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瓷器鉴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
瓷器鉴定真知堂上古史
研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117
  • 关注人气:2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官窑之美-南宋修内司官窑与宋郊坛官窑的鉴定-真知堂

(2017-08-18 14:52:24)
标签:

南宋官窑

修内司官窑

郊坛官窑

官窑

五大名窑

分类: 真知堂鉴古

文真知堂

       两宋时期,指的是公元960-1279年这三百年间。朝廷先后定都于汴梁和临安,分南北二朝,历十八帝,史称北宋和南宋。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达,文化昌荣,出现了很多历史文化名人。在艺术史上,宋代书画和瓷器,都占据了最高峰的位置,至今为人乐道。宋瓷,指的是两宋时期生产的瓷器。此时官窑有五大名窑,民间有龙泉,耀州,磁州,吉州,建州等著名窑系。全国各地,窑业辉煌。加之宋代对外贸易发达,泉州,广州等港口与全世界通航,中国的瓷器流通到了世界各地,为全世界人民所热爱和欣赏。龙泉窑还被欧洲人赋予“雪拉东”的美名,成为欧洲贵族的身份地位的象征。

       宋代五大名窑,指的是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这五个带有官办性质的名窑。最早出名于明代编著的《宣德鼎彝谱》一书。当时明宣德皇帝以宗庙祭器不堪,乃选用暹罗进口之风磨铜,掺以金银等贵重金属,铸造一批铜炉。铜炉样式以“内府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选其样式典雅者,写样进呈”。说明当时宫廷,已把宋代的这些瓷器,视为古董珍藏。这也是五大名窑一词,第一次在历史舞台上现身。上有所好,下必效焉。至少从早明开始,宋时窑器,已成为文人墨客案头珍玩,流传后世。


        宋代官窑,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官窑是宋徽宗赵佶创立的。南宋人叶寘《垣斋笔衡》有云:“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窑址应该在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然因开封地下水位极高,北宋汴京遗址位于地下六米深处,地面又无遗迹可寻,窑址至今未被发现。南宋官窑分修内司官窑和郊坛官窑,前者是南宋开国皇帝高宗赵构所建,后者无考。窑址在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已先后被发现,并进行了科学的考古发掘。同书中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由此可见,宋代的三座官窑,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由皇帝亲自指定建造,并烧制瓷器以供御用的瓷窑,比明代建立的洪武御窑厂早两百多年。其历史地位和经济价值可见一斑。
    北宋官窑,由于窑址未被发现,具体产品形象如何,学术界尚存很大争论。本文暂不予置评。南宋官窑,上世纪20年代末,日本人米内山庸夫开始在杭州凤凰山一带对南宋官窑进行了多次勘察,1930年,日本人小笠原在杭州乌龟山南麓发现了郊坛下官窑遗址,并采集了大量瓷片。当时政府派出了周子况先生带队到窑址调查,并写出了《发掘杭州南宋官窑报告书》。1937年朱鸿达先生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修内司官窑图解》(此处误作修内司窑,乃当时见解不到所致)一书。解放后1956年,浙江省文管会首次发掘了龙窑一座,部分考古资料发表在《三十年来浙江文物考古》一书上。1984-198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联合组成了南宋临安城考古队,又多次对乌龟山遗址进行了科学考古发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1996年,在杭州凤凰山麓一个叫做老虎洞的地方,又发现了瓷窑遗址。同年11月杭州文物考古部门进行了科学考古发掘。从1998年到2001年,又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发掘。经对发掘出土的瓷器复原和全国17位业内专家聚集研究表明,该窑应该是南宋修内司官窑遗址。该成果被评为2001年度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至此,杭州两座官窑,修内司官窑和郊坛官窑都被科学发掘和揭示,本文对两座官窑的鉴别欣赏,也是建立在出土文物,考古发掘报告和馆藏传世官窑瓷器的分类鉴赏基础上而言的。http://s16/mw690/0026CU5Azy7dxgwbQpp5f&690



