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在青少年高尔夫运动员培养中需要扮演的角色 (二)

标签:
golfgva高尔夫高球公益青少年高尔夫体育 |
分类: 参考:青少培育 |
上一期谈到家长作为决策者的角色,这一期我们分析家长作为投资者、体能教练和营养师的角色。
投资者的角色
家长作为投资者的角色,相信大家都有体会。高尔夫运动的投入,长的可能10多年,短的也要4-5年,可谓投入大,周期长。说到投资,就一定要有收益有回报。在这个方面,我们的家长主要有两方面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我让孩子从小打球,就是希望他/她能成为顶级职业选手甚至世界冠军。这个愿望本身没有错,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Tiger Woods或Lorena Ochoa一样的天皇巨星?但是世界冠军只有一个,即使世界前50名也只有50名,能否达到那样的高度,取决于很多因素,天赋、勤奋、出色的教练、好的发展环境、甚至运气,一个都不能少。成为顶级职业选手,不应该是我们唯一的期望,否则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注定要失望。那么作为投资者,我们期望的回报是什么呢?作者在 IMG学院曾经做过一个问卷调查,问在这里训练的学生家长,打高尔夫球、网球、篮球、棒球和踢足球的都有,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送孩子来IMG训练学习。中国家长的回答基本都是希望孩子能当世界冠军,成为最出色的职业选手,或者将来在美国上名校。而90%的外国家长的回答也惊人一致:因为孩子喜欢。区别在于很多外国家长和孩子一起把球类训练的过程当成一种乐趣,并享受这种乐趣,孩子也一直对这项运动保持着一种内在的激情,所以学习、训练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在一个好的地方接收科学系统的综合训练,如果有天赋,加上自己的勤奋,最后的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在运动方面达到顶级水平,由于文化、品位、见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孩子将来走向社会也一定能成功。遗憾的是我们的家长往往过分强调一个单一的结果。国内很多球类和体育项目都有“专业队”,一些在专业队训练的孩子长大后除了打球或所从事的运动项目外其他基本生活技能、社会能力、文化水平和个人修养都不高,离开球场走向社会就很难成功。原因在于孩子成长过程中过于重视单一的结果而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高尔夫作为最高端的一项运动,希望不要重复我们在其他运动项目上所犯的错误。
这里不妨借鉴一下IMG学院的办学理念:首要任务不是培养世界冠军,而是通过综合素质的培养,保证孩子将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学院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打好球,还要读好书。和体校配套的语言学校、小学、中学等都全力配合,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好的条件,形成良性循环。学生毕业后直接打职业的毕竟是极少数,而绝大多数是选择上一个比较好的大学,凭借高尔夫方面的特长拿到奖学金,并由于高尔夫运动本身丰富的内涵和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以后走向社会、保证成功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反观很多专业队和俱乐部,迫于比赛出成绩的压力,训练和比赛占据了孩子们几乎所有的时间,而文化课教育被放到可有可无的地位,教练和老师都无形中给孩子们传达一种思想,只要打好球就行了,上学好坏无所谓。这无疑是拿孩子的明天作为赌注,而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注定要输,只要看看全世界有多少同龄人在打高尔夫而又有多少人在球场上取得成功就能明白,一条腿走路有多冒险。
第二个误区是以孩子上名牌大学作为唯一目标。既然打不了职业,那上个名牌大学总行吧。记得有一位福建的家长去年2月寒假期间把孩子送到IMG学院,刚来的时候,那位家长对作者说,孩子起步晚,今后打职业的可能性很小,主要是想让他来学好英语,然后在这里上学,如果短期训练和英语学习感觉好的话,8月份就过来长期学习和训练,这样3-4年后能在美国上个好的大学。我认为这个想法很合理,也比较实际。一个月之后,他们临回国前,那位家长告诉我她听说国内邻居的一个姑娘最近被美国宾州大学录取。那位家长问我,这个姑娘也没有出国过球就能上这么好的大学,那为什么我要在IMG这里花这么多钱,最后还不一定能上那么好的大学?我说这个姑娘肯定有哪方面特别出色,光成绩好的话很难被长青藤大学录取,而且要交很高的学费和州外费。那位家长说她需要交很高的学费,但是她并没有什么特长,申请成功主要是得益于留学中介的帮助。我们常常只看到一个结果,而忽略了其中更重要的过程。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环境的促进和素质教育的培养,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在这个过程中体能、精神状态、意志品质、语言能力、文化水平、综合素质等全方位的提高,同时拥有一门出众的特长才能真正让他们受益一辈子,而这些东西,等孩子过了这个年龄,用多少钱都买不到,这些能力也是孩子将来有一个成功、幸福的人生最有力的保障,而上名牌大学有很多种方法。上一个好的大学固然重要,但是努力争取的过程更重要,因为孩子们独立开始自己的人生和事业靠一纸文凭还远远不够。家长有了这样的认识,才会高标准要求孩子的日常行为,要求孩子一点一滴把每天的事情做好,而这恰恰是孩子达到较高目标的基础。
