有大量免疫活性细胞,初乳中更多,其中85%~90%为巨噬细胞,10%~15%为
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人乳中的催乳素也是一种有
免疫调节作用的活性物质,可促进新生儿免疫功能的成熟。
  人乳含较多乳铁蛋白,初乳含量更丰富(可达1741mg/L),是人乳中重要的非特异性防御
因子。人乳的乳铁蛋白对铁有强大的螯合能力,能夺走大肠杆菌、大多数需氧菌和白色念珠菌
赖以生长的铁,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
  人乳中的溶菌酶能水解革兰阳性细菌胞壁中的乙酰基多糖,使之破坏并增强抗体的杀菌效
能。人乳的补体及双歧因子含量也远远多于牛乳。双歧因子促乳酸杆菌生长,使肠道pH达4~5,
抑制大肠杆菌、痢疾杆菌、酵母菌等生长。
    低聚糖是人乳所特有的。人乳中低聚糖与肠粘膜上皮细胞的细胞黏附抗体的结构相似,可
阻止细菌黏附于肠粘膜;促使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的生长。
(3)生长调节因子:为一组对细胞增殖、发育有重要作用的因子,如牛磺酸、激素样蛋
白(上皮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以及某些酶和干扰素。
3.其他 母乳喂养还有经济(仅1/5人工喂养费用)、方便、温度适宜、有利于婴儿心理健
康的优点。母亲哺乳可加快乳母产后子宫复原,减少再受孕的机会。

(二)人乳的成分变化
1.各期人乳成分 初乳为孕后期与分娩4~5日以内的乳汁;5~14日为过渡乳;14日以后
的乳汁为成熟乳。人乳中的脂肪、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铁等营养素与乳母饮食有关,而
维生素D、E、K不易由血进入乳汁,故与乳母饮食成分关系不大(表5-3)。
表5-3 各期人乳成分(g/L)
                初乳 过渡乳 成熟乳
蛋白质     22.5   15.6    11.5
脂肪        28.5   43.7    32.6
糖类        75.9   77.4    75.0
矿物质     3.08   2.41    2.06
钙           0.33   0.29    0.35
磷           0.18   0.18    0.15
初乳量少,淡黄色,碱性,比重1.040~1.060(成熟乳1.030),每日量约15ml~45ml;初乳
含脂肪较少而蛋白质较多(主要为免疫球蛋白);初乳中维生素A、牛磺酸和矿物质的含量颇丰
富,并含有初乳小球(充满脂肪颗粒的巨噬细胞及其他免疫活性细胞),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和抗感染能力十分重要。随哺乳时间的延长,蛋白质与矿物质含量逐渐减少。各期乳汁中乳糖
的含量较恒定。
2.哺乳过程的乳汁成分变化 每次哺乳过程乳汁的成分亦随时间而变化。如将哺乳过程
分为三部分,即第一部分分泌的乳汁脂肪低而蛋白质高,第二部分乳汁脂肪含量逐渐增加而蛋
白质含量逐渐降低,第三部分乳汁中脂肪含量最高(表5-4)。
表5-4 各部分乳汁成分变化(g/L)
                  Ⅰ     Ⅱ    
蛋白质      11.8   9.4   7.1
脂肪         17.1  27.7  55.1
3.乳量 正常乳母平均每天泌乳量随时间而逐渐增加,成熟乳量可达700~1000ml。一般
产后6 个月后乳母泌乳量与乳汁的营养成分逐渐下降。判断奶量是否充足是以婴儿体重增长情
