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国家歌剧院(Vienna State Opera (Vienna Staatsoper))(1)

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剧院 |

1.建筑结构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剧院之一。也是“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主要象征,素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素有“维也纳的灵魂”之称,它与意大利米兰斯卡拉歌剧院(Teatro alla Scala)、英国皇家歌剧院(Royal Opera House)、纽约大都会歌剧院(The Metropolitan Opera House)并称世界四大歌剧院,如果说意大利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是意大利歌剧的中心,那么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就是德语歌剧的中心。它位于维也纳市中心的格林大道,原是维也纳宫廷歌剧院(Vienna Court Opera),其前身是17世纪维也纳城堡广场木结构的包厢剧院。其建筑是由维也纳的“城市发展基金”委托,维也纳环形道的第一个重大建设。始建于1861年,历时8年,于1869年建成。
1920年,随着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 Monarchy)的推翻,建立了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它被改名为维也纳国家歌剧院(Vienna State Opera)。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1945年3月12日,距离战争结束还有一个月的时候,英美盟军对德、奥进行大规模轰炸时,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在空袭中遭到严重破坏,只剩下几处断壁残垣,除门厅,由莫里茨•冯•施温德(Moritz von Schwind)创作的壁画,主楼梯,门厅和茶室以外全部被摧毁,有超过120部歌剧中15万左右的服装毁于大火,以及几乎全部的布景和道具。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暂时在维也纳人民歌剧院演出。战后,经过长时间的讨论,是否应在原来的地点恢复到原来的剧院,或者是否应该被完全拆除重建,无论是在原地或在不同的地此。最终决定是重建歌剧院,因为它一直是涉及重要的修复专家恩斯特•科尔布(Ernst Kolb,1948-1952)和乌多•利格(Udo Illig,1953-1956)。
1946年,奥地利总理利奥波德·费格尔(Leopold Figl)决定到1949年再次有一个能正常运菅的歌剧院,那时奥地利靠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经济已有复苏,但重建的资金仍有困难,重建的资金是由私人捐款,市民不分贫富,群起响应,从当红的歌手,到饭店的侍者,全都踊跃捐款、国家税收以及通过占领维也纳的盟国提供的材料——国的机器,英国的水泥,苏联的木材,法国的纺织品。经过建筑设计比赛最终揭晓,由建筑师埃里希•波尔坦斯坦(Erich Boltenstern)赢得设计,波尔坦斯坦决定设计一座符合20世纪50年代现代化的建筑,虽然保留了新古典主义的宏伟风貌,但已经是当时全世界最现代化的剧院了。为了达到良好的声学效果,他使用的建筑材料偏爱木材,在在其中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为他提出好多建议。此外,大厅的观众席数目减少,以及第四画廊,已被装上柱子,并进行了调整,以减少不需要的柱子。正面,入口大厅和休息厅被恢复并保持其原有的风格。歌剧院的重建工作历时8年,耗费1亿美元。1955年11月5日重新开幕。整个剧院的面积有9000 平方米,观众席共有六层,楼上楼下共有1642 个座椅,背后还有567个站位(主要是用来优惠学生),三层还有100 多个包厢。剧场正中是舞台,总面积为1508 平方米,包括3 部分:前台、侧台和后台。舞台总高度为53 米,深度为50 米,面积是观众席的两倍半。主台上装有多块升降台,按德式舞台的传统,设一个从三面包围表演区的圆形天幕,足有25米高。电子调控的照明灯光与先进的舞台机械设备,舞台能自动回旋、升降、横里开阖。乐池也很宽大,可容纳110 人的乐队。歌剧院拥有2 个芭蕾舞练习厅和3 个剧团练习厅、一个364平方米的彩排舞台、10 个独唱演员练习室、1 个大型风琴室,还有几十个演员化妆室。