综合气力,世界冠军和名牌大学其实这些都只是我们的期望之一,但都不是唯一的。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在通往这些高峰的过程中,有质量地走好每一步。如果仔细想想,作为家长,我们想要的回报,无非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一个成功幸福的人生,而选择高尔夫,本身也许只是一种手段。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会想到孩子将来如果打不了职业高尔夫,达不到那个金字塔尖怎么办?或者打完球退役了怎么办?他们怎么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离开了球场,他们还能成功吗?他们会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吗?这些问题是我们作为投资者真正需要思考的。奥运冠军是我们都期望的结果,但是冠军的光环褪去之后,接下来还有更长的人生需要他们去面对,有些运动员靠卖奥运金牌维生就是给我们家长很好的警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靠青春几年挣够一辈子的钱并不现实,一纸镀金文凭也并不能给他们带来一生的成功与幸福,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人的思维、性格、对待各样事物的态度以及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作者接触到的无数的有志于在高尔夫方面培养孩子的家庭,总体来说家长的素质都比较高,对孩子的期望也比较高,那么我们更需要引导孩子全面发展,从精神气质、意志品质、文化素质、社会能力等全方位培养他们成为一个高层次的人才。孩子有了这些能力和素质,不仅对他们的高尔夫运动,而且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一定都有巨大的帮助,这才是家长作为投资者需要着眼的地方。
体能教练和营养师
和很多人理解的相反,高尔夫运动对身体素质和体能的要求非常高。虽然没有像篮球足球一样的高强度对抗,但是连续几天室外运动,不管刮风下雨起雾,需要自始至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对运动员的身体和体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高尔夫难于任何有身体对抗的运动之处在于它需要精确和稳定,而体能是基础的基础。疲劳、精力不集中或者伤痛所导致的一个小的疏忽或一个洞的失误,可能毁掉整场比赛,越高水平的比赛越是这样。很多运动员在一轮的前几洞甚至第一轮都表现不错,但是到第二轮、第三轮就越打越糟,这里有心理的原因,也有身体和体能上的原因。
体能训练应该有专业的体能教练,根据学员的身体条件,强化局部肌肉群的锻炼,让局部肌肉群形成发力的条件反射,另外还有耐力、爆发力、身体柔韧性、协调性等多项练习。由于缺乏从小的系统训练,我国大部分青少年高尔夫运动员的爆发力普遍比较薄弱,这也是IMG学院的教练和作者谈得最多的问题,希望作者督促在这里训练的中国孩子有针对性的加强体能训练。一个奇怪的现象是中国孩子大多不喜欢教练安排的体能训练,能不去就不去,因为他们觉得在练习场和球场好好练就可以了,体能训练可有可无,而相反,很多美国的孩子把体能训练看成理所当然,有的美国孩子甚至认为体能训练是最重要的部分。究其原因,我们很多孩子从小没有配套的体能训练,孩子没有形成习惯。家长可以通过学习,指导孩子从小进行基本的体能训练,并认识到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同时了解一些体能训练的具体参数和基本的生理学指标。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受伤保护。受伤永远是运动员最可怕的敌人。很多人印象中高尔夫运动没有身体接触,怎么会受伤?其实因为高尔夫的击球动作需要由肩膀、躯干、髋、膝的旋转和球杆的强力冲击球来完成,高尔夫运动员受伤不比其他项目的运动员少,只是更隐秘,不易察觉。高尔夫运动所受的伤多为疲劳性的损伤,一旦发现,就很难通过自身康复机能自行恢复了。大家对老虎伍兹08赛季的表现一定还记忆犹新。在艰难夺得08美国公开赛之后几天他宣布退出该年所有剩余比赛,退赛原因是他的左膝遭受了应力性骨折。这种伤害一般发生在篮球、足球、网球运动员,以及田径、体操运动员身上,比如我国著名NBA球星姚明2008年也遭受过应力性骨折的袭击。但是对于成年累月参加高水平的比赛和训练的高尔夫运动员,这种疲劳性的损伤也很常见。身体承重部位的肌肉过度使用疲劳后,不能及时吸收反复碰撞所产生的震动,将应力传至骨骼,如小腿胫腓骨和足部(跟骨、足舟骨、跖骨),累积到一定程度就造成应力性骨折或骨裂。这种疲劳性的伤害大多由于长期过量强度的训练和比赛或者疲劳训练引起。相比于疲劳累积伤害,一些意外伤害更需要教练和家长的警觉,要让孩子有自我保护意识,认识到热身不够、不正确的挥杆、不规范的动作、被动训练、精力不集中等都容易引起受伤,受伤多发于腰部、肩部、膝部、脚踝和颈部等部位。所以充分热身,在训练和比赛中全神贯注,保持高昂的情绪不仅仅是高质量训练和比赛的前提,也是避免意外受伤的根本。
家长另一个主要角色就是充当营养师,从营养方面入手,保证小孩每天的热量摄入。营养不仅仅和青少年身体发育密切相关,而且也与体能状况或运动伤害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却常被运动员所忽略。在美国佛罗里达这样炎热的天气下,青少年高尔夫运动员如果每天进行4个小时训练,其热量消耗是成年人的3-4倍,除此之外,还需要长身体,所以合理的营养结构非常重要,总的原则是高热量和多样化相结合,摄取均衡的饮食,偏食或营养不良将会影响运动员的体能表现,甚或造成运动伤害。比如IMG学院就专门有营养师指导学生每天的配餐。
(本文作者匡许衡心理学专家、博士,美国IMG-大卫利佰特高尔夫学院中国区总代理,定居于体校所在地。)
来源:中国青少年高尔夫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