况、尿量多少与睡眠状况等综合判断。劝告母亲不要轻易放弃哺乳
(三)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
成功的母乳喂养应当是母子双方都积极参与并感到满足。当母亲喂养能力提高,婴儿的摄
乳量也将提高。因此,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有三个条件,一是孕母能分泌充足的乳汁;
二是哺乳时出现有效的射乳反射;三是婴儿有力的吸吮。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我国卫生部制定的《婴幼儿喂养策略》建议出生6个月内完全接受母乳喂养
1.产前准备 大多数健康的孕妇都具有哺乳的能力,但真正成功的哺乳则需孕妇身、心
两方面的准备和积极的措施
(所以说产前母乳喂养的学习还是很重要的,很多妈妈在这点上很吃亏,包括我啊)。保证孕母合理营养,孕期体重增加适当(12~14kg),母体可贮存足够脂肪,供哺乳能量的消耗。
2.乳头保健 孕母在妊娠后期每日用清水(忌用肥皂或酒精之类)擦洗乳头;乳头内陷
者用两手拇指从不同的角度按捺乳头两侧并向周围牵拉,每日1至数次;哺乳后可挤出少许乳
汁均匀地涂在乳头上,乳汁中丰富的蛋白质和抑菌物质对乳头表皮有保护作用。这些方法可防
止因出现乳头皲裂及乳头内陷而中止哺乳。
3.尽早开奶、按需哺乳 吸吮对乳头的刺激可反射性地促进泌乳。0~2月的小婴儿每日
多次、按需哺乳,使吸吮有力,乳头得到多次刺激,乳汁分泌增加。有力的吸吮是促进乳汁分
泌的重要因素,使催乳素在血中维持较高的浓度,产后2周乳晕的传入神经特别敏感,诱导缩
宫素分泌的条件反射易于建立,是建立母乳喂养的关键时期。吸吮是主要的条件刺激,应尽早
开奶(产后15分钟~2小时内)。尽早开奶可减轻婴儿生理性黄疸,同时还可减轻生理性体重下
降、低血糖的发生。
4.促进乳房分泌 吸乳前让母亲先湿热敷乳房,促进乳房循环流量。2~3分钟后,从外
侧边缘向乳晕方向轻拍或按摩乳房,促进乳房感觉神经的传导和泌乳。两侧乳房应先后交替进
行哺乳。若一侧乳房奶量已能满足婴儿需要,则可每次轮流哺喂一侧乳房,并将另一侧的乳汁
用吸奶器吸出。每次哺乳应让乳汁排空。
5.正确的喂哺技巧 正确的母、儿喂哺姿势可刺激婴儿的口腔动力,有利于吸吮。正确
的喂哺技巧还包括如何唤起婴儿的最佳进奶状态,如哺乳前让婴儿用鼻推压或舔母亲的乳房,
哺乳时婴儿的气味、身体的接触都可刺激乳母的射乳反射;等待哺乳的婴儿应是清醒状态、有
饥饿感、已更换干净的尿布。
6.乳母心情愉快 因与泌乳有关的多种激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受下丘脑的调节,下丘脑功
能与情绪有关,故泌乳受情绪的影响很大,心情压抑可以刺激肾上腺素分泌,使乳腺血流量减
少,阻碍营养物质和有关激素进入乳房,从而使乳汁分泌减少。刻板地规定哺乳时间也可造成
精神紧张,故在婴儿早期应采取按需哺乳的方式并保证孕妇和乳母的身心愉快和充足的睡眠,
避免精神紧张,可促进泌乳。
(四)不宜哺乳的情况
凡是母亲感染HIV、患有严重疾病应停止哺乳,如慢性肾炎、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
癫痫或心功能不全等。乳母患急性传染病时,可将乳汁挤出,经消毒后哺喂。乙型肝炎的母婴
传播主要发生在临产或分娩时,是通过胎盘或血液传递的,因此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并非哺乳
的禁忌证。母亲感染结核病,但无临床症状时可继续哺乳。

