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瓷器鉴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
瓷器鉴定真知堂上古史
研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117
  • 关注人气:2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揭秘“金银器造假”(警示篇)

(2018-09-15 10:09:59)
标签:

转载

偶看一博文,展示的唐辽金银器,自以为是到代珍品,岂知是当下产物,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出手前慎之又慎,特转发此文警示广大藏友。                                        揭秘山西稷山坞堆金银铜器仿古产业

稷山县坞堆村如何破解无奈加纠结仿古产业 是仿古工艺品还是文物造假 
坞堆村,位于稷山县县城坞堆村地稷山县城南15公里处,北靠清通线,南邻峨嵋岭。清朝末年一名叫王文在的探花出在此地,让坞堆村在方圆百里小有名气.然而,现在探花王文在的名声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出人们的脑海,取而代之的是这里的金银铜器仿古产业逐渐声名远播.
    金银铜器仿古加工的辉煌时刻富了大部分人
走进坞堆村,一个写有探花村的牌匾高高矗立在村口.与之成为鲜明对比的是,仿古招牌在村里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器具的敲击声时不时传进记者的耳朵里。
稷山县太阳乡文化站的冯站长告诉记者说,坞堆村的金银铜器仿古加工,从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
记者找到了2011年4月7日,运城某媒体对坞堆村的报道,报道中提到,坞堆村的仿古工艺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传统的“百家锁”、手镯等日常银饰品的加工。1992年,该村村民马德康尝试在银饰品加工的基础上,把电镀工艺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生产出第一批外观精致、上档次的工艺产品,销往河南省,当年就有了第一笔可观的收入。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该村目前共有大小仿古工艺加工户126个,形成一定规模的15户,主要产品有锡杖、鎏金银乘象菩萨、头簪、鎏金八宝瓶、鎏金盘、银棺、鎏银吉祥提壶等10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北京、广州、深圳、河南、浙江等省市。精细的做工使该产品在2000年开始走出国门,销往法国、日本、韩国、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从运城媒体的报道,记者感觉到坞堆村曾经的辉煌。村里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新楼房格外引人注意。知情人告诉记者,这些基本上都是这几年从事金银器仿古加工和销售的家户。其中,资产上千万的大户不乏其中。
说到产值与销售渠道,记者在坞堆找不到任何答案。每当谈到这个问题,不管是大户还是小户,都显得要么特别神秘要么缄默不语。稷山县中小企业局的一位官员道破的这个天机,“外地的客户都是来定制的,拿回去一处理有得当古董卖了,你说他们怎么估算产值。”坞堆村的加工户反驳道,我们做的是仿古产品,至于外地人怎么处理,我们都不知道,我们挣得都是加工费。
古董收藏黑色秘密已经不是秘密。
王杰忠从事金银铜器加工至今已近20年了,坞堆村最早从事这个产业的就是其岳父。在坞堆村村口一座原来是学校的院子里,记者见到了这位“传奇人物”,豪爽的性格拉近了他和记者的距离。原来的学校现如今已经成了王杰忠的稷山杰忠金银铜器传统制作研究中心。
为了方便客户对金银铜器成品的了解,王杰忠专门开设了一个展厅。展厅里摆满的该中心的产品,其中不乏有山西法门寺地宫里的唐代金银制品的仿制品。拉开话匣子的王杰忠显得比较健谈。他告诉记者说,金银铜器是奢侈品,由于市场疲软,自2011年后半年至今,效益一直不好,企业一直处于半开工状态。效益最好的是2006年左右,当时保守估计,当年的产值就达600万左右,2011年全年才100多万。但是对于产品的销路,王杰忠同样显得谨慎小心。他只是告诉记者,产品大部分都是被河南、江西等人买走了。
记得前几年,有一个客户在我这里定制了一个唐代“人骑马”纯银摆件,对于古玩的黑幕在记者的追问下,王杰忠透漏了发生在他身上的“传奇”故事。他说:“当时他记得那件物品卖了5000元人民币,这个客户拿走之后在河南用矿物质颜料添了彩,拿到北京之后,请专家看,专家说银器添彩只是在资料上看到过,没见到实物,这次终于见到了实物,最后鉴定为真品。后来他得知这件人骑马摆件,在北京一家拍卖公司拍出了800万的高价。”当然,我是坚决反对这种做法的,王杰忠说道,但是客户从我这里拿走具体是干什么,我总不能限制人家吧。
对于一些“传奇”,稷山县一位不愿透漏姓名的行内人士告诉记者说,坞堆村从事金银铜器加工的人都知道他们的产品到外地之后干什么用了,只不过大家心照不宣罢了,村里有十多户人家就是专门在北京等地从事这种销售的,要不怎么能身价数千万,甚至他们做的仿古产品都能古董贩子的
眼。几年前,坞堆村的一个加工户制作了一件纯银熏炉,客户拿走之后就做了旧,后来这个加工户的朋友就买了回来,并且神神秘秘的告诉这个加工户说他3万收了一件珍品,想让他过一过目,这个加工户看了之后直接告诉他,这件东西就是他做的。
如何规范这个产业,如何发展这个产业,在市场疲软的今天不仅包括王杰忠在内的大户着急,
这种产业就无法规范它,稷山县中小企业局的一名官员抱怨到,坞堆村从事金银铜器仿古加工的这些人,他们的产品都卖给谁了,是当普通工艺品卖了,还是被人拿出去做旧之后当古董卖了,他们都是心知肚明的,你要是要求他们在产品上刻上自己的商标或者地址,你想会有人买吗?你总不能让搞收藏的人买一件唐代的物品上有一个现代的商标吧。
说实话,我们中小企业局也非常想规范它支持它,但是坞堆村从事这个产业的加工户都非常排外,我们去搞一个调查,有得甚至连门都进不了,更不用说如何规范了。稷山县中小企业局的张副局长告诉记者说,到现在为止,坞堆村从事这个产业的大部分连个合法手续都没有,如何支持他们,按理说,对于这些用传统工艺手法制做产品的项目,中央和省里面都有扶持资金,但是,就他们现在这样如何给他们争取。你就是骗上面的资金,你也得有个合法手续吧?张副局长一脸无奈却又气氛的说道。
为什么不强强联合,走自己的品牌?面对记者的提问,王杰忠显得似乎有难言之隐,只是说,就今年的状况,实在是有点灰心,对于这个行业能维持多久,王杰忠显得不太乐观,他说,也许到今年年底,村里就会有很多人放弃这个行业。几个月过去了,还没有客户来上过门。

