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仙女之吻(1)

(2016-05-03 16:04:40)
标签:

芭蕾

文化

杂谈

分类: 芭蕾舞作品
中文名称:仙女之吻(又称:妖女之吻)
外文名称: The Fairy's Kiss(英文);Le baiser de la fée(法文)
剧本: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
编导:布罗尼斯拉娃•尼金斯卡(Bronislava Nijinska)
音乐: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
指挥:
布景和服装:亚历山大•贝诺瓦(Alexandre Benois)
首演日期和地点:1928年11月27日由伊达•鲁宾斯坦芭蕾舞团(Ballets Ida Rubinstein)在巴黎歌剧院(Paris Opera)
演员表:
伊达•鲁宾斯坦(Ida Rubinstein)
阿纳托利•维扎克(Anatole Vilzak)
卢德米娜•谢奥拉(Ludmila Schollar)

1.剧情介绍:
第一场
在暴风雨中的摇篮曲:
一位母亲哄着她的宝贝儿子经过与暴风雨搏斗(改编的音乐,柴可夫斯基的歌曲“《暴风雨》中的“摇篮曲”,第Op.54号,第10首”(Lullaby in the Storm Op 54 No 10));仙女幽灵出现并追击她,将她与儿子分开并带走了她的儿子。仙女她自已出现,将孩子抱在她的怀里从而获得了温柔(开场音乐的再次出现)并植入式地对他的额头吻了一下,然后消失了。此刻,他独自一人。一群村民经过这里,找到被遗弃的孩子,毫无目标地为他寻找母亲,并深感痛心,他和他们在一起。

第二场
一个村庄的节日
我们几十年后在一个村庄的节日里,一群村民舞蹈过程中,舞台上的乐手为其伴奏,在订祝订婚仪式。在这里,是两首柴可夫斯基更加知名的钢琴小品音乐:“幽默曲,作品第Op.10号,第2首”(Humoresque Op 10 No 2)(进行了很多改编)和“夜思,作品第Op.9号,第1首”(Rêverie du soir Op 19 No 1)。其舞者中有一个年轻人和他的未婚。乐手们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纳塔圆舞曲,作品第Op.51号,第4首”(Natha-Waltz Op 51 No 4)和以前的圆舞曲小品版本。然后,乐手和人群散去,而且,他的未婚妻要离开他们,年轻人再次独自留在家中。仙女出现并伪装成一个吉卜赛人。她抓住他的手,看着他的手相,告诉他的财富。由于她的舞蹈(柴可夫斯基版本中一首激动的歌曲 “痛苦和甜蜜,作品第Op.6号,第3首”( Both painful and sweet Op 6 No 3)),他越来越陷入她的咒语之中,她用意志控制了他。她谈到对他的爱和许诺给他莫大的幸福,他被她的话迷住了,然后他乞求她带他回到他的未婚妻哪里去。

第三场
在磨房
场景设置在乡村的磨房(音乐选自柴可夫斯基的“幽默诙谐曲,作品第Op.19号,第2首”(Scherzo humoristique Op 19 No 2))。年轻人在仙女的带领下,年轻人来到磨房,在那里他发现她的未婚妻与她的朋友们戏嬉并跳舞(首先是“纪念册页,作品第Op.19号,第3首”(Feuillet d’album Op 19 No 3))。仙女消失了。他们都都在舞蹈,年轻人和他的未婚妻表演了双人舞:首先是钢琴曲“夜曲,作品第Op.19号,第4首”(Nocturne Op 19 No 4),然后是一版温馨伤感的歌曲“小夜曲,作品第Op.63号,第6首”( Serenade Op 63 No 6),结尾舞步采用的是“不,只有那孤独的心,作品第Op.6号,第6首”(None But the Lonely Heart Op 6 No 6)。最后,未婚妻和她的朋友帮她穿上婚纱。这个年轻人一个人独处。