补:羊乳的营养价值与牛乳大致相同,蛋白质凝块较牛奶细而软,脂肪颗粒大小与人乳相仿。
但羊乳中叶酸含量很少,长期哺给羊乳易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马乳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少,
能量亦低,故不宜长期哺用。
四、婴儿食物转换
婴儿期随着生长发育的逐渐成熟,需要进入到由出生时的纯乳类向固体食物转换的换乳
期。换乳期的泥状食物是人类生态学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食物形态,它不仅提供营养素,对儿童
功能发育和能力获得还有重要促进作用,应引起儿科医师重视。
(一)不同喂养方式婴儿的食物转换
婴儿喂养的食物转换过程是让婴儿逐渐适应各种食物的味道、培养婴儿对其他食物感兴
趣、逐渐由乳类为主要食物转换为进食固体为主的过程。母乳喂养婴儿的食物转换问题是帮助
婴儿逐渐用配方奶或兽乳完全替代母乳,同时引入其他食物;部分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婴儿的
食物转换是逐渐引入其他食物。
(二)转乳期食物
是除母乳或配方奶(兽乳)外,为过渡到成人固体食物所添加的富含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
泥状食物(半固体食物)(表5-6)。给婴儿引入食物的时间和过程应适合婴儿的接受能力,保证
食物的结构、风味等能够被婴儿接受。
表5-6 过渡期食物的引入
月龄  
4~6月 泥状食物 菜泥、水果泥、含铁配方米粉、配方奶 6次奶(断夜间奶) 逐渐至1次 用勺喂
7~9月 末状食物 稀(软)饭、烂面菜末、蛋、鱼泥、豆腐、肉末、肝泥、水果 4次奶 1餐饭1次水果 学用杯
10~12月 碎食物 软饭、烂面碎肉、碎菜、蛋、鱼肉、豆制品、水果3次奶1次水果 2餐饭 断奶瓶手抓食 自用勺
 应根据婴儿发育状况决定引入其他食物。一般应在婴儿体重达6.5~7kg,此时年龄多为4~
6月龄。
  给婴儿首先选择的其他食物应易于吸收、能满足生长需要、又不易产生食物过敏。首先添
加的是含强化铁的米粉,其次引入的食物是根块茎蔬菜、水果,可补充维生素、矿物质营养;
7~8月龄后逐渐引入动物性食物,如鱼类、蛋类、肉类、和豆制品。引入的食物制作应以当地
食物为基础,注意食物的质地、营养密度、卫生、制作多样性。此期仍应保证600~800ml乳类,
为婴儿营养的主要来源。
  婴儿最初的对新食物的抵抗可通过多次体验改变。因此,婴儿食物转变期有一对其他食物
的习惯过程。此期让婴儿熟悉多种食物,特别是蔬菜类,有利于儿童期完成食物转换。因此食
物加入应由少到多,即在哺乳后立即给予婴儿少量强化铁的米粉(1勺→2勺→多勺),6~7月
龄后可代替1~2次乳量;一种到多种,如蔬菜的引入,应每种菜泥(茸)尝2次/日,直至3~4
日婴儿习惯后再换另一种,以刺激味觉的发育。单一食物引入的方法可帮助了解婴儿是否出现
食物过敏。为训练婴儿的进食能力应注意引入的方法和食物的质地。如用勺、杯进食可帮助口
腔动作协调,学习主动吞咽;7~9个月后食物的质地从泥(茸)状过渡到碎末状可帮助学习咀
嚼,增加食物的能量密度。此期还应注意婴儿神经心理发育对食物转变的作用,如允许手抓食
物,既可增加婴儿进食的兴趣,又有利于眼手动作协调和培养独立能力。
(三)婴儿期易出现的问题
1.溢乳 15%的婴儿常出现溢乳,可因过度喂养、不成熟的胃肠运动类型、不稳定的进
食时间造成。同时,婴儿胃呈水平位置,韧带松弛,易折叠;贲门括约肌松弛,幽门括约肌发
