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瓷器,一般指至正型青花,采用进口苏麻离青绘画,以英国大威德基金会至正11年铭云龙纹象耳瓶为典型器物。至正型最早起源于元代何年无考。终止于何年亦无考。
元代以前,中国的瓷器以青瓷为主流。唐和五代时期,邢窑似雪,越窑似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特别是吴越国进贡的秘色瓷(即后世所称颂的柴窑),成为唐,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瓷器的顶峰。
宋辽夏金时期,南北对峙。北方在为少数民族政权占领后,瓷业比较萧条。而北宋朝廷的汝窑,定窑,均窑,北宋官窑,南宋朝廷的南宋官窑,年代代考的哥窑,哥哥窑,则成为此时期,乃至于中国陶瓷史,世界陶瓷史上的巅峰。当时龙泉梅子青瓷器出口到欧洲,欧洲人以为是celadon,雪拉冬,。注:公元16世纪晚期,在法国作家杜夫尔的一部传奇歌剧中,有一位牧羊人名叫雪拉冬。他穿着一身美丽的青色衣裳,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恰在此时,中国浙江省龙泉青瓷首次传到法国,人们爱不释手,那清莹透润的青釉,与雪拉冬的青色衣裳,都同样迷住了爱美的法国人。
而到了元代,不知何时起,突然出现了一种白底蓝花的瓷器,器型高大,颜色鲜艳。这就是青花瓷。青花瓷一出世,很快得到了中东伊斯兰地区的青睐。大量元青花大盘大碗大瓶被出口到伊朗,土耳其等中东地区。明朝初年的曹昭所著之《格古要论古饶器》中说;"近来有青花和五色花者,且俗甚”,而至正型青花这个名词,直到本世纪初还不为人所知。民国时期,中国古董商人圈子里,根本不承认中国有元青花瓷器。
至正型元青花又被称为赉熙型。20世纪初,有人带着一对罕见的青花云龙象耳瓶来到北京琉璃厂出售。这对瓷瓶高达60多公分,两件都有铭文。其中一件铭文为:“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阖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可是当时所有的高手都认为这是赝品,“元代无青花。”是当时中国古玩行的“共识。最后这对象耳瓶,被旅英华侨吴赉熙带到英国。后来卖给一位英国收藏家大维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收藏。http://s6/bmiddle/0026CU5Azy74nAmf8fbf5&690
这对青花云龙象耳瓶的出现,首先引起了英国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古陶瓷学者霍布森(R.L.Hobson)的注意,他于1929年发表了《明以前的青花瓷》(
Blue and White Before Ming
)一文,介绍了这对带有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年款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但是霍布森的发现并没有引起当时学术界很大的反响。
到了1952年,美国佛利尔艺术馆 (Freer Gallery of Art)
的中国古陶瓷学者波普博士(Dr. J.
A.Pope)发表了《14世纪青花瓷器:伊斯坦布耳托布卡普宫所藏一组中国瓷器》(
Fourteenth Century Blue-and-White: A Group of Chinese Porcelain in
the Topukapu Sarayi Muzesi, Istanbul
),一文1956年又发表了《阿德比耳寺收藏的中国瓷器》( Chinese
Porcelain from Ardebil
Shrine)一文。他以大维德收藏的这对瓶为标准器,对照土耳其和伊朗两博物馆收藏的几十件与之风格相近的中国瓷器,将所有具有象耳瓶风格的青花瓷定为14
世纪元青花瓷。
从此元青花受到全世界中国古陶瓷学者的重视和公认。中国学术界将这种类型的青花瓷定名为“至正型”元青花,这对瓶也被称为大维德瓶,成了公认的“至正型”元青花断代标准器。
至正型元青花瓷,今天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名词。那么元青花是怎么来的呢?笔者学瓷30年,边学边买,博考群书,得出以下结论,供古陶瓷学界和收藏界同仁参考。
1.元青花应该不是官窑,而是商品瓷器,民窑烧制。已经采用了二元配方法。元代浮梁瓷局理论上是元代政府设置的管理机构,实际上以课税为主。元青花应该是在从波斯(今两伊地区)购买到了青花彩绘原料(苏麻离青)后,开始作为中东地区的定制瓷器,专门为伊斯兰教生产,后来才作为高端商品,在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周边小范围传播。http://s5/mw690/0026CU5Azy74nAqOOlS64&690
注:文中配图是细密画,这种波斯艺术品亦颇负盛名,它盛行于阿尔-卡尼德时期、萨非时期和后萨非时期,每个时期内又分为各种不同派别。14~16世纪间有一支庞大的细密画队伍,在宫廷、贵族中广为流传,它代表伊朗美术的一个高峰。这幅细密画里,中东人运输元青花瓷器画得很清楚。细密画始于《古兰经》的边饰图案。它是一种用来装饰书籍的精致小型绘画,一般认为起源于欧洲的手抄本和小型木板蛋胶画。它在帖木儿王朝(约公元1369~1500)达到鼎盛,18世纪后因欧洲殖民者入侵而几乎消亡。
2.元青花瓷烧制的下限应该是至正12年,1352年。因为至正12年,徐寿辉农民军已经攻下饶州,战火纷飞的情形下,作为普通百姓的窑工,不可能若无其事的继续工作,最大的可能是四散奔逃,等时局稳定下来之后才重新开始烧瓷。沦为战区之后,也不可能有商贾冒天大的风险来浮梁采购瓷器,元青花的贸易应该终止于至正12年。英国的大威德瓶极有可能就是元青花的绝响了。至正12年的战火,极有可能造成很多元青花瓷器被流失到民间。而苏麻离青料(又称苏泥勃青,苏勃泥青),本来就是由波斯商贾带来定制的原料,商贾不来,再加上窑工四散,此时就算还有剩余的青料,也毁于战火。所以明初洪武,建文,永乐初年,青花瓷器的烧制陷入了低谷。
2016年秋8月晏皓写于杭州
www.stvilla.com.cn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