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临终心理关怀,是现在我国开始着手去做的一个心理学工程。死亡是人生命旅程的终点,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这个过程不可避免,但是许多人却是必须经过别人的帮助才能够正确面对。因此,临终关怀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Upload/ArticleImg/images/临终关怀.jpg
不让临终的人感到孤独
人最怕的就是孤独,临终的人尤其如此。然而,现实中我们的一些做法却没有考虑到患者的心理感受。临床上,遇到病情恶化、生命垂危的病人时,我们总是习惯地把他同别的病人隔离开来,搬到一个离护士站近的单人房间去。这样做,似乎有利于观察,有利于护理,也有利于病人。实际上,这样做是不妥当的。因为它无异于是向病人和探视者宣布:他快不行了。产生的效果是大家变得心情沉重。而且,安静的环境容易让人产生恐惧,对病人的心理影响也是负面的。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不把临终的病人搬出他原来住的病房,不在病人临终的时候给他挡上屏风或拉上帘子,即使他住单间,也把病房门打开,那么,他就不会感到孤独、感到恐惧了。对于其他的病人,能亲眼目睹医护人员为挽救临终病人的生命而做出的种种努力。也会让他们感到安慰,有助于他们减少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因为医护人员的行动给了他们无声的承诺,他们在临终时是不会被放弃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的教科书就已经开始提倡不将临终的病人同其他病人隔离开来。一个叫琼斯的老人在老年病院信了五年,深受其他病友的喜爱。她临终前,医院把他病危的消息告诉了她的病友,允许大家结伴去看她。在她的床前,病友们有的为她读书,有的轻轻地拉着她的手,有的则跪下来为她祈祷。她微笑着向每一个人说再见,脸上的表情很安详。最后在感觉着大家关爱的幸福中走完了她的人生之旅。
后来,琼斯的病友们向护士谈起他们的感受,说他们在琼斯生命的最后时刻给了她精神上的支持,心里很高兴。看到她能安详地离去,他们很安慰。他们没有为琼斯的逝去而感受到过多、过久的悲痛。这次经历让他们体会到了病友之间相互支持的好处。
多关注临终人群的感受
就像人出生的方式各不相同一样,人死亡的形式也各有差异。临终的人可能是清醒的,也可能是昏迷的。清醒的人可能会问:“我情况不好吗?”“我快死了吗?”“我是不是快不行了?”对待这些问题,护士要避免说“你一定会好起来的”这一类话,免得失去病人的信任,也不要实话实说“你是快不行了”,让病人感到失望。最好是反问病人:“你感觉不好吗?”“你为什么觉得自己快不行了?”“让病人谈出自己的感受、想法和要求,诚恳的帮助病人抛弃幻想,接受现实。对待昏迷的病人,也不要把他当成什么都不知道。要不停地和他讲话。为他做什么,也要讲给他听,因为听力是人体消失最晚的知觉。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们不会像对待生一样接受死。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从容地面对死亡,并让他们死的安详,死的有尊严。这是简单的生活护理做不到的,需要全面的心理支持。
心理情感
相关文章:
大S床照毁掉婆媳关系?
关云娣坠楼身亡:夫妻间的精神虐待?
上海醉酒男女:拍得好
田林街事件:路人冷漠的背后(视频)
陈光标又被指造假:慈善为何险阻重重?
黄艺博事件再度升级:如果你是黄艺博的父母
女护士被群殴:护士节前,关注女护士心理健康(视频)
孙辉街头追裸女:究竟要裸成什么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