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聪明的咨询师需要学会“愚蠢”

(2013-05-09 16:45:51)
标签:

心理咨询

分析

情感

分类: 个案分析

http://s13/mw690/72ffef77gdc451a66fc4c&690

步入心理学这门学科起,至今已经有六年的时间了,而我接待的来访者也数以百计。他们来到咨询室的时候,最先描述的通常是自己在社会功能上的受损,或者是情绪情感上面的困扰。在来访者倾诉完自己的故事以后,咨询师要给予共情的理解。然后,我通常都会邀请来访者先对自己目前这样一种不理想的状态进行一下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咨询师不同于其他的助人者,不能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来直接帮助求助者。相反,他必须抛下自己的人生经验,完全走入来访者的生活当中,从他的生活当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所有的求助者在来到咨询师的时候,在咨询师的眼中他只是一个白纸。只有通过求助者更多的描述和自我分析,他的形象才会在咨询师面前丰满和立体起来。

无论初次咨询的来访者带着什么样的心理困惑,咨询师都要清楚地明白,在来访者做出求助于心理咨询的决定之前,他肯定都试图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来自我疗愈。正因为他通过自我疗愈的方法无法解决问题,才决定求助于心理咨询。所以,咨询师不仅要关注于来访者对于问题的描述,更要关注于来访者在来咨询以前的自我疗愈过程。这个自我疗愈的过程为什么会失败?如何才能在心理咨询当中避免同样的失败?这都是咨询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咨询师需要另辟蹊径,要想到求助者原来从没有想到过的问题,这才能够使得咨询发生突破性的进展。

在接触心理学的初期,我曾经看过一本对我很有启示的书籍《少有人走的路》。身为心理咨询师的作者叙述了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30岁左右的女性财务师,由于最近几个月来总有拖延工作的恶习,自己又难以解决,于是找到了作者。作者帮助她分析了她的工作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甚至还有她对于工作和成就的态度等等,但是始终找不到突破口。直到有一次,一个看似非常“愚蠢”的问题才使得咨询有了飞跃。作者问道:“你平时是怎么吃蛋糕的呢?”作者这时在书中写到:“我也许是世界上最愚蠢的心理医生了。”那位财务师不假思索地答道:“我当然是先吃最喜欢的奶油,再慢慢吃蛋糕。”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愚蠢”的问题,道出了财务师内心的思维模式:先做喜欢的、容易的,再做讨厌的、困难的。在接下来的咨询当中,作者很快就找到了她拖延工作的原因:每天她总是先花一个小时的时间来完成那些最简单和最喜欢的工作,但是在随后的几个小时当中,她一直疲于逃避那些不喜欢和困难的工作,从而造成了她的拖延。作者建议她,在上班第一个钟头,先去解决那些麻烦的差事。考虑到她学的是财务管理,作者这样解释其中的道理:一天工作七个钟头,一个钟头的痛苦,加上六个钟头的幸福,显然要比一个钟头的幸福,加上六个钟头的痛苦划算。她完全同意这样的计算方法,而且坚决照此执行,不久就彻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坏毛病。

在我的咨询经历当中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一个学生因为学习成绩总是达不到自己的期望,从而来寻求咨询的帮助,她抱怨自己总是不能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咨询的过程当中,我发现她的焦虑情绪非常强烈。即使是在咨询室当中,她也是很紧张地坐在沙发上,而不能让身体完全舒展开来。于是,我问了她一个问题:“你平时都有什么娱乐活动呢?”她看着我,眼神有些诧异,似乎觉得像我这样的一个咨询师,怎么可能问出这么“愚蠢”的问题:“娱乐活动有什么用?那不是纯粹浪费时间吗?如果我去做那些事情,不就等于少了好几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吗?”这样,我就知道,在她的思维模式里面,学习是压倒一切的存在,一切都必须要服从于学习这样一个大前提。

不过,在那一次的咨询当中我并没有告诉她这是一个问题,因为在她的思维里面这是绝对正确的,贸然表达这样的观点只能引起她更大的阻抗。在下一次的咨询里,我跟她谈到了最近国外民航公司的一次大罢工活动,询问她的看法,她认为是工作太忙太累,给员工的压力过大导致的。“为了让员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而加大工作量,增加工作效益,结果反而导致了罢工,更加影响了公司整体的运营,你觉得这划不划算呢?”我问道。“当然不划算。”她说。

“可是,现在的你也在进行着这样一种不划算的行为哦!”