杭州出土南宋修内司官窑(老虎洞)三足弦纹双耳炉


     宋官窑瓷器,在明代曹昭所著的《格古要论》一书中,已有见论。“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明田艺蘅《留青日札》中亦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世所珍”。明高濂《遵生八笺(jian)》中云官窑“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古来对官窑的品格点评,综合起来,无非就是“粉青釉,冰裂纹,紫口铁足”数字而已。对照两岸故宫博物院藏品,传世的宋代官窑瓷器基本上也是以粉青色釉为主,多开本色纹片,紫口铁足或者二者有一。可见紫口铁足,粉青冰裂乃是宋官窑瓷器的显著特征。http://s5/mw690/0026CU5Azy7dxgyF5f654&690


杭州出土南宋修内司官窑(老虎洞)三足弦纹双耳炉底部


     那么,撇开北宋官窑暂且不谈,从考古发掘报告和部分馆藏传世品而言,如何区分南宋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呢?说来话长了。
     南宋初年,由于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人捋走,汴京文物,一时尽弃。高宗赵构仓皇间在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1127年)。然后一直在金兵逼迫下辗转各地。绍兴八年(1138年),始定临安城(杭州)为行在(临时首都的意思),绍兴十三(1143)年宋金和议后,才慢慢安顿下来。开国之后的十七年间,宋高宗一直颠沛流离,无法像一个正常天子一样享有威仪。所以在绍兴和议后,太庙建立,祭祀天地祖先成了南宋皇帝首要大事。这也是南宋初年即建立修内司官窑的根本原因(祭祀需要大量礼器)。
     一般认为,修内司官窑是高宗赵构为了宗庙祭祀而建立的南宋早期官窑,建成年代在绍兴八年前后。而郊坛官窑,又称郊坛下官窑,是根据叶寘(zhi)的文中所记而定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而南宋郊坛是在绍兴十三年设置的,故郊坛官窑肯定晚于此年(1143年)。据考古发掘郊坛官窑遗存,发现有“淳熙六年己亥岁,嘉熙三年”等瓷片,可以推定,郊坛官窑肯定早于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孝宗是南宋第二位皇帝,即位于1162年。乾道元年(1165年)孝宗在圜丘(郊坛)举行盛大的祭祀天地活动,这是继绍兴十三年定都临安以来第二次祭天地盛典。以此推断,郊坛官窑就是为了此次祭祀大典烧造新器而建立的,时间应该在孝宗即位后的隆兴元年到乾道元年之间(1163-1165年)。http://s16/mw690/0026CU5Azy7dxgAyU3l9f&690



