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背儿童发展规律 衔接班实不可取

标签:
儿童衔接班心理杂谈 |
分类: 亲子教育 |
导语:对今年九月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眼下培训市场上最火爆的培训班就是幼升小辅导班,即所谓的衔接班。英语、硬笔书法、拼音、思维训练、看图说话……一些家长为孩子制定了从周一到周日每天的校外学习课程。孩子们感觉还没上小学呢,已经身心俱疲了。尽管衔接班费用不少,但仍然名额有限一座难求,很多家长为能让孩子上一个好的衔接班而争抢不已。不仅如此,据书店工作人员反映:现在的幼小衔接教辅也非常畅销。买回这些教辅后,家长们成为“兼职家庭教师”,负责为孩子讲解,监督孩子做习题。
看到这样的新闻,我真为那些可怜的孩子心痛。本来应该是一生中最无忧无虑最快乐的童年时光,如今却被铺天盖地的各种提前教育所占据。本来应该是和家长一起玩一起做游戏的时间,如今却变成了在家长监督下遨游于无尽题海中的痛苦时段。这样的孩子将来长大以后回忆起自己的过去该多么伤感啊!人生中没有快乐的童年,将是一辈子最大的遗憾。
什么叫“衔接班”?其实就是指从幼儿园大班到上小学中间的一种课外辅导班。据说这种衔接班内容很多,有英语、硬笔书法、拼音、思维训练、看图说话甚至是阅读写作等课程。据称,孩子经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才能很好的迈入小学的大门,才能在上小学时不至于跟不上,不适于不适应小学的氛围。这种衔接班收费都很高,有的能达到4800元,而内容也让人颇感意外,居然包括“10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汉字1500个左右”、“会书写汉字500个左右”、“英语听说读写”等。如果仔细想想的话,这分明已经是小学的课程了,甚至是小学一二年级都达不到的水平。众多家长却十分追捧类似的衔接班,据过来人说,经过高档衔接班调教出来的孩子深受许多优质小学的欢迎。有了这样的口碑,家长们自然会趋之若鹜了。
那么,家长们为什么想到要让孩子上衔接班呢?我认为主要是家长们对孩子缺乏把握,都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人。更有甚者是很希望拿孩子当做自己炫耀的资本的,这些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领先于别的孩子,这样他们就会觉得脸上有光,而且认为孩子也会这样想。其实家长们明明知道所谓的衔接班实际上就是提前学小学的知识内容,可仍然愿意花大价钱送孩子去上。很多家长认为,让孩子提前学习一下小学的知识,这样的话小孩上小学之后总会比较有自信,比别的小朋友更有优势,走得更快一点。还有不少家长称自己是
“被绑架”,不得不“随大流”。别人的孩子都学了,自己的孩子要是不学,岂不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深刻体现了家长们的苦心和担心。现在都是独生子女,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为了能让孩子显得好一些,这才都想到了“笨鸟先飞”的道理。以前的家长都是在孩子上了高中以后着急,后来就提前到了中学、小学,现在干脆已经提前到幼儿园阶段了。实际上这还不算,那么多给孩子买各种益智奶粉的家长,就是想把这条起跑线提前到孩子的婴儿期。而那些早早开始“胎教”的家长,则让肚子里的孩子就开始学习了。能把“起跑线”划在怀孕期,真不知道是孩子们的幸福还是他们的悲哀。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认为衔接班其实并不可取,尤其是很多提前教孩子学小学知识的衔接班更是弊大于利,因为这样的行为是不符合儿童发展客观规律的。实际上,儿童的身心成长发展有其内在规律,违背了这个规律,一定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也许是徒劳无功,也许是事倍功半,甚至是适得其反。就拿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3至6岁这个阶段,他们是以直觉思维为主的,注意力集中的水平不高,还不具备系统学习学科知识的能力。这个阶段的孩子,最需要的教育内容就是生活教育,性格教育以及性别教育,最适合的教育形式是做游戏。所以说,我们的教育也要以此为准则,不能对这个阶段的孩子们要求过高。如果不遵循这个客观规律的话,盲目的提前学习,只会让孩子们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其结果就是该学习的内容没有学到,不该学的内容就算勉强学会也没有好处。要么是孩子们进入小学后没有持续的发展,要么是让他们从此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而这,才是最可怕的,那将是影响孩子一生的问题。在我看来,家长的担心完全没有必要,小学的知识以阅读和数学为主,就是根据小学年龄阶段的孩子设计的,提前学习孩子大人都累。即使不提前学,年龄到了,理解力到了,就自然水到渠成地轻松掌握了。而这种提前教育的优势也只是昙花一现,顶多到小学三年级就会消失了。同时,提前灌输小学知识可能对以后孩子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专注性有所影响。
那么,家长们应该怎样让孩子很好的从幼儿园衔接到小学呢?我认为家长们应该着重训练孩子们学习品格方面的内容,比如专注力、耐心、手眼动作协调能力等。而训练的方法应该以轻松的游戏为主,这样能让孩子在娱乐中很好的接受训练。此外,家长应该给孩子传递“小学是一个快乐的地方”的观念,让孩子多一点信心。等孩子上了小学以后,家长们最好能够在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后与孩子一起分享学习成果及校园里、班级上的新闻,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是在向他请教并乐于听他讲学校里的事,这样孩子才能够拥有好的学习心情,提高学习持久性。幼小衔接不是技术性的衔接,而是观念上的衔接,家长要注意转变自己的观念。家长必须要摒弃“读书是去与别人竞争和比赛”的观念,这样的观念反而会从“起跑线”上就害了孩子。真正健康的心态,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获得快乐。孩子们毕竟还小,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兴趣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我也想告诫那些“心急”的父母:心急可以理解,但是也要尊重客观规律,切不可揠苗助长。强行给孩子提前灌进去的知识对他们并没有好处,反而耽误了真正需要的学习。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不仅是对他们的尊重,更是从实际出发的真正教育。教育要按部就班,不可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