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江南第一家”有感——兼谈家风

(2014-02-06 19:00:16)
标签:

旅游

节前闲居在家多日,觉得有点无聊,就约了一位挚友驱车前往浙江浦江的郑宅镇,那儿有个著名景点“江南第一家”。

其实近些年来,我去金华、义乌和浦江时常看到高速公路旁高高竖起的“江南第一家”的广告牌,曾多次想去看个究竟,但那几年没有多少闲暇日子,即使有还顾不上这个“小景点”,因为中国之大要赏的景点实在太多了,即使小小的浙江省也够你跑了。2013年在旅游规划中我完成了两大目标:一是到了青海、西藏和呼伦贝尔,走完了包括台湾、港澳在内的34个省级行政区;二是自驾去了浙南较为偏僻的山区如瑞安、苍南、文成、泰顺、景宁等。这样浙江省所辖69个县(区)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我是想以这种方式表达对生我养我的祖国和家乡的爱恋。

郑宅镇离杭州约120多公里,因路线不熟开了近3个小时的车。一到景点首先引入眼帘的是高高伫立的象征九世同居的九座牌坊,其气势之宏大、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和含义之丰,堪称全国之最。

“江南第一家”又称郑义门,是饮誉中外的华夏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居住于此的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自南宋建炎年间开始,历经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鼎盛时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真可谓“鸦鹊同巢,猫狗同窝,兄弟同心”。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景区内保存有郑氏宗祠等一批重要历史文物。郑氏家祠始建于元初,结构宏敞,风格古朴。宗祠内高悬众多历代名人题匾和联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前厅及拜厅天井内有尊为明初文臣之首宋濂手植的古柏,枝干虬劲,上薄云天。景区内尚有孝感泉、九世同居碑亭、东明书院、“十桥九闸”和玄麓元代摩崖石刻等古迹遗址二十余处,内容丰富,蔚成群观。

景区不但富有独具特色的古镇风貌,而且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江南第一家数百年间家族人员173人为官无一贪渎,以其清廉家风扬名于世;其168条家规经宋濂整理带至南京,成为明代典章制诰的蓝本,史上鲜见。

由于时间关系,对于郑家168条家规没有时间细读,但我以为最有现实意义的是三条:一是“孝”。中华文化历来崇尚做人要“孝”字当头,这是很有道理的,一个人如果对生我养我的父母都无报恩之心,他绝不可能成为有德行的人。历史上即使像秦始皇这样的 暴君,他母后因与政敌通奸一气之下将她打入冷宫,但听了大臣进谏,最后还是将她接回后宫居住。

二是“和”。中国民间有句俗话叫做“家和万事兴”,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既要要靠他的志向和能力,还需要有一个稳定和谐的后方——家。我们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的背后常常有个贤惠的女人,其实反过来也是如此。作为反例,我们浙江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不可不谓强势,但最后衰败到含恨而死。历史学家们研究:除了商业决策失误和当时官场复杂的生态关系外,胡不听母亲告诫,将原本住在外面的几个小老婆一股脑的搬到家里住,结果闹到鸡犬不宁,让胡雪岩内外交困不堪重负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廉”。郑家在百年间有173人为官,无一人贪赃,真是难能可贵!我们知道,封建皇朝尤其是到了后期,官场的贪腐现象比比皆是,但郑家有条家规:如有贪脏者即开除族籍,赶出家门。从现有的资料中,我们还没有发现郑宅有违规被除籍的家人,可见家风之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官员为何会贪腐?也有些官员家庭的子女会堕落犯罪?有人辩解说:那是大环境不好。我们不能不承认,社会大环境对我们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能使好人越来越好、越来越多,反之亦然。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为什么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官员和孩子会有很大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呢?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成长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除了社会因素之外,家庭因素也是其中之一,而且家庭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除了上面三点外,我还觉得郑宅家规中不仅讲究“严”,如家人要一起进餐,吃同样的饭菜。但“严”中也有“宽”的一面:凡60岁以上的老人和怀孕的女人则另开小灶,不必同桌同餐,这又体现了很人性化的一面!

当前媒体都在讨论家风问题,我认为很有必要,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出了问题,社会这个机体就难以健康。但社会治理是个系统工程,社会、家庭、学校、企业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单一治理很难奏效。而且重点不同:社会风尚的治理主要是“吏治”,即官员的作风;校风的治理是“师德”(校领导、教师素质);决定“家风”的当然是家长;而企业风尚重要的是要有健康的企业文化,关键在于“老板”。

郑宅主体建筑保留得还不错,没有像我家三百年祖业“姚致和堂”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所遭受的被彻底拆除的命运,许多珍贵文物也不知去向,至今深感痛惜!参观时我问了郑宅的管理人员,主体建筑是如何能够保留至今的?对方答曰:文革前给当地供销社做办公和仓库用了。这让我想起了去年11月份去泰顺参观一处保留尚好的古建筑时,我也从管理员那儿得知,该建筑文革时也作为供销社仓库使用。看来供销社对保护传统文化真还有特殊贡献!可惜我家那份祖业没有被供销社看中,而是改造为镇国税局——成了一座标准的办公楼和停车场了。剩下的只有一块“致和堂街”的路牌尚矗立在熙熙攘攘的马路边,观望着匆匆往来的行人!

惜哉,姚致和堂!

http://s16/mw690/0026yZX7gy6GnzOvaft6f&690

http://s10/mw690/0026yZX7gy6GnzPnVb369&690

http://s4/mw690/0026yZX7gy6GnzSxpbdd3&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