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镇杜行老街东首正在重建浦江长寿禅寺,这是闵行区(上海县)八大名刹之一。长寿禅寺於2012年9月16举行隆重开工重修典礼,来自上海及各地的善男信女一千多人出席了开工仪式。2014年7月30日,我们来到施工现场只见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藏宝楼等三进大殿,已初具规模。据悉首期工程占地约十亩,建筑面积7365平方米,三层结构,投资约2200万元。
千年古刹历经变迁,几度沧桑。 由住持耀维法师在浦江镇杜行老街东首今日择地重修筹建, 是浦江镇传承宗教文明、振兴浦东文化的一大举措。
http://s14/mw690/0026CmHmgy6KYwnzU6xcd&690 张志华" TITLE="浦江长寿禅寺 张志华" />
http://s1/mw690/0026CmHmgy6KYwnDtzq40&690 张志华" TITLE="浦江长寿禅寺 张志华" />
http://s12/mw690/0026CmHmgy6KYwnGLKr1b&690 张志华" TITLE="浦江长寿禅寺 张志华" />
http://s11/mw690/0026CmHmgy6KYwnJAMy5a&690 张志华" TITLE="浦江长寿禅寺 张志华" />
http://s14/mw690/0026CmHmgy6KYwnMetv4d&690 张志华" TITLE="浦江长寿禅寺 张志华" />
http://s2/mw690/0026CmHmgy6KYwnP79v41&690 张志华" TITLE="浦江长寿禅寺 张志华" />
http://s11/mw690/0026CmHmgy6KYGlDRJEba&690 张志华" TITLE="浦江长寿禅寺 张志华" />
长寿禅寺,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
,如行、飞锡两僧云游乌泥泾,选中鹤坡塘,居河之湄,结草为庵,香火日盛。宋宝佑年间(1253-1258),忠翊郎、东南正将潘德刚(今浦江镇陈行人)乐捐家财,建成佛寺,名曰长寿。明成化年工部右侍郎谈伦(今浦江镇谈家港人)扩建重修。庙宇重檐叠阁、千楹万础、规模空前,占地近五十亩。寺内铸大铜钟,高两米,重千斤,撞击时声震浦东。清光绪年乡人醵资再修,但规模已不足原来之十一。而今的长寿禅寺面临保留与动迁关键,浦江镇传承宗教文明、振兴浦东文化,拔出宝地重修长寿禅寺的一大举措,说明在挖掘、吸收的同时,用时代精神来滋养培育文化之根的精、气、神,为浦东文化的新崛起作出贡献。
http://s8/mw690/0026CmHmgy6KYGlzTM377&690 张志华" TITLE="浦江长寿禅寺 张志华" />
长寿禅寺原地座落在闵行区浦江镇杜行老街上。沿沈杜路朝西距黄浦江不远的南侧有条河,叫姚家浜,杜行镇在河的南侧,由东、南、西、北、中五条街巷组成,称为杜行老街。这里远离新镇,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窄小的街道弯弯曲曲,破旧的房屋歪歪斜斜,有些房子年久失修,更多的是租给了外地人。东街长寿禅寺在镇的边缘,里面虽没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阁等,但进了大门有一千年古银杏树表明它年代久远,往西,有两幢楼房,一幢是两层楼,底楼是佛事堂、法会堂,还有会议室、办公室,二楼是僧舍。办公室里偶尔见到二三僧人,另一幢是三层楼,供修佛的人小住,每间放三张木床。在办公室外的招牌上面写着“浦江镇长寿禅寺修复委员会”,以处理重修事宣。据悉这次重修长寿禅寺将预算自筹资金2200万元,根据原计划于2014年1月竣工,现在看来到年底也难以完工。
http://s9/mw690/0026CmHmgy6KYGlHn5K78&690 张志华" TITLE="浦江长寿禅寺 张志华" />