歌剧院还配有一个电视电台转播室,剧场内各个位置都可收进荧光屏中。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一座高大的方形罗马式建筑,是仿照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剧院的式样,全部采用意大利生产的浅黄色大理石修成的。正面高大的门楼有5个拱形大门,楼上有5 个拱形窗户,窗口上立着5 尊歌剧女神的青铜雕像,分别代表歌剧中的英雄主义、戏剧、想象、艺术和爱情。在门楼顶上,两边矗立的是骑在天马上的戏剧之神的青铜塑像。门楼内的墙壁上画的是莫扎特的最后一部歌剧《魔笛》(The Magic Flute)中的精彩场面。修复后的剧院设备已全部现代化,更为适应歌剧的演出。这里可以同时向50 个国家或地区的电台和9 个电视台转播演出实况。在休息大厅和走廊的墙壁上挂着许多油画,画的是最有成就的音乐家的最优秀的歌剧中的最精彩场面,有卡尔•马里亚•费里德里希•厄恩斯特•弗赖赫尔•冯•韦伯(Carl Maria Friedrich Ernst Freiherr von Weber)的《魔弹射手》(Der Freischütz),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魔笛》、《唐•璜》(Don Giovanni),贝多芬的《费得里奥》(Fidelio),罗西尼的《塞尔维亚理发师》(Il barbiere di Siviglia)等等。在每幅壁画的上端还竖立着音乐家本人的金色头像。在靠近主梯的回廊上端还有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弗朗茨•彼得•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父子等音乐巨匠以及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历任剧院总经理如: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等人的半身塑像。
1992-1993年,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又对舞台进行了改造。现在的舞台面积为1700平方米,由前台、后台和侧台三部分组成。前台可升降,深度为11米。侧台有轨道,可将布景推到前台。
2.历史概述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前身宫廷歌剧院从很久以来就一直是这座城市音乐生活的中心,它最初创办于凯恩特纳托剧院(Theater am Kärntnertor,),这座古老的剧院位于现今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建筑的后面。这是当年从属于宫廷的两座剧院之一,另外的一个就是曾经举办过奥尔夫冈•莫扎特(Wolfgangus Mozart)的《后宫诱逃》(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费加罗的婚礼》和《女人心》(Cosi fan tutte)等一系列歌剧的首演的伯格剧院(Burgtheater)。哈布斯堡王朝通过将剧院出租给不同的演出经纪人并向他们提供补贴的方式,来摆脱并解决了凯恩特托剧院复杂的经营问题,这些经纪人大都来自于意大利,他们自然乐于承担这项利用别人的资金来演出自己本国歌剧的事情,更何况当时社会上的音乐趣味已经完全被意大利歌剧所垄断。贝多芬的《费德里奥》在1814年的上演获得成功以后,一些德国歌剧偶尔得以制作演出,如1821年上演的韦伯的《魔弹射手》。此后的1823年,意大利的经纪人还曾经委托韦伯创作了《尤利安特》(Euryanthe)。然而从总体上来说,维也纳对于意大利的作品和歌唱家的特殊兴趣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
1854年,卡尔•埃克特(Carl Eckert)成为宫廷歌剧院的第一位常任指挥,并且在3年之后被任命为总经理,这是担任此项职务的首位音乐家。在随后的许多年中,这种将音乐指导与总经理这两项职务集于一人之身的作法成为惯例,直到对马勒的任命和理查•施特劳斯与弗朗茨•沙尔克(Franz Schalk)共同担任此项职责之后才告终结。埃克特分别于1858年和1859年相继把瓦格纳的《罗恩格林》(Lohengrin)和《唐豪瑟》(Tannhauser)引入宫廷歌剧院。在他之后,指挥家海因里希•埃瑟尔(Heinrich Esser)于1860年在维也纳制作了《漂泊的荷兰人》(Der Fliegende Holländer)。此后出任常任指挥的是意大利人马泰奥•萨尔维(Matteo Salvi),然而他的任期实际上成为空白,因为此时一座新歌剧院的建设已经列入日程,这项计划也是将维也纳重新建成一座现代化城市的整体规划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