育好的消化道的解剖生理特点使6个月内的小婴儿常常出见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此外,喂养方法不当,如奶头过大、吞入气体过多时,婴儿也往往出现溢乳。
2.食物引入时间不当 过早引入半固体食物影响母乳铁吸收,增加食物过敏、肠道感染
的机会;过晚引入其他食物,错过味觉、咀嚼功能发育关键年龄,造成进食行为异常,断离母
乳困难,以致婴儿营养不足。引入半固体食物时采用奶瓶喂养,导致孩子不会主动咀嚼、吞咽
饭菜。
3.能量及营养素摄入不足 8~9个月的婴儿已可接受能量密度较高的成人固体食物。如
经常食用能量密度低的食物,或摄入液量过多,婴儿可表现进食后不满足,体重增长不足、下
降,或在安睡后常于夜间醒来要求进食。
婴儿后期消化功能发育较成熟,应注意逐渐增加婴儿6个月后的半固体食物能量密度比,
满足生长需要。避免给婴儿过多液量影响进食。
4.进餐频繁 胃的排空与否与消化能力密切相关。婴儿进餐频繁(超过7~8次/日),或延
迟停止夜间进食,使胃排空不足,影响婴儿食欲。一般,安排婴儿一日6餐有利于形成饥饿的
生物循环。
5.喂养困难 难以适应环境、过度敏感气质的婴儿常常有不稳定的进食时间,常常表现
喂养困难。
、、、、、、、、、、、、、、、、、、、、、、、、、、、、、、、、、、、、、、、、、、
此下为旧版内容:
人乳的营养成份
  1.蛋白质:人乳蛋白质含量较低,1.1~1.3g/dl由酪蛋白和乳白蛋白组成,前者提供氨基酸和无机磷。乳白蛋白约占总蛋白的2/3,主要成份有α-乳白蛋白、乳铁蛋白、溶菌酶、白蛋白,富含必需氨基酸、营养价值高,在胃内形成凝块小,有利于消化吸收。
  2.碳水化合物:人乳中的乳糖含6.5~7.0g/dl,较牛乳中乳糖含量(4.5~5.0g /dl)高。是生后6个月内婴儿热能的主要来源。
  3.脂肪:以细颗粒(直径< 10μm)的乳剂形态存在,其中较易吸收的油酸脂含量比牛乳多一倍,而挥发性短链脂酸比牛乳少7倍,长链不饱和脂酸较多,易于消化吸收。
  4.维生素:正常营养的乳母乳汁中维生素A、E、C较高,而维生素B1、B2、B6、B12、K、叶酸含量较少,但能满足生理需要。维生素D在人乳及牛乳中的含量均低。
  5.矿物质:人乳矿物质含量约为牛乳的1/3。人乳钙、磷含量(33:15)比牛乳(125:99)低,但钙、磷比例适宜(人乳为2:1,牛乳为1.2:1),钙的吸收良好,故人乳喂养儿较少发生低钙血症。铁在人乳和牛乳中含量均低,但人乳中铁的吸收率明显高于牛乳。但如不及时添加辅食和补充含铁食品,仍易出现缺铁性贫血(又称生理性贫血,是由于从母体带来的铁消耗的差不多了的原因)。人乳锌含量比牛乳低(人乳0.17~3.02mg/L,牛乳1.7~6.6mg/L)但其生物利用率高,因人乳中存在一种小分子量的配位体(ligand)与锌结合,可促使锌的吸收,而牛乳中的锌与大分子量的蛋白质相结合,吸收困难。
  (二)人乳的免疫成分
  大量研究证明,人乳含有多种抗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的物质,对预防新生儿和婴儿感染有重要意义。
  1.体液免疫成分:人乳中含有IgG、IgA和IgM,以初乳(产后2~4天内的乳汁)中浓度最高,其中分泌型IgA(s IgA)是所有外分泌液中含量最高者,随泌乳期延长,IgG和IgM含量显著下降。s IgA在成熟乳(产后2~9月的乳汁)中的含量也有明显下降,但由于成熟乳的泌乳量增加,婴儿摄入s IgA的总量并无明显减少。此外,人乳中尚含有多种抗体,主要成份为IgA。这些抗体分布在婴儿的咽部、鼻咽部和胃肠道局部粘膜表面,中和毒素、凝集病原体,以防浸入人体。