南宋修内司官窑三足弦纹双耳炉(私人收藏)
     那么,如何鉴别区分传世宋官窑中的修内司官窑器和郊坛官窑器呢?在科学考古发掘之前,这是一个类似于哥德巴赫猜想的难题。今天,由于采用了大量的窑址标本为标准器,对于专业人员而言,对二窑的区分已经不是太困难的事情。
     先说两大官窑的共同特征:一,都是紫金土二元配方法为胎,部分有紫口铁足特征,采用馒头窑素烧毛坯,然后用龙窑烧制成器。二,都具有礼器特征,也有很多盘碗瓶等日常生活用器,部分器型为官窑独有。三,都是青瓷体系,胎有厚薄之分,釉也有厚薄之分。四,瓷器基本都有开片,开片属于自然开片,非人为。
     南宋官窑和浙江本地其他窑口最大的区别,在于采用了北宋官窑的部分烧制工艺和器型。在窑址发现的馒头窑,是公认的宋代北方烧瓷用瓷窑形制,南方没有。而龙窑也发现在窑址里,则是江南商代以来烧瓷的传统瓷窑形制。修内司早期采用的支钉支烧法,也被公认为北方汝窑的烧制方法,在北宋时期,南方瓷窑未见采用支钉支烧法的瓷窑。素烧毛坯,再在烧制过后的毛坯上上釉,也是汝窑(北宋官窑)的特殊做法。虽不能肯定南宋官窑就是北方瓷匠到杭州所为,但工匠里面有部分懂得北方烧瓷工艺的人,这点没有问题。
     青瓷体系是以铁为着色剂的一种体系。铁在瓷釉中,以三氧化二铁或者氧化亚铁的形式存在。氧化亚铁含量越高,则青瓷发色越绿。三氧化二铁含量越高,则青瓷发色越黄。北方烧瓷用的燃料是煤(古书中称为石炭),以馒头窑烧氧化焰(中性焰)为主,南方瓷窑用的燃料是木柴,以龙窑烧还原焰为主。氧化亚铁必须在还原气氛中才能出现,其与三氧化二铁的存在是一个可逆的化学反应,所以青瓷必须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古代瓷器南青北白,青瓷多在南方烧制就是这个原因。古代青瓷通过氧化亚铁的还原,呈现出如玉如脂的青绿色泽来。而南宋官窑则是最完美的体现了古代工匠烧瓷的高超技艺的一类作品。简而言之,南宋官窑就是按照北方的烧瓷工艺,采用南方特有的紫金土原料和龙窑,用木柴为燃料还原焰烧制出的带有北方官窑特征的一类瓷器。http://s3/mw690/0026CU5Azy7dxgCvtyG02&690



南宋修内司官窑八棱盘口弦纹瓶(拍卖品)

 

     那么,如何区分传世品南宋官窑瓷器中的修内司官窑和郊坛官窑瓷器呢?
     先说修内司官窑。修内司官窑属于南宋最早的官窑,主要是仿汝窑和仿北宋官窑制作。汝窑的特征是薄胎薄釉,器型精致,多采用支钉支烧法。釉色以天青为上,即微带点蓝色的青釉。釉面几乎都有开片,开片多细碎,以蟹爪纹为主要特征。修内司官窑窑址出土瓷器,很多都和汝窑相似。也采用支钉支烧法。器物的圈足较高而外撇。釉比较薄,开纹片比较细碎。胎相对而言比较厚,属于厚胎薄釉型瓷器,也有部分厚胎厚釉的。修内司窑址出土瓷器,主要是两种釉色,灰青和炒米黄色,而这两种釉色在传世官窑器中都比较少见,特别是炒米黄色釉,几乎未见传世官窑中有类似器物。其原因值得探讨。而灰青色釉,也属于文献中所言之色之下者。炒米黄釉多为一道釉,器物开片细密。而出土残器表明,这些瓷器多为多次上釉的产品,从一道釉到四道釉都有。总而言之,按照出土文物的标准而言,传世官窑器中属于修内司烧制者数量极少。按图比对,两岸故宫藏品只有不到20%的官窑完全符合修内司官窑的特征。
    再说郊坛官窑。郊坛官窑应该是南宋稳定之后,持续烧制了100年之久的官窑。按道理而言,传世品应不在少数。除了宫廷内藏自用以外,南宋朝廷还有以官窑瓷器赏赐臣工的习惯。当时宋金互相祝贺新年和皇帝生日,官窑瓷器作为宋皇室珍品,也应该有作为礼物馈赠金朝的可能性存在。在南宋龙泉窑址,出现大量的仿官窑现象,无论器型还是釉色都极其类似宋官窑,没有同类器物流传在外作参考,这种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郊坛官窑虽然由于早期被破坏严重,也没有发现类似于修内司官窑的瓷器灰坑,但还是可以从瓷片中得到不少信息。那就是郊坛官窑的器物前期和修内司官窑一致,以支钉支烧法为主,后期产品圈足变直变矮,以刮底垫烧为主。后期郊坛官窑出现大量的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的 产品。胎最薄的仅为一毫米左右,而厚釉的产品釉的厚度明显超过胎,多达一到两毫米,器物多以小件为主。这种青瓷的出现,完全改变了南宋早期官窑仿汝窑,仿北宋官窑的状况,创造性的烧制出来厚若堆脂,类似青玉的瓷器来。http://s14/mw690/0026CU5Azy7dxgEFWah5d&690