第四场
永恒地方的摇篮曲
但当新娘身穿婚纱再次回来时,却是仙女变的。年轻人以为她就是他的新娘。他心花怒放迎接她,这个时候她通过展现自己,年轻人又是完全被她的美貌迷住,她让年轻人爱上了她,并在激情最热烈的的时候答应了她所有的条件。突然,仙女抛开了她的面纱。年轻人傻眼了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试图挣脱,但没有成功;手无寸铁的他在仙女的神力面前无能为力。他克服困难,她认为他已在她的神力控制下。现在,她将带他去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一个永恒的地方,他永远地离开了家乡(其中,在第一场的音乐再次响起)并在那里她将再次恩赐了她那冰冷之吻,这个时候就在他脚底给了一吻。 
2,作品赏析:
伟大的俄罗斯舞者伊达•鲁宾斯坦,昔日谢尔盖•佳吉列夫的的明星,现在的竞争对手,为了刚刚组建的伊达•鲁宾斯坦芭蕾舞团,在1928年的第一个演出季,委托一些新的作品,其中包括拉威尔的《波莱罗》()和斯特拉文斯基的四场寓言芭蕾(Ballet-Allegory)《仙女之吻》,因为这一年也是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yitch Tchaikovsky)逝世35周年,他在巴黎的俄罗斯教堂看到实际日期,为了向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致敬,其音乐选用了早期钢琴曲和歌曲作品中的几段旋律,他的这个想法,已经被佳吉列夫前最亲密的合作者——画家亚历山大•贝诺瓦建议,他曾与斯特拉文斯基合作过《彼得鲁什卡》(Petrushka)和《夜莺》(The Nightingale)。他知道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对斯特拉文斯基有吸引力;但他也知道,斯特拉文斯基是带有明显的反感或不可预知。“我喜出望外地发现你已经与伊达•鲁宾斯坦在原则上达成一个协议”,贝诺瓦在1927年12月给斯特拉文斯基的信中写道“我们希望看到斯特拉文斯基能够呈现柴可夫斯基。我已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想做彼得叔叔音乐的东西,这东西不一定是基于他的芭蕾音乐“。贝诺瓦小心地排除柴可夫斯基知名的作品——芭蕾音乐或交响曲——并赞成采用更熟悉的钢琴音乐集粹作为完整新作品的来源。贝诺瓦甚至只是提出可能的柴可夫斯基小品作品。然后,他列出了一些列柴可夫斯基的钢琴曲作为一个可能的选择“根据其中一个主题,然后可以加以利用”。他总结道:“我愿意希望给你一个祈祷:'上帝保佑这个命题将证明你和这个梦想是有趣味的,我一直在培育它的可能性,这要感谢你,真的实现了'”。
事与愿违地实现了,而且是忠实地实现了。斯特拉文斯基最终采用了贝诺瓦列出的作品,再加上他自己的选择的一些歌曲中的7首。对大多数的普通听众来说会感到陌生,事实上对斯特拉文斯基他自己也是。 “我在选择音乐唯一的信条,”他写道,“是柴可夫斯基一个也没有本来应该配器的小品——也就是说,我的选择,将有来自钢琴音乐和歌曲,采用中的一半左右的音乐是我已经熟悉的,另一半小品是我发现的“。
但他似乎对芭蕾舞剧的主题没有具体的想法,但斯特拉文斯基最终想出了另一个故事——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的短篇小说《冰姑娘》(The Ice Maiden),这个具有预谋仙女的故事,明显的与柴可夫斯基产生共鸣。音乐是在1928年夏季期间,由在斯特拉文斯基家族在(Echarvines)附近的安纳西湖(Lac d’Annecy)租来的小屋创作的,同年11月27日由伊达•鲁宾斯坦芭蕾舞团(Ballets Ida Rubinstein)在巴黎歌剧院(Paris Opera)首演
究竟是什么原因贝诺瓦希望斯特拉文斯基采用柴可夫斯基原作的做法还远不清楚,但他可能希望能沿着《普尔钦内拉》脉路——这本质上是一组丰富了配器和增加和声和节奏趣味自由改编的东西。事实上的证据是作曲家亲自着手考虑某些的类型,因为他在7月初开始进行只在45分钟音乐创作,其中的四分之三应该在9月开始交付。但音乐似乎已经结束以及它的样式已定,其结果是斯特拉文斯基很快发现自己纠缠在复杂的娱乐化的过程,当初他不用但心最后的期限,此刻必须日夜创作,以便按时完成作品从而能够进行首演。其结果是一部复杂和高度原创杰作,不变的片段和重组的素材仿佛柴可夫斯基已经奇迹般地转变为20世纪20年代的现代派作曲家,甚至,敢那么提出来,是上世纪7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作曲家,由个人姿态入迷的浪漫音乐并操纵我们的反应对他们的想法。在任何特定时刻,《仙女之吻》几乎听起来总是像柴可夫斯基;但它是另一个柴可夫斯基,似乎已经将其揉碎了再重新进行考古学式的重组塑造,与原来的音乐已经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有些地方,都放在一起真的“好象”是其他人的作品。但作为一部整体的作品是令人惊奇的,并出色地挑战着我们也许是不太舒服的方式听到的后期浪漫主义音乐。它需要补充,并非所有的素材都是借来的;斯特拉文斯基曾天才地发明假定的方式,斯特拉文斯基他会倔强地再进行创作,人设法查明《仙女之吻》里有好多大量柴可夫斯基作品中从来没有的素材。
正如以传统的方式创作音乐作为出发点,这样的情节涉及回归老套的芭蕾故事,其中斯特拉文斯基理应放弃曾在18岁月以前创作的《火鸟》(The Firebird)。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可能看起来像新古典主义一种参考。但在实现该方案中,它有一个奇怪的冷静,不带感情的语气,叙事与音乐的话语相比表现较为“正常”。在这里有了更清晰的描述,并触摸到更多的强有力的情感,它可能几乎已被柴可夫斯基自己定下。但远离显然是有意的;一个故事,整个采用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是不太可能的。
作品以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区背景,其主题是围绕一个命运多舛的凡人遭到缪斯女神致命的一吻。仙女采用魔法亲吻植入使得她出生一个孩子。当孩子已经长大并成为年轻气概和好运的男子,仙女再次出现在他的婚礼上;重新吻了一下,她领着年轻的男子(寓言艺术家)放弃了他的新娘并和她永远在一起。
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纠结的节奏和亲切的乡村旋律及具有丰富的交响元素,其作品配器的明亮和丰满,不顾一切的娇媚,唤起了故事暗示的温柔和公开的抗争。正是因为斯特拉文斯基为伊达•鲁宾斯坦创作了《仙女之吻》,从而彻底与佳吉列夫断绝了朋友关系,从此老死不相往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普尔钦内拉(3)
后一篇:仙女之吻(2)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