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挥杆:工作、生活、高尔夫》

(2011-07-31 21:16:13)
标签:

golf

gva

高尔夫

高球

高球人生

公益

体育

分类: 参考:青少培育


盖伊·亨德里克斯 (作者), 杜丽红 (译者) 

内容简介

  《挥杆》是一本关于高尔夫的优秀之作。如果你想在高尔夫球场上和职场上有一个质的飞跃,请阅读此书。它将改变你的生活。杰克·坎菲尔《心灵鸡汤》作者倾力推荐!《挥杆》以清新的笔触介绍了如何有意识地走向成功,并坦白地说出了对高尔夫球和生活的热爱,还给读者揭示了如何优雅、高效地走向完美的秘诀。 
《挥杆:工作、生活、高尔夫》

  打高尔夫球跟事业成功、生活美满有什么关系?读过《挥杆》,你就会找到答案——三者一脉相通。三十多年来,在为上千位经理级管理人员提供咨询的基础上,畅销书作家和企业咨询专家盖伊·亨德里克斯发现,要打好高尔夫并取得事业成功和生活美满,其实很容易,只需要掌握下面三个秘诀: 
  一号秘诀:注意所有必要的环节,在考虑结果前,先完成任务。二号秘诀:自然才是生活的常态。 
  终极秘诀:你打高尔夫球,是因为你要运动,而不是球要运动。 
  世上只有一种游戏,我们时刻都在局中;世上只有一种生活,我们都身在其中。《挥杆》从三个全新的角度探讨了高尔夫球运动与企业的运作。通过书中的小练习,每天只用五分钟,让你轻松掌握三个秘诀,从此无论是在高尔夫球场上,还是在职场中,你都将走出平庸,思维清晰、心情放轻、激情十足地过上全新的生活。

编辑推荐

  《挥杆》是一本关于高尔夫的优秀之作。如果你想在高尔夫球场上和职场上有一个质的飞跃,请阅读此书。它将改变你的生活。杰克·坎菲尔《心灵鸡汤》作者倾力推荐!《挥杆》以清新、避孕药快的笔触介绍了如何有意识地走向成功,并坦白地说出了对高尔夫球和生活的热爱,还给读者揭示了如何优雅、高效地走向完美的秘诀。

媒体推荐

书评
《挥杆》是一本关于高尔夫的优秀之作。如果你想在高尔夫球场上和职场上有一个质的飞跃,请阅读此书。它将改变你的生活。杰克·坎菲尔《心灵鸡汤》作者倾力推荐!《挥杆》以清新、避孕药快的笔触介绍了如何有意识地走向成功,并坦白地说出了对高尔夫球和生活的热爱,还给读者揭示了如何优雅、高效地走向完美的秘诀。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盖伊·亨德里克斯 译者:杜丽红

盖伊·亨德里克斯著名畅销书作家和企业管理咨询人士,主要作品有《觉醒的生活》(Conscious Living)。此外,他还与妻子凯瑟琳·亨德里克斯在加利福尼亚合办了亨德里克斯研究所和高尔夫与成功学院。

目录

第一章 
三个不该成为秘诀的秘诀
第二章
一号秘诀
实践环节
让一号秘诀发挥作用
第三章
二号秘诀
实践环节
让二号秘诀发挥作用
第四章
终极秘诀
实践环节
让终极秘诀发挥作用
第五章
草地上:最后的祝福

