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球小将:我的未来我主张

标签:
golfgva高尔夫高球公益青少年高尔夫高球小将 |
分类: 参考:青少培育 |
一个人从出生以来就要面临很多的选择,小的时候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有父母为自己做好打算,我们往往是被动接受,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要面对更重要的抉择,而这需要自己做出审慎的判断,例如刚刚结束的高考。根据一项调查表明:因高考没有考好而后悔的远比选错专业而后悔的几率要低,这说明一个问题,处于人生转载点的青少年往往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定位,或者说是找不到方向。而对于同龄的青少年球手而言,他们面临同样的问题,而给他们出的“选择题”选项更多,参加高考是一个选择,放弃高考出国留学抑或是就此走上职业道路也未可知。其实这三种选择没有优劣之分,还是那句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抉择1国内高校
适合人群:文化成绩良好,有意继续保留业余身份者
国内很多青少年球手往往来自经济收入较为富余的家庭,父母有能力全面培养自己的孩子,除了高尔夫,不少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非常优秀,比如绘画、钢琴、小提琴、写作等等,因此即便球打的很好,也不意味着他们只能选择走职业球手的道路。并且在传统观念里,进入大学是每个家长对孩子的期盼。为了还没有看到多少曙光的职业之路而放弃在象牙塔的学习和深造,显然有悖大部分孩子和家长的意愿。
当然,如果选择入高校学习,就要兼顾学业和打球,这本身并非易事,有时甚至要做出必要的牺牲。中国高尔夫女队队长黎佳韵,为了考上大学停止了半年的高球训练,专心复习功课。即便如此,她还是会每周抽出两天时间去练球。最后考上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就读英文专业。期间为备战2010年亚运会还休学了一年,而且推迟了进入职业高球的计划。
这是一个再浅显不过的问题--选择进入高校就可能意味着暂缓甚至放弃转入职业,这对于那些还没有考虑清楚自己适不适合做一个纯粹的高尔夫运动员以及希望自己能够学到更多文化知识的人来说,也许是一个好的开始。国家大学生集训队成员尚荻安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今年尚荻安就要完成在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四年的学习。她曾说过自己打高尔夫纯粹是个人爱好,由于学业紧张,打球的时间受限,毕业后并不想走职业高尔夫球手的路,而是想继续深造,以后从事教育工作。大学给了她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寻找自己的未来。而同样是国家大学生集训队成员的蔡汶霏虽然和尚荻安一样学业高球两头顾,也有进修研究生的打算,但蔡汶霏对高尔夫更多了一份执着,“一个职业选手需要更多的业余赛事来历练,才能走得更踏实。”蔡汶霏说,重要的是一步一步来得脚踏实地,将来打职业仍是她最大的梦想。
不管是在高尔夫学院还是其他高校,大学四年的学习都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扩展更宽的视野,更可以让学子对自己有更深的认识,所以很多徘徊在十字路口的青少年球手找到了其它更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也有球手更加坚定了做职业球手的愿望。同时也应该看到,象牙塔里的生活虽不像中学时紧张,但要想有所收获仍然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如何平衡打球和文化课业不仅需要决心更需要周全的安排和计划。
抉择2 留学
适合人群:家庭条件优越,生活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强者
高尔夫这项运动在国内不过短短20多年的时间,不管从设施上,人才培养上,比赛设置上西方发达国家都要优越于国内。不少球手虽然年纪尚小小,但已经为自己做好出国留学的打算,而父母也都非常支持,特别是高度发达的美国尤其受到欢迎。在美国,通常优秀的青少年选手都会被网罗进入一级大学高尔夫校队,并可获得奖学金。美国大学联赛(NCAA)的竞赛制度非常的完善,一年十几场比赛且赛场遍及全美各地,所有的费用皆由学校负责,赛事竞争激烈可比美职业比赛。所有球具、训练场地、行程、体能训练、学业皆有专人负责,学生球手只需专心地练球即可。世界知名球星如老虎·伍兹、米克尔森等球星皆是在青少年时期表现杰出,而被网罗至大学校队,经历大学联赛的洗礼之后,而转为职业球员。
其实华人球手中已经有成功的例子。LPGA好手龚怡萍(Candie Kung),她在十三岁时才来到美国,开始参加美国的青少年比赛,借由这成熟的竞赛环境磨练,取得了完善的青少年高球成绩,进而获得美国南加州大学的高尔夫奖学金,经过几年的洗礼,成功地考上LPGA,并获得数场全美的冠军。
来自深圳的王一辰也表示要到美国念大学,而后再考虑转职业的问题。他认为:“你不可能一辈子打高尔夫,你的生活中不可能只有高尔夫。有些人,除了高尔夫其他什么都不懂,就只知道打球,也很快会觉得高尔夫没什么意思。”在美国,上大学需要申请。美国大学录取学生除了审查学生的学业成绩之外,所有的课外专长也占了非常大的一部分,而高尔夫便是一项。如果学生有着良好的高球成绩,而受到学校教练的青睐,申请大学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
抉择3专业培训机构
适合人群:坚定走职业球手道路者
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这句话放在高尔夫球手身上似乎也同样适用。麦克罗伊、瑞奇·福勒、曼纳瑟罗、石川辽无一不是少年成名。作为神童,他们当中也有人为了将进一步挖掘高球天赋而放弃学业,比如石川辽。2009年,当石川辽还在读中学的时候,他的父亲石川胜美就公开表示儿子很难一边打球,一边专心于学业,这个阶段他去读大学或许没有什么好处。“他很难认真读书,他也许没有任何收获。我想他能理解在职业高尔夫的世界中一边读大学,一边打职业高尔夫是很难接受的。”石川辽放弃入大学在很多人看来是再明智不过的选择,因为当时他已经连续第二年获得日本职业运动员大奖,打高尔夫才是他所擅长的,也必将成为他赖以生存的职业。同样在国内,90后的高球宝贝们也开始在国内各大青少年赛事中崭露头角,李昊桐、金大星、欧阳正等都在18岁前转入了职业。既然选择走职业道路,就要接受正规训练,例如“拜师学艺”--选择一家专业的高尔夫培训学院、一个资深的教练,石昱婷在旭宝练习场师从苏格兰教练迈可迪克;李昊桐从南山高尔夫学校转入黄山高尔夫培训中心和上海旭宝高尔夫学院;郭婉仪在厦门一所高尔夫学院学球。郭妈妈表示,未来如果女儿还会继续在专业的高尔夫培训学院学习,有机会的话会送到国外的高尔夫学习深造,在她看来,国外的高尔夫学院有更好的设施,更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更多的参与大赛的机会。
在采访过程中,很多小球手的家长都和郭妈妈的想法不谋而合。大部分球手在青少年时期通常都会选择一些高尔夫培训机构进行专业系统的训练(在国内还未听说有自学成才的例子),等小球手高尔夫达到一定水准,通常在中学毕业后,有条件的家庭更倾向于将孩子送出国外留学,即便是孩子选择上国内的高校,也更亲睐传统高校,选择高尔夫以外的专业。
转自《国际高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