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徐维平:现代设计集团华东建筑设计总院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05年亚洲建筑推动奖,09年全球青年华人建筑师奖,09年中国十佳原产设计师奖项。)
http://s16/mw690/0026CurNgy6J2SIoK4L1f
通过恰当的技术手段保证建筑基本的经济使用效率,用相适应的材料和建筑方法表现建筑的特点、品质和文化相关的东西。下面,通过几个项目介绍我们的理念。
北京华能大厦
位于长安街西单这样一个显赫的位置。这个项目地下有五层,上面是四层,沿着长安街是四层,沿着后面的是十二层,后面大概是40米到90米。早期设想是把中庭盖起来。我们把它理解是不同的单元建筑,每个相对独立,但是又围绕这样一个内院,通过这样一个内院实现大家庭这样的概念。由于这样的建筑,南区北区的建筑中间串联,形成不同标高的庭院。这样一个中庭希望它还是室外的环境,我们采用了薄翘的结构。另外我们采用了分层空调,希望设计中利用它冬天或者暖气在里面对流以后在里面形成保温的作用,夏天利用功能空间全部开启一个流动的空间,形成了二层皮这样一个负荷的状态。在高区的花园里这些幕墙都可以打开,希望通风的时候让空气形成对流。
深圳紫荆山庄
这个项目面临最大的挑战是环境需要,业主要求这个建设量在3.6万平米,采用南方的粉墙黛瓦,分成9-10栋左右的单体建筑,有网球场、宴会厅等,尺度大,用地范围很小,红线内的场地跟相对大尺度的功能跟周边环境有一定冲突。我们的策略是分散,但我们希望做到相对集中,集中以后才会做到最大的分散。我们把所有功能综合起来,把综合功能大量置于地下,严格限制建筑的体量,使建筑和绿化形成很好的对话关系,然后把外部的环境引入到里边。这是当时设想的一个效果表现是做完以后建筑跟环境材料比较协调,整体建筑外墙我们都是用朴素的建筑材料,青石、再生木质板来做。实现这样一个比较好的园林空间,我们理解了它建筑的尺度和环境的尺度,相互形成一个比较和谐的统一考虑的氛围。我们从设计初衷来讲,希望从景观中来回到景观中去,我们希望跟环境是有对话的。
武汉中心
这个项目是武汉王家墩的CBD,我们理解为形态、结构、功能是很平衡的表态,因为超高层是有技术含量的表现,不完全是形式上的表现。该项目下面是办公,上面是公寓,再上面是酒店,顶部是会所级和观光,整个高度建筑是到438米。建筑到上面核心筒越来越小,所以一般挖成中庭形成这样的酒店,这个在初步设计全部完成以后,政府、业主全部是被批准的。后来酒店管理单位进来之后坚决反对设置中庭,因中庭以后维护成本过高。但项目已经打桩,整个建筑形态如果去掉中庭结构要转换。酒店公司满意业主不满意,结构这样觉得废钱,而且结构也要转换,客房部分不那么经济,我们做的过程中不得不面临的挑战。最后我们想到用能源体系填塞这个空间,从技术上解决垂直传输,这是标准的体系取消的中庭被形成一个能源芯,甲方很满意,业主也很满意。
世博会A片区绿谷商务区
这个项目的本意是很低密度的又要强调城市街区的状态。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绿谷一定是整体开发,而不是单个开发,所以我们是做一个大地下室的做法。上海和深圳还不一样,上海为很多项目为了满足指标的要求,有时候做一个地下室可能做到六七层。因此在最集中有效的部位我们也是做了地下整合的商业,一个是来源于地铁转换的城市配套,另外一个是这两个街坊跨城市干道的桥,这个桥现在要进行国际竞赛,建成后可以很方便的到达滨江公园。我们希望把内向开放的绿谷空间通过桥连接,以后这里的二层希望是城市开发,跟滨江大道防洪堤这样的高度串在一起。
通过以上案例,尽管题目是建筑真实跟形式的关联,从某种程度上讲我的建筑真的跟形式无关。如果讲建筑是某种形式的表现,那或许可能是我们往往认同其魅力可能在于把许多真实、普通的东西转化为可以让人们感动的那些形式与氛围之上的事实,但是我觉得建筑的过程是发现的过程和实施的过程,当我们这么理解之后它跟形式造型真的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们或许需要关注的是那些无数的“真实”和“形式”之间存在的一种关联关系。
http://s4/mw690/0026CurNgy6J2SKogvN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