杭州出土南宋修内司官窑(老虎洞)梅瓶


    据科学检测发现,南宋郊坛官窑这种玉质感极强的瓷器,是多次施釉多次烧制的结果。在45倍光学显微镜下,瓷器的断层明显看出多层次,最多的多达4道釉以上。釉色莹澈,胎骨极薄,釉质肥厚,如玉如脂。可以想见,当年这种瓷器烧制成功之后,就好像今天苹果手机出来一下子当掉诺基亚的性质一样,完全是一种跨时代的产品。而这种薄胎厚釉的产品,在修内司官窑老虎洞遗址里发现的数量却很少。由此可见这种薄胎厚釉产品,是南宋中晚期之后官窑烧制技术成熟之后的作品。
    综上所述,可以对传世的南宋官窑修内司官窑和郊坛官窑的特征做一个概括。
     一,修内司官窑器物以礼器为主,器型较大,尺寸多在25-40厘米之间,器物多带有北宋汝窑和北宋官窑器物特征。圈足较高且外撇,裹足支烧者多见。郊坛官窑器物以陈设器为主,器型较小,尺寸多在10-25厘米之间。器物圈足多直而且矮,裹足支烧者相对较少。

    二,修内司官窑厚胎者多,薄胎者少,类似郊坛官窑那种胎薄仅一毫米左右的器物非常少见。可证其在南宋后期基本上烧制较少。郊坛官窑前期和修内司官窑后期产品比较一致,后期大量生产薄胎瓷器,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瓷器数量较多,厚胎薄釉和厚胎厚釉器物较少。  

    三,修内司官窑前期主要仿汝窑仿北宋官窑,釉色以灰青和炒米黄为主要色调,粉青月白等上等颜色较少。施釉从一道釉到四道釉都有,但以两至三道釉为主。釉里多见鸡爪纹。釉面纹片比较细碎。郊坛官窑前期主要是延续修内司官窑的产品,中期以后开始创造性的烧制出薄胎厚釉青瓷,釉色以粉青,月白等上色为主,釉面多细长条纹,也就是所谓的冰裂纹。部分产品由于传世久,变成熟红,纹片形成所谓鳝血纹,其本质都是无色纹片。郊坛官窑精品多数釉面厚度超过胎的厚度,入窑烧制至少四次以上,(而同时期的龙泉青瓷一般入窑烧制两次),不计工本,由此也可以看出南宋朝廷经济实力的大幅度提升。

    四,修内司官窑属于南宋早期,瓷匠成型工艺水平不高,烧制技术不成熟,朝廷经济拮据,多数器型不够规整者亦多次施釉,传世品中歪斜不正,圈足不规整者多见。而郊坛下官窑中晚期作品,由于承平日久,国力强劲,模范精致,烧制技术成熟,早期这种歪瓜裂枣型产品都被淘汰,只有器型规整者才加以施釉正烧,传世品中这类器型规矩者,多为郊坛后期官窑精品。http://s7/mw690/0026CU5Azy7dxgH6mfI66&690


南宋修内司官窑梅瓶(私人收藏)


    有鉴于此,修内司官窑和郊坛官窑瓷器就比较容易区别了。

   一,修内司官窑多大器,郊坛官窑多小器,器物大于25厘米的疑似官窑产品,一般定为修内司官窑比较可靠。

   二,修内司官窑少见薄胎厚釉瓷器和薄胎薄釉瓷器,一般胎骨很薄,一毫米左右圈足的疑似官窑瓷器,定为郊坛官窑比较可靠。

   三,修内司官窑常见炒米黄釉,为薄釉细碎开片。属于氧化焰烧成。如见到符合宋瓷特征,炒米黄釉色瓷器,一般如果符合出土器物器型的,以定为修内司官窑为宜。修内司常见灰青釉,一般施釉二到三次,釉面比较薄而匀净,开片细碎多,而郊坛官窑灰青釉少见,开片较大,釉较修内司官窑更厚,可见施釉次数更多,一般玉质感特别强烈的,不管胎厚或者薄,都是郊坛官窑精品,而釉色灰青,釉面滋润多纹者,一般定为修内司官窑比较可靠。

