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群体渐渐低龄化

标签:
同性恋低龄化杂谈 |
分类: 社会心理 |
导语:
同性恋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模式。但这些都是在成年后才意识到的。不过,据北京一家官方心理咨询中心统计,他们近一年来已经接待了7例同性恋咨询,而且未成年少女占了5例。是什么原因导致同性恋低龄化?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种低龄化现象呢?
社会学上有资料显示,同性恋所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个固定的数值:3%到4%。其中,女同性恋比男同性恋略少一些。
/Upload/ArticleImg/images/低龄化.jpg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低龄化的例子。一个上初二的“乖乖女”听从家长的“劝告”,不随便接触异性伙伴,结果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迷恋上高年级一女生而不能自拔;同样上初中的一个女孩子,因为得不到家庭的关爱和温暖,在同志网上认识一女大学生并与她同居,发生了性关系,声称“谁在乎我我就跟谁过”;父亲有外遇家庭破裂,母亲柔弱无助,从4岁起就扮演保护角色的一个大专女生爱上了做“男孩子”的感觉,发生“性别混乱”,成为同性恋中的一员……无论是青春躁动、家庭温暖,还是安全感,一旦缺乏正常的疏通渠道,孩子们往往以其他的方式来获得“补偿”。这些低龄化少女们就是选择从同性伙伴身上获取。每个年龄阶段人的主要需求是不同的,小学阶段主要寻求保护,20到30岁就是要找到归属感,结婚生子。如果在某一阶段的需求没有得到或者得到过分满足,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必然出现问题。
当家长发现低龄化的孩子有同性恋“嫌疑”时,一定不要妄下结论。一旦说穿了,孩子就容易在心理上形成暗示,强化“我是同性恋”的观念。不仅如此,低龄化的孩子的逆反心理很强,盲目跟孩子“训话”容易适得其反。家长的“轻举妄动”将给日后的咨询增加难度。有必要时找专业的咨询师帮忙。而且,家长应该注意的是,青春期亲密伙伴之间通过各种盲目的手段体验性感觉,如拥抱、亲吻、玩弄外生殖器等,都是同性性行为,这并不代表孩子就是同性恋。37%的美国人曾经有过同性性行为,因此,发生类似事情的时候,家长不要惊慌失措。同性恋分为两种类型,先天的和后天的。如果与生俱来就具备同性恋的生理基础,改变的可能为零。如果同性恋倾向是后天习得的,通过心理咨询“矫正”的难度较其他类型的心理咨询大一些。
低龄化问题不能归咎于同性恋本身在性知识普及和教育问题上,社会的作用也同样非同小可。在发生性骚扰和人身侵害的情况下,应该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性权力。社会的作用还表现在社会舆论对同性恋的宣传报道方面。“秘而不宣”、“妖魔化报道”都会对同性恋群体造成扭曲和伤害,我们应该认识到,同性恋者除了性取向以外,其他一切行为和普通人没有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