长寿禅寺除了有年古树外最近又有“四宝”回归寺内,四件宝物分别为:和田白玉鎏金镶宝观音像一尊、和田青玉玄奘弘法像两尊和北宋哥窑三足香炉壹件,四件宝物由杜行同善堂和杜氏一家三代保护的传世之宝历经77年后回归该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末,日寇侵华蹂躏浦东各乡镇,强占长寿寺,僧人流离失所逃往杜行,移存四宝于同善堂。日伪“清乡”之时(1942年9月),同善堂理事议决,匿四宝于堂主杜静涵之子杜炳才居士家。旋日寇进驻,四宝因转移及时得以无恙。1950年冬,杜炳才送儿杜心入朝参战,言护宝之事,嘱大庙重修即助四宝回家。岂料世事多舛,重修佛寺渺无影迹。杜心秘藏佛宝,等候时机,以承先辈重托。而今,耄耋之年的杜心先生亲率全家将四宝转交原主,使同善堂与杜氏世家的善举良愿圆满功成。长寿禅寺监院耀维法师与宝物保护方代表杜心先生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共同签订了《护宝传承书》。200多名信徒共同见证了这一佛宝传承交接仪式。
http://s16/mw690/0026CmHmgy6KYwu25dl1f&690 张志华" TITLE="浦江长寿禅寺 张志华" />
浦东成陆于唐,开元元年(713年)重筑岸海塘,海塘内外有渔业与盐业。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长人乡缴纳秋苗粳米1万石,这是浦东农业的开端。浦东当时除极少量的农田外,大量的土地是盐碱地、芦苇荡。北宋末年(1126年),金人南进,北方士族随宋室南渡,谈怡、李遂、杜正献等携家族奴仆等在鹤坡里、拨赐庄、周浦塘一带定居,为浦东带来了第一代移民。
自南宋以来,在先人杜逸仙、谈德中、秦裕伯、叶宗行和长寿禅寺等庙宇的感召和影响下,浦江镇英才辈出、百业兴旺。浦东人由此确立了基本的道德标准,形成了敦厚、善良、友好和敬业的基本形象。从渊源上说,叶宗行是南宋主战大臣、著名词人叶梦得的六世孙,秦裕伯是北宋龙图阁学士、著名词人秦观的八世孙,杜逸仙、谈德中、潘德刚、谈伦等等也大多出身于官宦世家。他们从小勤奋好学,见多识广,家学渊远,清廉厚德。他们在浦东大地上的作为,无不浸透着祖先的传统影响,反映着他们的博学多才、思维开阔、品行高尚、急公好义、关心民瘼、慈善公益等中华民族特质。浦东文化是中原文化一脉。从本质上说,浦东文化是建设家园的文化,它有力推动着浦东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关链接
杜逸仙,宋末官拜三品,为朝廷主持文物,衣锦还乡在周浦塘(今浦江镇鹤坡塘一带)。他在经商的同时开设书院、从事收藏,子孙传承有序、增益日隆。1403年杜逸仙后裔杜自然率子孙迁至浦东里许羕家浜流域,造就了沿浦最大的商市——杜家行,直指张家栅(今张江)
、北蔡、周浦塘(今周浦)和召稼楼,有力推动了浦东的农商经济。
谈德中,宋末隐士,谈家塘(今浦江镇谈家港)人。利用朝廷“垦荒之地,可免三年朝粮”的政策,“招纳流亡无依之民”
来此开发。他搭建“小楼专为召集稼耕农夫而用”,召稼楼因之得名,垦荒者纷至沓来。传至谈氏后裔元代谈宁一、明代谈田时,方圆数百里地都已开垦,浦东实现了史上第一次大开发。
秦裕伯,元末明初沪上长寿里(今浦江镇题桥村)人。为官关心民瘼,卓有政声;除恶安良,开诚布公。殁后,朱元璋以“生不为我臣,死当卫我土”为由封他为上海城隍神。历三朝,官民同拜六百多年。至今日,上海城隍庙正殿正座立有秦裕伯红脸神像。
叶宗行,元末明初沪上叶家行(今浦江镇正义村)人,1403年提出江浦合流、开凿黄浦江的治水新方略,朝廷依策调动二十万民工巧借水力建成了浩瀚的黄浦江,为除太湖水患和数百年后上海发展成东方国际大港奠定了根基。世称“黄浦江之父”、“上海大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