文摘

书摘
超越牛顿,超越爱因斯坦
高尔夫,就像生活一样,会随着你观察角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也许你熟悉物理学中的海森堡原理:沃纳·海森堡发现,人们对特定粒子的观察会使它们的运动方式发生转变。我觉得高尔夫运动也同样如此。在你的想像中拿起一面棱镜,沿着球道去看远处插着的小旗,不断地转动棱镜,每次你看到的画面都会有所不同,再向右稍稍转一下,没准儿你能看到一道彩虹呢!
因此我认为:很多人打不好高尔夫、事业不顺、生活不顺,那是因为他们在用一种牛顿式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他们只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在高尔夫这项已经不再受牛顿式运动规律限制的运动里,他们却仍然在使用牛顿范式来解决问题。今天,牛顿式的运动观仍然有用,但自从100年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现后,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其局限性。如果你开始用爱因斯坦式的观点来看高尔夫,你将会有很多以前难以想像的收获。用爱因斯坦式的眼光来看待这项运动,你将能从球杆的每次挥动、每件工作中或生活的每个瞬间得到更多的乐趣。除爱因斯坦式之外,还有第三号秘诀,它将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奇迹。
我们可以粗略地将打好高尔夫的头两个秘诀与牛顿和爱因斯坦范式对应起来,但三号秘诀将把我们带入量子论那充满无限想像的奇妙世界。
下面我将逐一说明这三个秘诀。
在艾萨克·牛顿爵士看来,我们生活在一个有规律的、秩序井然的世界里——所有的运动都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结果。
别忘了人的行为和思想是有局限性的,而且或多或少会带有他所处时代的印记。牛顿生活在17世纪的英国,那是一个等级森严、严格有序的时代。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牛顿提出了著名的牛顿运动定律——严格、确定、规律。高尔夫运动也差不多是在那时开始在英国出现的。
从宏观上看,高尔夫球是符合牛顿运动定律的。如果你从未近距离看过高尔夫,而只是从附近的山头去看的话,你将得出下述结论:有那么一小群人,在用球杆击球后,沿直线走向球的落点,然后再次击球。这样的动作会反复持续直到球消失在地面上的一个小洞里。整个过程是线性的,符合万有引力定律。
通过观察,你就可以得出一个牛顿式的结论:只要击球动作足够准确,球每次都会精确入洞——所有的中间击球环节都可以省略。出于这种想法,人们开始不断设法制造出更好的高尔夫球杆:更长的发球杆,更直的推杆。结果是:跟艾萨克·牛顿那个才学会准确判断球的落点(后来苇有了很多惊人的改进。我也从中受益良多。有了这些很棒的装备,像我这样缺乏运动天赋的人也能打出又高又远的远距离球和准确的轻击球了。如果从前那些伟大的球手—博比·琼斯(Bobby Jones)、沃尔特·哈根(Walter Hagen)、山姆·斯尼德(Saris Snead)还在世,并且能够使用老虎伍兹、菲尔·米克尔森(Phil Mickelson)等高手使用的现代化球杆,我敢打赌伍兹和菲尔在周末的决赛中肯定不会赢得那么轻松。
因此,我们该脱帽向艾萨克·牛顿先生致敬,向自那时以来花费了无数的时间和精力来提高这一运动物理设计的准确性的人们致敬。但如果我们固执地认为牛顿范式普遍适用于任何场合,那我们就该有麻烦了。
按牛顿的观点:“世界是简单的、规律的,我们只要按规律办事就可以了。”这个观点用在高尔夫运动上,就是“世上存在完美的击球,我们的任务是使自己的击球完美”。但问题在于: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永远也不能让我们的击球、生活、事业或爱情达到、哪怕是接近完美。如果陷入了牛顿论的陷阱,那我们就经常会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进退维谷。在高尔夫球场上,我们总会发现自己打出的球与理想的击球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可是,按牛顿运动定律,一次击球只受一个击球的作用力与重力的影响—就这样简单,可我们居然打不出一杆完美的好球!如果这时我们心情不错,会想:“哦,不要紧。”但如果心情差的话,那就是:“哦!真没办法。”按牛顿的观点,只要前提正确,结果就该是确定的,但事实却往往并非如此。因此,多数情况下,牛顿式的推断会使我们感到沮丧—在高尔夫球场上、在生活中、在恋爱时。如果死守着牛顿式的世界观而不知变通,我们在事业上也很难成功。
如果我们把这种僵化的牛顿式思维方式带到工作上,那么结果可能是一团糟。虽然在做事前预先确定一个严格的标准是对的,要求自己和他人全力以赴去达到这个标准也是对的,但是,标准严格并不等于不允许丝毫的变通。严格的标准只是基于预先的推断和约定,而要求结果跟事先的标准分毫不差就该算宿命论了。标准是人们对将来可能的结果的一种推断,也是基于当前条件的一种承诺。在僵化的牛顿论者眼里—结果必须如此!不管条件如何变化。其实,每时每刻都可能有新的知识出现,甚至会有一些突破性的发明创造,但只有当我们不再墨守成规,才能随机应变,在变化了的条件下,以更理想的方式达到我们理想的结果。换句话说,只有当我们变得灵活起来时,生活才能顺利起来。只有当我们从善如流时,我们才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而如果我们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问题,结果必然是:我们只会用昨天的方法来解决今天的问题。
我记得我第一次遇到这类的问题是在我高中毕业后的那个夏天,当时我在一个建筑工地打工。那是一个酷热的夏日,我们在佛罗里达中部丛林中的一条河上架设一座桥梁,干这活的大约有50人左右,工头是迈克,他是一个典型的头脑僵化的人。我记得就是那天,他僵化的思维方式与我灵活的做事方法产生了冲突。
我的任务是把桥下多余的混凝土敲掉。完成这个任务最安全、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坐在桥上,把双腿吊在桥外,然后弯腰敲掉双腿之间的混凝土。我正做得好好的,迈克来了,告诉我必须要跪着或站着干活。我抬头看了他一眼,笑了笑,以为他在开玩笑。但看到他一脸的怒气,我明白了他是认真的。我没有意识到我这种工作方式同他的做事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该坐着做事,是格格不入的。