乳铁蛋白在人乳中含量丰富,明显高于牛乳,能与细菌竞争结合乳汁中的元素铁,阻碍细菌的代谢和分裂繁殖,而达抑菌效果,在预防新生儿和婴儿肠道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2.细胞成份:人乳中含大量免疫活性细胞,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具有吞噬和杀灭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能力,能合成C3、C4、溶菌酶和乳铁蛋白,在预防疾病方面有重要意义。
  3.其他因子:双歧因子在人乳中含量高而稳定,可促进肠道内乳酸杆菌生长,从而抑制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的生长繁殖。人乳中溶菌酶较牛乳中高300倍,能水解细菌细胞膜上的粘多糖,溶解其细胞膜而杀伤细菌。初乳中的C3、C4经活化后具调理性的趋化性,可溶解破坏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的细菌。
  (三)人乳喂养的优点:
  1.人乳营养丰富、热量高、营养素比例适合小儿消化能力与需要,尤其最初4~6月最为适宜,在此时期单独母乳喂养即可满足营养需要。
  2.人乳含丰富的免疫成分,有抗感染作用,此点是牛乳无法相比的。
  3.人乳为直接喂哺,无感染变质的可能,且方便经济,乳量随小儿生长而增加。
  4.喂哺母乳可增进母子感情,并可密切观察小儿微细变化。
  5.母亲产后即哺乳,有助于子宫收缩促其早日恢复,推迟月经复潮,有利于计划生育。
  (四)哺乳方法和影响乳汁分泌及成分的因素
  1.哺乳方法
  ⑴开奶时间:产后应尽早开始哺喂母乳,如母子情况良好,可在产后1~2小时开始吸吮母亲乳头,以促进乳汁的分泌和排出。生后数日内乳汁分泌少,可适当加喂糖水。
  ⑵喂乳次数:可根据婴儿饥饱和吸吮情况掌握,不宜严格规定间隔时间及次数(即按需哺乳)。有利于通过吸吮刺激催乳素及催产素的分泌,以促进泌乳及产乳反射的建立。
  3影响乳汁分泌及成分的因素
  1.人乳分泌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包括多种内分泌的参与和影响。妊娠期由于胎盘雌激素、孕激素的产生。促进乳腺进一步发育,血中催乳素浓度超过正常时的10~20倍以上,由于雌、孕激素与催乳素竞争同乳腺受体结合,此时催乳素浓度虽高,但不泌乳。分娩后,胎盘脱离母体,雌、孕激素水平下降,只有催乳素与乳腺腺泡上皮受体结合而开始泌乳。婴儿吸吮乳头和乳晕的刺激使垂体分泌催乳素,随之引起乳腺肌上皮细胞收缩,将腺泡中的乳汁挤入导管,迅速达到乳头而射出。在婴儿开始吸吮后的30~45秒内,突然双侧乳房射出乳汁,称为射乳反射,可使婴儿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乳汁。母血中催乳素的浓度和婴儿吸吮的强度和频繁度有关。吸吮次数愈多,愈有力,乳腺排空愈好,可使催乳素血液度增加,而促进乳汁的合成和分泌。如果没有催乳素引起的射乳反射,乳汁不能大量排出,乳腺排空不好,乳量即明显下降。
  2.影响乳汁分泌及成分的因素:乳母膳食均衡、营养充足,所分泌的乳量及成分的差异不大,一般能保证婴儿的营养需要。但乳母饮食量少或营养较差,总泌乳量常常减少,实际也影响了婴儿对蛋白质和其它营养物质的摄入量。因此,乳母在哺乳期应保持充足的营养,以保证充足的泌乳量。焦虑、愤怒、抑郁、疲劳、怕痛等都可减少或抑制催乳素分泌,阻止射乳反射的建立,使泌乳量减少。此外,乳母饮酒、疾病、怀孕等均影响泌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