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防止男孩伪娘化 父亲责任重大

(2012-04-28 16:49:19)
标签:

伪娘化

性别教育

心理

杂谈

分类: 亲子教育

导语:南昌市民张女士的儿子4岁了,去年进了幼儿园。一段时间后,张女士发现儿子的性格从原来的调皮变得文静了,而且在外面不跟男孩子玩,只扎在女孩堆里。儿子的行为举止也偏女性化,喜欢翘兰花指,并且喜欢闻妈妈的香水味儿,还说爸爸臭。张女士感到有点不安,一问其他家长,都说发现自家的孩子有类似情况。张女士到幼儿园之后才发现,里面全都是女老师,一个男老师都没有。张老师担心孩子的气质会受到不正确的引导。


要说新闻中的张女士还算是一个有心的家长,她能及时发现儿子身上的变化,并且能够对此产生忧虑,这就说明她对于子女教育方面的意识还是有的,而且颇有一点前瞻性。她没有像很多家长一样因为儿子变乖而窃喜不已,而是能担心孩子的气质会变得不正常,这已经很不错了。并且,张女士还能亲自到孩子的幼儿园查看,并找到了症结所在,更是难能可贵。这些都说明她对于孩子的性别教育还是有想法的,起码不像很多家长那样存在着误区。只不过,张女士终究还没有做足功课,她只是看出了问题而不知道如何解决,更没有提前入手预防,这说明她对性别教育的知识还了解不够。其实这也不是张女士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我们这个社会整体出现的问题。

如今“男孩女性化”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尤其是新闻媒体报道出的很多现象更是令人关注。人们发现,身边的女性越来越中兴化甚至男性化,“假小子”越来越多,女性动辄便以中性美为自豪。而身边的男性呢,则越来越变得矫揉造作,甚至干脆冒出了不少的“伪娘”。前一阵子,某大学还出现了专门的伪娘社团并以此挣钱云云,虽然不能说这些人的人格已经“伪娘化”,但是他们能以此为乐并招揽到观众看,说明所谓的“伪娘现象”已经受到不少人的追捧,这本身就反映出了一定的问题。更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发现,中小学男生也越来越不像男孩子样,以至于出现了“男孩危机”的说法,因此甚至有教育工作者呼吁“拯救男孩”成立“男子中学”。对于类似的现象,我认为其成因是复杂的是多方面的,是社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同时出现思想偏差的结果。

首要的问题就出在家长身上。众所周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没有进入幼儿园和学校之前,首先就要接受家长的基础教育。很多家长并不懂得性别教育的重要性,甚至以把男孩当女孩养为乐趣,希望男孩乖一点文静一点,认为这样才有出息。其实,家长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让自己省心而已,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却是很可怕的。等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也一样会遇到糟糕的处境。因为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方面的问题,男性教师的比例还很不够,尤其是在幼儿教育和初等教育范围内,男性教师更是少得可怜甚至干脆没有。这样一来的结果就是男孩在接受早期教育时只能模仿和学习女教师。类似于新闻中张女士儿子的老师就更“过”了,她居然告诉孩子“男孩子太顽皮不是好学生,跟他们玩会变臭的。”——这样错误的教育,只会让男孩对自己或者对其他男性产生厌恶感,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性别概念。如果孩子上了中学,也会发现老师总喜欢表扬女生。这些还不算,我们的社会对于性别问题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社会审美观念,都开始要求男性以“柔美”为美。打开电视电脑,大家就会发现那些男明星们越来越走“奶油小生”的路线,有阳刚之气的却越来越少了。有了这么多不利影响,男孩们能有良好的成长吗?他们的男性人格和气质又能从哪里来?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认为如果想解决这种问题,是要靠家长、学校及社会共同努力的。不过,学校和社会方面的变化不那么简单,而且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所以我认为家长在这方面的责任就相当大了,尤其是男孩的父亲,更负有重大的责任。如果男孩的父亲都能关注到这个问题,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那么就能从家庭方面入手给男孩一个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能有效地对抗将来的不利影响。

孩子的家长们首先就要明确“性别教育”的理念、目标以及方法。人从精卵结合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定下了生理性别,但是性别意识的形成却需要后天培养。性别意识对健康人格的形成尤为重要。所谓的性别教育,就是指教育者如何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性别角色,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别意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性别角色的发展有两个关键时期:一个是两三岁的幼儿期,另一个是青春期。这两个时期里,家长和学校尤其需要重视对孩子的性别教育。幼儿期以家庭教育为主,那么家长就是这个时期性别教育的主力了。尤其是孩子的父亲,应该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父亲应该多和儿子沟通,让儿子喜欢和爸爸在一起。之后,父亲再来引导儿子,让儿子的性格里多一些勇敢和独立的特性。父亲还应该告诉儿子,什么样的男人才有魅力,哪些特点是男人的特点。父亲更应该以身作则,让儿子看到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担当。此外,父亲也可以鼓励孩子多做一些具有男性特点的游戏,或者多和同性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这些都有助于孩子的性别意识培养。对于社会上的一些文化现象,在孩子被动看到的时候,家长尤其是父亲,也应该对此进行一定的必要的评价,帮孩子树立正确的性别认识,为孩子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做好铺垫。

另外,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在幼儿园接受了不正确的性别教育,那么也要及时发现及时扭转。比如新闻中的那位张女士,既然发现了儿子的问题,就要赶快加以弥补。一方面,要对孩子的行为有一个纠正,另一方面也要多用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的观念走回正轨。应该让孩子发现父亲身上的男性魅力,并且发现和同性伙伴一起游戏的快乐。如果认为老师的教育理念有问题的话,也应该及时向相关部门反应,或者联合其他男孩的父母一起关注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这些男孩们的父母之间,也有必要形成一定的“联盟关系”,可以让多个家庭的男孩经常在一起做游戏,一起感受“男孩游戏”的快乐,也能让孩子们感觉到同性朋友圈的氛围。

总的来说,我们的社会对于幼儿教育的关注度还不够,很多方面还有待提高,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孩子是耽误不得的,尤其是在一些关键时期如果耽误了,那么将来就无法弥补。为了避免孩子“伪娘化”,孩子的家长尤其是父亲要提高这方面的意识,要切实地行动起来,努力让现在的男孩将来能成为真正的男人。
心理咨询
www.meimeidu.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