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2013-06-07 10:05:17)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体现

    依据《纲要》总的培养目标,课程标准不仅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定于“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使其成为课程总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在基本理念的第一点中提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区别于“纯应试教育”,“天才教育”的要本所在。“面向全体学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出发点和归宿。“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 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每一个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本。

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了过去“知识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等传统思想、传统观念,代之以主体教育观、开放教育观、科学探究等新思想,新观念。

二、正确掌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六个基本理念。

1、“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思想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科学教育的权利,而且也反映了现代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还意味着必须提高每个人对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能力。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一个国家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平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国民生产能力,也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因此,不少国家都把科教兴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施,美国提出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日本提出了“全体国民教育”,我国也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国策,充分反映了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2、怎样理解与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指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收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与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获得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

3、怎样理解与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科学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由于科学素养的目的由多因素组成的,因此其教学过程与单纯传授知识的讲授课相比,也应该有所不同,这涉及到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4、为什么要提“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小学科学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即这些内容既要满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又要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

5、什么是科学课程的“开放性”

    科学课程的开放性是指科学教育不是一个完全可以预设的过程,尤其对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来说,更是无法预测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即使是过程,也很难完全预设与控制。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整个过程将随着教师、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与具体情况而展开。因此,科学教育从目标、内容、过程到结果都应该是开放的,既要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又不能死扣这些目标与要求。在教学过程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科学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适当的机动与灵活性,使教学过程跟随学生的学习过程,紧贴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成效。

    当然,从课程的角度讲开放性,并不是说课程对教学目标、内容、过程与结果就没有什么规定性,完全由学生、教师说了算,上到哪里算哪里。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与内容标准对教材编写者与教师都有一定的参照、制约作用。但这种参照与制约应该有一定的弹性,对不同的地区、学校,不同的教师、学生,都可以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与变化。

6、为什么要把评价引入课程标准

    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强调其对教育过程的参与性。早期的教育评价以鉴定与证明为主要功能,关注教育事物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因此,大多在一个教学过程结束时才评价,而且,主要采用测验、考试的方法。现代教育评价强调对教育过程的参与,主要是要发挥评价的调控与改进功能,使教学活动在进行过程中就不断得到反馈信息,对产生的问题与偏差可以及时干预与调整,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为此,教育评价在评价的主体、内容、方法、时机等方面都会产生变化。

    评价主体强调多元化,即评价不再完全是教师的事,同学、家长、学生自己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使评价能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这一点在过程性评价中显得尤为重要。

    评价内容强调全面化,即不再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为主,而是要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乃至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水平与成就。

    由于评价主体与内容的多样性,评价方法也必需多样化。不能只是传统的测验、考试,还要开发各种评价方法,如作品、行为记录、论文、研究报告等,结果也可以采用等级、评语、量表、图示等各种方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