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传统习俗(习俗文化)
民俗是规范本民族个体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力量,是维系本民族区别于其它族类而得以遗世独立的最重要的规范,它由该民族的生产方式、生产资料、生活方式、生活资料水平所决定。畲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习惯和风俗,创造了独具特色和风格的文化。畲族的文化习俗具有下列典型的民族特点。
(一)居山习俗。由于历史原因,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物质生活简朴,他们的遭遇迫使他们“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聚族而居。经过频繁迁徙以后依然住茅草房,很少木结构瓦房,直至进入现代社会,在一些偏远山区的畲族仍然居住在破漏的简易房内,火笼、火塘是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由于山区气候寒冷,严冬腊月,一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在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较少,杂粮较多,他们普遍以地瓜米掺上稻米为主食,纯米饭只是宴请贵宾时才用,喜食虾皮、海带、豆腐等。尤喜饮“米酒”和“麦酒”。
(二)服饰习俗。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有穿短裤裹绑腿的习惯,妇女的发式与汉族不同,少女喜用红色绒线与头发缠在一起,编成一条长辫子,盘在头上,已婚妇女一般都头戴凤冠,用一根细小精制的竹管,外包红布帕,下悬一条一尺长、一寸宽的红绫,老、中、青不同年龄的妇女,发间还分别环束黑色、蓝色或红色绒线,冠上饰有一块圆银牌,牌上悬着三块小银牌,垂在额前,称龙髻,冠上还插一根银簪,再佩戴上银项圈、银链、银手镯和耳环,显得格外艳丽夺目。
(三)婚嫁习俗。解放前,畲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保留着古朴的婚俗,同姓不婚,本民族内部的盘、蓝、雷、钟四姓中自相婚配。氏族外婚制是畲族传统婚俗,但由于历代民族歧视政策,严禁畲汉之间通婚,于是在畲族内部自然成为一种族规,畲汉之间禁止婚配,解放后随着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执行,畲汉之间的婚姻日益增多。畲族青年男女有自由恋爱的传统,对歌成婚是传统的习俗,但随着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受到汉族婚姻观念的影响,畲族婚姻的封建买卖包办现象十分严重,解放后才被革除,现在畲族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四)尸葬习俗。畲族尸葬习俗经历了悬棺、火葬和土葬三个阶段。悬棺而葬是畲族人为了怀念葬身悬崖的祖先形成的习俗,火葬则见于明代文献,如《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说广东畲族百姓“有病殁,则焚其室庐而徒居焉”,
进入到汉族居住地与之杂居而又受到汉族传统丧葬形式的影响而演变成了土葬。火葬同畲族频繁的迁徙和强烈的怀祖心理有关,因为他们每迁徙一地都希望与祖先“同行”,那么把死者焚烧后将遗骨捡出,装入瓷瓶或者坛中,封好瓶口后随身捎带,火葬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了,一旦定居移地重新埋葬也方便。随着居住地的安定,受汉族传统土葬影响,从近代开始以土葬的形式,并且在实施土葬的同时仍然保留着拾骨移葬的习俗,将尸葬数年后的遗骨易地埋葬。
(五)丧礼习俗。畲族人享年50岁以上去世的称“千岁”,被尊为寿终正寝,称其为“千岁老人”,家人将其从卧室移放到厅堂的边厢,亲朋好友在那里与之告别或瞻仰。死者生前家中女子称孝妇,头戴白帽,身穿麻衣,脚穿草鞋,以示行孝,族人送香纸祭奠,请邻里人帮忙行丧,诸如买菜、烧饭、买棺木、装殓、做坟墓等叫助丧,对助丧的邻人无需支付工钱。丧礼仪式在厅堂举行,场面肃穆、热闹,死者生前不论贫富,都必须为之梳洗、更衣,衣着要新,深色,有单衣、夹衫与棉衣等,穿衣件数以重(chong)数计算,上身9重(chong),下身3重(chong),全部穿在身上,旧衣服、有口袋的衣服、钱、米、以及记录有文字的物体,不能穿在死者的身上,也不能装殓入棺。
(六)居家习俗。从明代至清代初期,畲民“崖处巢居,耕山而食,去瘠就腴,率数岁一徙”,是一种既有游牧民族特点又有农耕民族特点的“游牧农耕”生活,生活相当不稳定,直到乾隆年间,闽东各县地方官府开始对畲民实行编甲,他们才正式告别原始的“游牧农耕”时代,开始定居农业的历史进程,但其定居格局是“大分散,小聚居”,并且大多居住在“草寮”里,房屋非常简陋。到了清末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与汉族的接触,开始建筑土木结构住房,住进了砖木、砖混结构的房子。传统畲民主要是在僻远山区垦荒种山,种植禾稻、蓝靛、苎麻、甘薯、茶叶等农作物,除从事农事外,每到农闲季节或闲暇,畲民还开展狩猎活动,以弥补农业生产不足的经济,技艺高超的猎手则具有很高的威望,被族人尊重。
(七)社会民俗。畲族多以血缘相近的同姓聚族而居形成宗族结构,即:总祠——同姓宗祠——支祠——房——家庭,在蓝、雷、钟姓宗谱中,都冠以“盘、蓝、雷、钟”四姓血脉的图表,这是畲民传统的宗族观,宗谱里有严格的“族规”和“家训”,至于“支祠——房——家庭”的基层结构与汉族的宗族结构基本相同。畲族在社会民俗文化上表现出来的的血缘、地缘特征较为明显,但由于历代经济落后,又频繁迁徙,未能形成有规模、有影响的血缘或地缘组织。畲族的人生礼仪、岁时性节日与汉族大致相同。
(八)精神民俗。畲族民间信仰整体特点趋于一致,即“多神崇拜”,信仰对象主要包括四类:一是对宗祖盘瓠王忠勇的崇拜;二是对本民族英雄人物的崇拜;三是对民间俗神如“林公大王”、“灶神”、“奶娘神”、“五显大帝”的崇拜;四是对佛教尊神观世音的崇拜;四是对某些自然生物神灵如奇石、奇树的崇拜。
(九)语言民俗。畲族有自己的语言系统,使用面覆盖全国畲族地区的99%,是畲族内部交往、交流和相互进行民族身份识别的通用语言,堪称畲族普通话。畲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创作了很多具有畲民族特色的谚语、俗语、俚语,同时还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其中民间歌谣大致分为叙事歌、抒情歌、习俗歌、宗教歌等。畲族人民特有的民族心理、文化传承较为集中地体现在他们所创作的的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中,在千百年来不断地被流传复述、翻唱,不断地向世人昭示着他们的对生活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判断。畲族虽然有自己自己独特、完善的语言系统,但与国内其它地域的畲族一样,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