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教育方式的误区 棍棒教育出孝子吗?

标签:
转载 |
分类: 亲子教育 |
原文地址:教育方式的误区 棍棒教育出孝子吗? 作者:每每度情感网站
概要:在亲子教育方面,很多家长都存在着误区。不少家长以为“棍棒底下出孝子”,更有不少家长认为孩子“不打不长记性”。结果,一味用打孩子的传统教育方式来管教孩子,不但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反倒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同时,这种家庭暴力行为对孩子的身心都存在着巨大的伤害。
12年前,重庆男子李某离婚后带着儿子一起生活。因忙于生意,李某很少有时间关心儿子。后来,李某的儿子迷上了游戏机,一有空就爱往游戏厅里钻,因此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李某对儿子有了“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一直想好好管教儿子。1999年10月的一天,李某发现儿子放学后很久都没与回家,于是就去寻找孩子。他终于在一家游戏厅找到了儿子,于是怒气冲冲的将儿子拽回家。此时的李某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他竟然**儿子的衣服把儿子**在了房外的猪圈上。随后,李某用竹条持续抽打儿子很长时间最终导致了儿子死于创伤性休克。李某连夜逃离现场,直至2011年才被警方抓获。
都说虎毒不食子,像李某这样亲手打死儿子的父亲还真不多见,其实李某原本也没有害死孩子的心思,他不过是想用这种方式来给儿子一个教训,可是没想到自己的手太重了,竟然直接打死了亲生儿子。李某的初衷不能说是坏的,他不过是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直到李某上了法庭,他还辩解称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目的好为了教育好孩子。也许,在李某看来,孩子太淘气太贪玩,除了打之外,没有其他方式可以让孩子回心转意了。可就是他的这一顿打,直接夺走了孩子的生命。作为孩子的亲生父亲,李某自己也很后悔。据他自己在法庭上交代,在潜逃期间他经常梦到儿子,每次醒来都会抱头痛哭。可惜,人死不能复生,痛苦后悔又有什么用呢?可怜他到了这个时候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存在着巨大的问题。
李某的想法确实是很多家长的想法,不少家长在面临“该不该打孩子”这个问题时也曾经犹豫过,不过很多人终究选择了动手。在他们看来,家长打孩子不算打人,也不算犯法,甚至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很多人甚至以为不打孩子就谈不上教育。这也不是他们自己的发明,而是自己的父母就曾经这样对待过自己,也算是依样学来的。可是,又有多少人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呢?又有多少人意识到这也是家庭暴力的一种呢?这样的家庭暴力,实际上远比丈夫殴打妻子更严重,因为孩子都小,连起码的自我保护能力都没有,更何况类似的行为会给他们的内心造成极大的创伤,这些恐怕都是父母们想不到的。
目前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大多数家庭都是只有一个孩子。这样一来,家长们就纷纷开始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人人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恨不能自己的孩子永远拔尖儿领先,给自己争光添彩。可是,一旦自己的期望没有达到预期时,家长们就容易有了错误的理念。他们想教育孩子,又缺乏合理有效的手段,这才想到了最简单最原始的方式,即打孩子。实际上,孩子有错误当然要批评,但是体罚却万万不可。棍棒教育不但不能让孩子有多少对自己犯下错误的认识,反倒会让孩子树立一种“武力解决问题”的错误观念,会让孩子误以为“恃强即可凌弱”,这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孩子挨了打是不会服气的,尤其是即将进入青春期或已经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这些孩子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家长的强力压制,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倒容易招致孩子的强烈不满。于是,孩子们不是逃避就是反抗,往往做出很多的极端行为来。这绝对不是家长们希望看到的结果。
况且,棍棒教育实际上并不是教育,而是一种家庭暴力。和打老婆类似,打孩子也是家庭暴力,同样是要不得的。如果这种行为让孩子树立了一种“无力可以解决问题”的理念,那么将对孩子的未来造成难以估量的恶劣影响。最简单来说,起码会让孩子学会使用暴力,将来或是对待自己的妻子,或是对待自己的孩子,甚至是对待其他人。另外,家庭暴力还会导致孩子的自尊心严重受损,那就更不是轻易能够解决的了。可以说,棍棒教育对孩子的伤害是身心两个方面的,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错误影响。
其实,孩子都是贪玩的,尤其是十来岁的孩子,他们到了这个岁数,既有了想玩的愿望,也有了玩的本事。类似于新闻中李某的儿子,接触了游戏厅里的游戏机,当然就容易痴迷上瘾。单靠殴打能解决问题吗?显然不能。现实中也有其他一些类似的例子,只不过最后的结果不是孩子被打死而是孩子离家出走甚至躲进网吧不出来而已,也差不多。李某犯的错误也是很多家长都犯过的,他们都没有能够和孩子很好的交流沟通,更没有用心花时间来关心孩子。等到孩子已经出现行为问题了,也不知道及时弥补和纠正,而是希望用棍棒来“提醒”孩子,这就是他们的教育理念。可以说,孩子是无辜的,这完全是家长们平时教育出现的缺陷和观念的错误。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建议家长们应该认清孩子的年龄特点,尤其是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同时,在平时就要多关心孩子多了解孩子的现状,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而不是等问题形成了再去解决。平时只有养成和孩子交流的习惯,才能让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至于教育方式,棍棒教育是不可行的,应该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这样同样可以督促孩子改变不良习惯。孩子如果有了错误,可以批评,但是万万不能体罚。教育当然是要有褒有贬,但是也应该是鼓励和引导为主,这样才能避免孩子的逆反心理。
棍棒教育,出的不是孝子,只会是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