   四,产品裹足支烧,或者圈足高而且外撇,一般属于修内司早期和郊坛早期的作品,从形制上来说,属于仿汝窑和仿北宋官窑的产品,这种类型一般釉比较薄,定为修内司官窑比较可靠。而圈足较直较浅的产品,一般定为郊坛官窑比较可靠。

   五,产品器型不规整,圈足不规整,多有漏釉,棕眼等毛病者,多为修内司官窑制品。产品器型规矩,圈足精致规整,釉面肥润均匀者,定为郊坛官窑比较可靠。http://s6/mw690/0026CU5Azy7dxgJ0VU105&690


台北故宫藏修内司官窑贯耳瓶


    最后,拿两件馆藏官窑瓷器进行分析说明如何区分修内司窑与郊坛窑。

 一,修内司 官窑青釉弦纹穿带瓶,宋,高33.6cm,口径9.9cm,足径14.2cm。故宫博物院藏
  瓶洗口,长颈,圆腹,高圈足微外撇,圈足两侧各有一长方形扁孔可供穿带。颈至腹部凸起7道弦纹。通体施青釉,釉层肥厚。器身布满本色片纹,即文献所说的冰裂纹
  此瓶仿汉代铜器式样,线条简洁雅致,凸起的弦纹改变了造型的单调感,增强了器物的装饰性。釉色给人以凝厚深沉的玉质美感,是宋代官窑瓷器的代表作品。
  此器器型高大,是目前传世品中最大的一件,尺寸和修内司老虎洞窑址出土器相符。器型亦属于窑址内常见器型。圈足高且外撇,歪斜不正,似为粘粘上去,修足不够精致,符合南宋早期官窑特征。釉色粉青,开大纹片,应为至少施釉三次以上或者四次的修内司官窑精品。http://s3/mw690/0026CU5Azy7dxgL0un8c2&690


北京故宫藏修内司官窑直径弦纹穿带大瓶http://s7/mw690/0026CU5Azy7dxgN28ZMd6&690


北京故宫藏修内司官窑直径弦纹穿带大瓶底部

郊坛官窑青釉蒜头瓶,宋,高13.2cm,口径3.2cm,足径5.7cm。故宫博物院藏

  瓶直口,颈,瓜楞腹。腹部由凹凸的棱线形成似蒜头状的形体,浅直圈足。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开深色纹片,开片较且遍布器身。

此件器物器型较小,采用垫烧法烧制,圈足非常规整。纹片较上器为小,多为·熟红色,即文献中所云之鳝血纹。从官窑开片之规律来看,施釉越薄,开片越细密。此器施釉的次数应该少于上器。大约施釉三次。此器釉面光泽强于上器,微现玻璃光泽,可见烧成温度应高于上器。和考古发掘相对应的郊坛官窑烧成温度略高于修内司官窑相符。此器故宫虽定名为蒜头瓶,实际此类器型业内多定名为瓜楞瓶,此种器型南宋早期较少,南宋中晚期多见。亦见于龙泉窑等其他窑。由此可见,此器应为南宋郊坛官窑中晚期遗物。http://s1/mw690/0026CU5Azy7dxgOoaruf0&690


北京故宫藏南宋郊坛官窑蒜头瓶http://s4/mw690/0026CU5Azy7dxgQnLuX83&690


北京故宫藏南宋郊坛官窑蒜头瓶底部


2017年8月18日,潭州晏氏识于浙江杭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