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盖头”不可点破
标签:
文化 |
分类: 论文 |
中华书局八二年版,吴书荫、金德厚点校本《陈与义集》卷三十,宋人胡穉笺注引《传灯录》:“潙山指德山宣鉴师曰是伊将来有把茅盖头诃佛骂祖去”一段文字,以释《岁华》末二句:“平生万事过,所欠茅一把。”吴、金二人点校时,将这段文字点断为:潙山指德山宣鉴师曰:“是伊将来有把茅,盖头诃佛骂祖去。”这一标点应有误。
查近人丁福保编篡的《佛学大辞典》“诃佛骂祖”条:······《五灯会元》曰:“德山宣鉴师抵潙山。山至晚,问首座:‘今日新到在否?’座曰:‘当时背却法堂,著草鞋出去也。’山曰:‘此子已后向孤峰顶上盘借草庵,诃佛骂祖去在。’”从这里可以初步判断,点校者不应在“茅”字后点断,而正确的标点应该:“是伊将来有把茅盖头,诃佛骂祖去。”这里的“茅盖头”就是《五灯会元》中“盘结草菴”的意思,只不过文字的表述不同罢了。
“茅盖头”乃佛教杂语,具有整体结构性,不可随便点破。《佛教大辞典》857页就收有“茅盖头”词条。其文说:“言有一把茅作个草菴,盖在头上,以避风雨也。”并且书证:《传灯录》曰:“云间问洞山:‘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黎向后有一把茅盖头。'”《六祖坛经》曰:“汝向去有把茅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竹窗随笔》也说:“余单丁行脚时,忍饥渴,冲寒暑,备历诸苦。今幸得有把茅盖头。”这进一步说明,“茅盖头”是不该点破的。
何况,在佛教语中除偈语外一般都是散句,而此处将“茅盖头”点破后,其句便成了整齐的七言诗句式了,这也不合符佛家的用语习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