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偷窃癖不是为牟利 属心理障碍需重视

标签:
转载 |
分类: 社会心理 |
原文地址:偷窃癖不是为牟利 属心理障碍需重视 作者:每每度情感网站
导语:32岁的苏某,目前是国内某知名大学的在读博士生。但就是这个头顶罩着光环的女子,却有着令人难以启齿的秘密。苏某在自己床底最深处藏着一个粘满胶纸的箱子。不过,被层层裹缚的箱子里却并没装着任何值钱的东西而都是些橡筋、小胶带、螺丝帽、橡皮擦之类的小物件。原来,这整整一箱的杂物竟都是苏某顺手牵羊而来。苏某称:“只要到超市、商场等购物,我总是习惯性地往兜里揣一些散装小商品。”
http://www.meimeidu.com/Upload/10324/201205071830406315.jpg属心理障碍需重视" />
苏某是个名牌大学的博士生,按理说也不缺钱,那么她为什么要从超市商场偷那么多的小物件呢?何况那些物件本来也不值钱。其实,苏某偷窃并不是为了牟利,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她这种靠不断的偷窃来满足自己的行为,实际上已经是心理障碍的一种了,应该叫做“病理性偷窃”,通俗的讲就是“偷窃癖”。有偷窃癖的人并不是“坏人”而是“病人”,他们的偷窃是自己无法控制的,而且很多人自己都为此烦恼不已,苏某就属于这样的情况。
偷窃癖和普通的盗窃行为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普通的盗窃行为是为了偷来财物自己使用,或者是变卖成金钱。普通的盗窃是冲着被盗物品的价值去的,而偷窃癖不同,这种患者实际上是为了偷而偷,偷来的东西几乎都没什么价值,或者有价值他们也不在意。反正偷到了就够了,很多人都像新闻中苏某那样把偷来的东西收集起来不再理会。事实上虽然有一些惯偷也形成了一定的“心瘾”,但那只是一种附加效果,本质上他们还是为了牟利。一般的偷窃者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或是发现条件不适合下手就不下手,或是因为暂时不缺钱而不需要下手。而偷窃癖患者不同,他们的偷窃念头只要冒出来就一定要做,自己无法控制。还有一点不同的是:实施普通盗窃的人可能会有点后怕,但是并不会因为自己的偷窃而多么苦恼;但偷窃癖患者不同,他们在偷窃成功后会暂时得到满足,但事后也会为自己的行为所困扰。他们很想克服这个毛病,但是却做不到,这种纠结的心情会让他们总也得不到心安。
那么,什么人容易有偷窃癖问题呢?据统计,女性患偷窃癖的人数更多,而且往往都是高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中更容易出现偷窃癖。大众观点都觉得这似乎不大可能,高知高收入的人怎么会这样呢?据我认为,知识水平低或者收入低的人,他们更容易把偷窃当做牟利的手段而不是心理满足的手段,反倒是高知高收入的人才会不看重被盗物品的经济价值。而且,一次偶然的偷窃行为,对于低收入低知识水平的人来说可能是“找到发财的方式”,而对于高收入高知识水平的人来说却是“心理满足的方式”,这也决定了两种人不同的走向。所以,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偷窃癖往往发生在高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中了。
至于偷窃癖的成因就比较复杂了,和家庭教育方式、童年经历、当事人性格等都有关联。从理论上来说,任何能给人带来快感的东西和行为都可以成瘾,所以偷窃也可以成瘾。一般来说,这类人都是在某一次偶然或有意的偷窃后获得了极大的快感,因此就把偷窃的行为当作了一种获得快乐的方式。而且一旦这种方式得到了不断的强化,那就容易形成偷窃癖了。患有偷窃癖的人,大多数不是因为偷窃到的物品有多高的经济价值而收获快感,他们大多是图那种占到便宜的喜悦以及不被人发现的窃喜感。此外,偷窃之前他们的情绪会比较紧张,偷窃得手后会非常兴奋和放松,这种前后情绪的对比导致的愉悦感也是他们喜欢上偷窃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一个比较常见的起因就是报复。有不少偷窃癖的患者最开始都是为了报复某人。比如,现实中我遇到过有某女性自称有偷窃癖,她自述就是小时候性格比较内向,曾经受到过班里某个同学的欺负。她因为内向胆小,不敢公开和同学对抗,也不敢告诉老师,但是又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就趁同学不注意偷拿了对方最喜欢的一支钢笔。当她看到同学找不到很着急的样子时,心里有一种强烈的报复得逞的快感。其实那支笔她早就扔掉了,但是她觉得这种方式很好,是自己能够报仇的一个好方式。自那以后,她用这种方式还报复过几个人,甚至包括她的邻居。不过后来她就不是因为报复而偷窃了,而是已经养成了偷窃的行为习惯,再也难以克制自己。
偷窃癖一旦养成那就自己难以克服,因为这已经是成瘾的,所以这种想法自己难以控制。很多人试图控制过,但是实在无法忍受偷窃得手时那种快感的吸引。他们如果不偷窃的话,会有烦躁不安的感觉,总觉得手足无措缺点儿什么。尤其是看到有机会下手时,如果不下手是非常痛苦的,那时候根本抑制不住。那种感觉,很像是所谓的“戒断反应”。类似于新闻中的女博士生苏某,她还算是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所以主动求助于心理医生了。事实上,偷窃癖的确不能轻视,因为这毕竟已经涉嫌犯罪。一旦失手被抓到,那么当事人会非常痛苦尴尬,而且还有可能被认为是普通的盗窃行为。大众对于这种心理障碍的了解也不多,所以不大容易相信这种人是有心理疾病。事实上,超市方面经常会抓到有偷窃癖的人,他们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并不能让偷窃癖患者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偷窃癖患者自己有主观改变的愿望,然后再去寻求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对于有偷窃癖问题的人来说,如果想自我矫正的话会比较难,不过也可以尝试。一方面,偷窃癖的人往往缺乏正常的生活乐趣,他们缺少快乐的来源,所以才会依赖偷窃的行为。所以,这样的人最好能够自己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尤其是能够让自己收获快感的爱好更好,比如有竞技性的运动或游戏等。另一方面,偷窃癖的形成是一个正强化的过程,即每次偷窃行为都会得到快感,所以才会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对此,我们可以用负强化的方式来减弱这种需求。最简单的形式就是在头脑中幻想自己偷窃时被抓住的场景,让自己感到恐惧和羞愧以及强烈的负面情绪体验。之后,可以在手腕上套一根橡皮筋,只要想到了偷窃的念头,就拉起橡皮筋弹自己一下,让自己感到疼痛,马上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这样可以有助于减弱偷窃念头的出现频率。
总的来说,要想纠正自己已经习惯成癖的行为,需要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因此,有偷窃癖的人在矫正自己行为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要持之以恒,要坚定不移。如果不能保证每次出现偷窃欲念时都能伴随着厌恶性的刺激,则会给彻底矫正不良的癖好带来阻碍。所以一定要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