下面我就告诉你第一个秘诀。这个秘诀不仅会使你球技大进,而且对你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也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一旦掌握了这个秘诀,你就拥有了一种非凡的能力。我曾向成千上万的人们教授过这个秘诀,真的是很有效,没人投诉说不管用。
我会花半本书的篇幅教你第一个秘诀。当你真正理解、吃透,并真心接受了它后,你会发现掌握另外两个秘诀也是很简单的。
下面我就告诉你我是怎样发现这个惊人的、改变了我的人生的秘诀的。
在那之前,除了打不好高尔夫,我一直拥有我梦想的一切。但多年来,这件小事却一直在困扰着我。
我在其他各方面都很幸运:跟妻子凯蒂已经结婚20多年了,生活一直都很幸福;才50来岁,已经挣了足够的钱,因此,在我的余生中,除非我自己乐意,否则可以不必再为金钱奔波;孩子们已经长大成人;我还参加了很多有趣的宗教和社区活动。从每一方面讲,我都满足了—除了打不出一杆流畅的好球。
很多人会说:这只是个小问题。我也同意这点,但这个问题仍然困扰着我。
我曾经参加过很多高尔夫课程。我有良好的装备:有一段时间,我一直醉心于购买那些“神奇的、最新式的、有效减少杆数的”高尔夫产品。不管你信不信,我就是为了一套Big Bertha系列球杆才买下这辆Infiniti Q45的。但尽管拥有一套很棒的球杆,我的高尔夫成绩却没有多大的提高。
当然,我可以有很多借口。比如,我缺乏运动天赋,小时候,不管流行什么运动,我都是最后一个学会的。还有,我左眼视力和右眼视力相差很多,这使我对高度的目测会有所偏差,在打球时经常因此判断失误,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学会准确判断球的落点(后来我对右眼做了激光治疗,球也打得好多了)。
我认为打高尔夫就像滑雪一样,是应该从孩童时期就开始学习的运动。但实际上,我40岁以后才开始学打高尔夫。这也是一项需要经常练习的运动,而我一般一周左右才打一次。
看!我真的有充足的理由打不好高尔夫。但是,也许你已经发现了,有理由并不代表我会因此而感到高兴。因为这并不能给我带来我渴望的成功。我想打好高尔夫,但我的努力并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
突破
然后奇迹发生了……
我突然间豁然开朗—然后一切都变了。那是一个周末的早上,当时我正在独自练球,突然间,我发现了一号秘诀。之前我打了大约10个球左右,没有一个打到我想让它去的地方。然后,我又拿了一个球,打出了一个滚地球,是那种糟糕透顶的“爬虫”球,我迅速地向周围瞥了一眼,希望没有人看到。然后我停了一下,想着:“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呢?是落了哪个步骤还是……”突然,整个世界也好像停顿了下来—一切都变得静止不动,安静极了。这个秘诀就像一片羽毛飘落在我的脑际,我的思路豁然开朗。
就在那一瞬间我意识到:我以前经常做的一些事曾使我走向成功,但在打高尔夫时,我没有这样做。应该有这么一条我在工作、婚姻和孩子教育上都一直坚持的重要原则—我在打高尔夫时没有遵守。
我突然意识到,在打高尔夫时,如果不遵守这个原则,我也一样不可能成功。
怪不得我一直打不好高尔夫呢!