                       本报记者 陈卫  李菲
记者手记:采访中王杰忠告诉记者,明年他想在西安等大城市开个奢侈品店,也许可以成功,他是一直反对把仿制品当真品来卖的。记者看到,在坞堆村,经过加工户的锤、敲、刻、焊等工序之后,一件上至战汉下至明清的老物件就出炉了,传统手工制作是好事,即能让老祖宗的手艺得以传承,有能让人们观赏到精美的古代器物。但是,可怕的是这些现代仿制的物件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搅乱了文物市场。
卖假货的身价千万上亿,让热心收藏的倾家荡产。稷山县坞堆村的金银铜器加工产业,本身是个好事,如果加以规范和推广,不难走出自己的品牌之路。                                                                                              
    坞堆村目前从事仿古工艺加工的人数达到550人,年均收入在1.2万~1.5万元左右。仅仿古工艺一项,为全村农民提供人均年收入突破1040元,占该村人均年收入的26%。仿古工艺的发展壮大,也带动了该村运输、餐饮业的发展。
为保持该产业健康发展态势,实现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建议这些个体作坊组织起来,联合起来,并成立行业协会,走自己的品牌之路,以取得政府的扶持。http://s16/mw690/ad107ccbtx6Bz1eHtIbcf&690

http://s6/mw690/ad107ccbtx6Bz1g1ejbf5&690
http://s13/mw690/ad107ccbtx6Bz209hWQ3c&690

http://s14/mw690/ad107ccbtx6Bz1gtMHX9d&690

http://s4/mw690/ad107ccbtx6Bz1gWibN73&690

http://s1/mw690/ad107ccbtx6Bz1hYrGo00&690

http://s8/mw690/ad107ccbtx6Bz1ilglF17&690

http://s12/mw690/ad107ccbtx6Bz1iIMl5bb&690

http://s3/mw690/ad107ccbtx6Bz1j7Jho02&690
仿古金银铜器“流光溢彩”的背后——稷山县坞堆村仿古工艺品与文物造假博弈调查                                 坞堆村,位于稷山县县城南15公里处,北靠清通线,南邻峨嵋岭。清朝末年,一位名叫王文在的探花出在此地,让坞堆村在方圆百里小有名气。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 探花王文在的名声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脑海,取而代之的则是这里远近闻名的金银铜器仿古产业。

金银铜器仿古加工让村里富了


稷山县太阳乡文化站冯站长告诉记者说,坞堆村的金银铜器仿古加工产业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


记者找到了2011年4月7日运城某媒体对坞堆村的相关报道:坞堆村的仿古工艺最初是从传统的“百家锁”、手镯等日常银饰品的加工开始的。1992年,该村村民马德康尝试在银饰品加工的基础上,把电镀工艺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生产出第一批外观精致、上档次的工艺产品,销往河南省,当年就有了第一笔可观的收入。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该村目前共有大小仿古工艺加工户126户,其中具备一定规模的有15户,主要产品有锡杖、鎏金银乘象菩萨、头簪、鎏金八宝瓶、鎏金盘、银棺、鎏银吉祥提壶等10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北京、广州、深圳、河南、浙江等省市。精细的做工使该村产品在2000年开始走出国门,远销法国、日本、韩国、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媒体的报道见证了坞堆村仿古产业的巨大影响,村里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新楼房,更是体现着仿古产业的高额产值。据知情人告诉记者,这些楼房大都是这几年从事金银器仿古加工和销售的村民盖起来的,其中不乏资产上千万的大户。


