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子夜吴歌·秋歌》赏析
(2012-11-24 22:42:23)
标签:
赏析 |
分类: 散文 |
《子夜吴歌》属乐府吴声歌曲,是六朝时期南方的情歌。《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这里选的是李白《子夜吴歌》中的第三首“秋歌”。诗人将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写月下闺思。
全诗先景语后情语,情景交融。第一联写景,表现一种现象,为抒情创造环境气氛。皎洁的月光照耀着长安城,望去银白一片;而在飒飒的秋风里,到处听见此伏彼起的捣衣声。“万户”,千家万户,言其多也。在古代,秋天正是赶制征衣的季节,制衣的布帛须先置于砧上,用杵捣平捣软,叫做“捣衣”。这里的捣衣,蕴含着思妇对征人深挚的情意。“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紧扣题目,突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见月怀人是传统诗词惯常的表现形式。“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秋江花月夜》)的月光作为触动相思之情的意象,与捣衣声、与秋风交织而浑然成为意境,表现出一种深切的悲壮情调。第二联承上而正面抒情。秋风的阵阵吹拂、连绵不断,也是思妇情思的悠长难泯,执着而一往情深。朗月清风,砧声相传,情思缠绵。“总是”二字,一语归宗,强调出思妇情思的深长。“玉关情”,道明原委,原来月光、秋风、砧声的渲染和境界的设置,完全为一个“情”;什么情呢?是对边关征人的怀思之情!“玉关”,即玉门关。这里泛指边关。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诗至此,已将意境充分展现,如果就此打住,也是一首完整的好诗。但诗人感觉到此情深浓,不可遏止,于是以末尾一联,直表思妇心声: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以便良人不再远征。同时也以此来点明题旨。“胡虏”,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侵犯者的蔑称。“良人”,指服役边地的丈夫。“罢”,结束。这种:“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沈德潜《说诗晬语》)的写法,使诗歌思想内容大为深化,而且给人以回气荡肠的感染力。
整首诗简练、概括、形象,有尺幅千里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