在我反省之前,球桶里本来有50个球,我打出了10个左右,打得到处都是。在发现一号秘诀后,我把剩下的40个球一字摆开。接下来,不管我使什么样的球杆,都打得又准、又好。
从那以后,我的高尔夫成绩提高了十几杆。虽然还远远不够高手的水平,但已经大大超出我自己的期望了。我并没有增加练习的次数,我依然是差不多每周打一次球,但前后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现在在拿到计分卡时,看着直线下降的杆数,我的心情真是愉快极了。太棒了!我为此感到骄傲。但对我来说,真正的奇迹是我因此所感受到的乐趣。以前,我打高尔夫时也很愉快,但由于成绩不好,经常会有隐隐的挫败感。现在,挫败感没了—剩下的只有乐趣。
一号秘诀的好处是它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可以帮你打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好球,也可以使你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成功。这个秘诀是通用的。
有一个学者问禅的故事:一位学者向一位禅宗大师请教禅学,然后,学者就开始说他读了多少书,写了多少文章,学习了多长时间等等。这时,大师问他是否喝茶,学者说喝。大师给他倒茶,但茶杯满了之后,大师并没有停下来,而是继续倒下去,茶水流得到处都是,学者生气了:“你在干什么?没看到茶杯已经满了吗?”大师回答:“这就是为什么我不能教你禅学的原因,你的茶杯已满,装不下别的东西了,你只有把杯子倒空了才能学习别的东西。”
下面,让我们倒空自己的杯子,开始学习一号秘诀。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希望你现在能拿起一根高尔夫球杆,握在手里。不管是在客厅里、课堂上、球场上还是其他什么地方,只要条件允许,握着一根球杆。
握好了吗?好,相信你已经做好了。
现在,忘掉以前学过的所有关于高尔夫球的知识,忘掉所有的概念和忠告。马上把所有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边。以后,你还可以回头再把它们捡起来。但现在,在学习一号秘诀的时候,我希望你的思想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约束的。这一点很重要。
忘掉以前听说过的“你必须清楚自己想把球打到哪里去”之类的说法。不管它本身是对、是错、是好、是坏—忘掉以前听说过的所有东西。
忘掉以前听说过的“眼睛盯着球”或“别抬头”之类的话,忘掉它。别理它。
忘掉以前学过的“正确”的握杆姿势,马上忘掉它。学会一号秘诀后,你可以使用棒球式握法、传统的高尔夫式握法或者任何其他握法—都能打出一个好球。
忘掉所谓的好球杆,忘掉它。学会一号秘诀后,你闭着眼睛在商店里随便抓一根球杆,就能打出一个个好球。
现在,忘掉所有这一切,先放在一边—只要你愿意,还可以随时回头再把它们捡起来。
为了表明你已经放下所有这一切,现在拿出球杆,把它放下。
这意味着你已经放下了头脑中所有的旧观念,可以学习新东西了。如果你只是拿着一根想像中的球杆,也放下它,做好准备,因为我们将要开始学习一些新的东西。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