说到产值与销售渠道,稷山县中小企业局一位官员的话道破了个中玄机:“外地的客户都是来定制的,拿回去一处理就当古董卖了,你说他们怎么估算产值?”坞堆村的加工户针对这种说法反驳道,“我们做的是仿古产品,至于外地人怎么处理,我们一概不知,我们挣的只是加工费。”


产品被“做旧”充“古董”已不是秘密


王杰忠从事金银铜器加工至今已近20年了,坞堆村最早从事这个产业的马德康就是其岳父。坐落在坞堆村村口的稷山杰忠金银铜器传统制作研究中心原来是本村的学校,为了方便客户对金银铜器成品的了解,王杰忠专门开设了一个展厅。展厅里摆满了该中心制作的产品,其中不乏有陕西法门寺地宫里的唐代金银制品的仿制品。


打开话匣子的王杰忠显得比较健谈。他告诉记者说:“金银铜器是奢侈品,由于市场疲软,自2011年后半年至今,效益一直不好,企业一直处于半开工状态。效益最好的时期是在2006年左右,当时就算保守估计,当年的产值都高达600万元左右,可2011年全年也才100多万元。”但是对于产品的销路,王杰忠同样显得谨慎小心,他只是告诉记者,产品大部分都是被河南、江西等地的客户买走了。


在记者的追问下,王杰忠透露了发生在他身上的一次“传奇”经历,他说:“记得前几年有一个客户在我这里定制了一个唐代‘人骑马’纯银摆件。当时那件物品卖了5000元人民币,那个客户拿走之后在河南用矿物质颜料添了彩,拿到北京之后,请专家看,专家说银器添彩只是在资料上看到过,没见到实物,这次终于见到了实物,最后将其鉴定为真品。后来又得知这件人骑马摆件,在北京一次拍卖拍出了800万元的高价。”“当然,我是坚决反对这种做法的,”王杰忠补充道,“但是客户从我这里拿走产品以后具体干什么,我不能限制人家。”


稷山县一位不愿透漏姓名的行内人士告诉记者,坞堆村从事金银铜器加工的人都知道他们的产品到外地之后干什么用了,只不过彼此心照不宣罢了,村里有10多户人家就是专门在北京等地从事这种销售的,要不怎么能身价达数千万?甚至他们做的仿古产品都能让古董贩子“打眼”(古玩专业术语,指以假乱真)。


规范发展与仿古作假间的纠结


如何在规范产业发展的同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市场持续疲软令包括王杰忠在内的生产户门心急如焚,这些问题都让中小企业局的官员们感到很棘手。“这种产业想要规范它特别难,”稷山县中小企业局的一名官员抱怨道,“坞堆村加工的产品都卖给谁了,是当普通工艺品卖了,还是被人拿去做旧之后假冒古董卖了,明摆着却又太难以证明,要是要求他们在产品上刻上自己的商标或者地址,还会有人买吗?”“说实话,我们中小企业局也非常愿意规范并支持他们,但是坞堆村从事这个产业的加工户都非常排外,我们去搞一个调查,有得甚至连门都进不了,更不用说了解情况了。”稷山县中小企业局的张副局长告诉记者说,“到现在为止,坞堆村从事这个产业的商户大部分连合法手续都没有,按理说,对于这些用传统工艺手法制做产品的项目,中央和省里面都有扶持资金,但是,就现在的情况很难给他们争取。”


为什么不强强联合,创出自己的品牌?面对记者的提问,张副局长直摆手,“这个想法不是没想过,前几年省、市里面的领导还到他们那里调研参观过,可是那些村民的态度根本不积极。局里曾经想把那些散户集中起来搞一个松散式的集团公司,可最后还是无疾而终,主要是他们既有小富即安的思想,还有不可告人的销售渠道。”


对于这个问题,王杰忠表现的似乎有难言之隐,对于这个行业能维持多久,他表示不太乐观,也许到今年年底,村里就会有很多人放弃这个行业。采访结束时,王杰忠把记者送到门口,喃喃自语道:“几个月过去了,还没有客户来上过门。”


本报记者陈卫 见习记者李菲


记者手记:


记者看到,在坞堆村,经过加工户的锤、敲、刻、焊等工序之后,一件上至战汉下至明清的老物件就出炉了,传统手工制作是好事,即能让老祖宗的手艺得以传承,有能让人们观赏到精美的古代器物。但是,可怕的是这些现代仿制的物件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搅乱了文物市场。


卖假货的身价千万上亿,让热心收藏的倾家荡产。稷山县坞堆村的金银铜器加工产业,本身是个好事,如果加以规范和推广,不难走出自己的品牌之路。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