“什么?”

“如果把大脑比作你的员工,你总是要求它不停地学习,给它更多学习的压力,如果超过了大脑承受的限度,它也会罢工的。即便你命令它学习,它也是心不在焉的,这样如何才能进入你那种理想的学习状态呢?”

她沉默了,我知道在她的心里,新的观念正在和旧有的思维模式激烈地斗争着。随后,问题的解决就顺理成章了。

 

 

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人与外界环境互动的结果。除了外界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是来访者内心的思维模式。来访者的思维模式形成于早年的生活经历,如上面我接触的那个案例,她最后发现,之所以她会把学习看得如此重要,是因为早年她的表姐因为学习优秀成为了亲戚当中每次必谈的话题,她在潜意识中把她表姐作为了自己的绝对榜样。也正因为有着早年生活经历作为依据,在开始咨询之前,来访者根本不会意识到,是自己的思维模式造成了现在的问题,因此他们的自我疗愈才会失败。如果咨询师能够发现这些问题并仔细加以推敲,就能够发现这些思维模式都是站不住脚的。经过咨询师的引导,无论是财务师还是学生都会发现,正是那些自己最不在意的想法,才是问题的所在。

所以,能够发现那些来访者认为“愚蠢”的问题,是咨询师的能力表现。当然,这也要求咨询师有足够的心理分析功底,才能一击而中,而不是没头苍蝇般乱撞一气。

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也有很多问题,产生的根源就是当事人自己认为牢不可破的“金科玉律”。我们生活当中经常可以看见,一个女孩对待她的普通朋友们非常好,但是在恋爱中却对男友百般挑剔,经常对男友任性、发脾气。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在她们看来,男友是永远不可能离开自己的。如果她们懂得如果自己对男友不好,男友也有可能离开自己,拥有了这种危机意识的话,也就不敢这么做了。

然后,当男友终于忍受不了,决定和女孩分开的时候,女孩常常又会陷入另外一种极端状态当中去。为了挽回,对于男友的各种行为和举动都极为敏感,反复思考各种可能性,甚至反复询问是不是还有机会在一起。结果,通常只能招致男友更多的反感,本来有可能挽回的局面也失去了。如果你问她为什么要那么敏感,她一定会认为你的问题很“愚蠢”:“这件事情对我来说那么重要,我怎么可能不去想呢?”

这样我想起了那些焦虑症和强迫症的患者,若是问起他们为什么反复担心或检查,他们也会觉得你的问题十分“愚蠢”。在他们看来,焦虑的事情和反复检查反复思维,那就是自己的“天”,自己的上帝。必须小心地供奉起来,并且时时刻刻把这个意象保存在脑海里面,稍有走神,就是对于自己这种“信仰”的不忠。

可是,在外人看来,他们对于自己这种“信仰”的忠贞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焦虑和强迫的症状始终挥之不去,而想要挽回男友的女孩也很少能够达成自己的心愿。做得太过极致,反而导致过犹不及。相反地,如果能够学会平衡,让自己的生活当中加入其它的元素,调整自己的心态。这样,问题反而会容易解决。

咨询师需要学会“愚蠢”,而我们自己面对生活当中一些困扰的时候,不妨也“愚蠢”一下,问一问自己:为什么要用现在这种方式来处理问题?这样一种做法,真的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吗?有的时候,问题僵在那里并不是我们不够努力,而是我们需要换一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如何提高情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