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吉列夫与其俄罗斯芭蕾舞团(1)
(2014-03-05 12:22:02)
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芭蕾人物 |
佳吉列夫与其俄罗斯芭蕾舞团
作者:杨敦惠
芭蕾舞的历史已有好几世纪,起起落落的舞团不知何其多!而其中也不乏成就非凡、历史悠久的组织。然而,谢尔盖•帕夫洛维奇•佳吉列夫(Serge Pavlovitch Diaghilev)在1909年创立的俄罗斯芭蕾舞团(Ballets Russes)却是唯一在现代艺术史上,具有不凡影响力的舞蹈团体。要讨论二十世纪初的重要画家及作曲家,免不了会提到俄罗斯芭蕾;而佳吉列夫的名字也不时出现在唱片背面的音乐评论中。因此,纵观此团的二十年历史也等于浏览了这二十年间音乐与绘画的新潮旧浪。
何以一个舞蹈团体会与一个时代的艺术发展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呢?当然是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充分配合。十九世纪末,艺术主流——音乐、文学、绘画的浪漫主义已发展完备,许多艺术家一方面感到这种风格无以为继,另一方面也觉得再也不能忍受时时把全部情感表露无疑的作法。遂有诸多流派相互竞技,希望能够起而取代浪漫派路线。艺术界一时蓬勃激荡,而巴黎尤其是人才济济。俄罗斯芭蕾舞团在这样的环境下,也能够结合各方才华,制作探索性的实验舞剧,不但为芭蕾舞拓展了视野,其美术设计和配乐的创作,也提供了其它艺术一展身手的机会。
然而,要想结合音乐、美术和舞蹈是何其困难!不但艺术家中很少有样样皆通的,欲综合不同形式的艺术理念,更需要特殊的品味才能洞悉全局。佳吉列夫翩然来到,理所当然地接下了这个重责大任。他不但亲自拣选舞者,培养专才的编舞家,也负责决定每一出新舞需要的作曲家、布景及服装设计师。事实上,整个俄罗斯芭蕾舞团的构想与经营理念,乃全出自佳吉列夫;而每一季固定推出新舞(连第一次大战期间也不例外),也全靠他的热诚推动。曾经受邀为俄罗斯芭蕾舞团效力的包括有音乐界的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埃里克•萨蒂(Erik Satie)、谢尔盖•普罗科耶夫(Sergei Prokofieff)等,以及绘画界的帕布鲁•毕加索(Pablo Picasso)、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杰昂•米罗(Joan Miró)等。
以下将回顾俄罗斯芭蕾舞团的二十年历史,神游至当时的芭蕾舞台下,试着感受他们作品所带来的震憾,也略睹佳吉列夫的丰采。由于本文的重点放在讨论为这个舞团而作的音乐作品,因此,对于舞团逐年的推展与演出,只着重于新舞剧的记录。整个舞团历史将分为几个发展上的段落来叙述;在每一个段落后面,再对提到的作曲家及其音乐作品作进一步的分析。文中所有的芭蕾舞曲名皆以中文译名附上法文(除非当时采用别种文字),因为俄罗斯芭蕾舞团以巴黎为基地,舞剧自然大部分以法文公布。为方便对照,文后亦按字母顺序列上所有法文曲名的英译。
俄国的芭蕾舞传统
芭蕾舞原是西欧文明的产物,在十八世纪俄国对外开放之后,西欧的文学艺术才得以向东流通。法国和意大利的舞者与教学工作者首先来到圣彼得堡(St. Petersburg)为芭蕾传统奠下根基,形成了两大学院:一是玛丽娅剧院帝国芭蕾舞学校(Imperial Ballet School & Maryinsky Theatre),现在改称基洛夫剧院(Kirov Theatre);一是大剧院芭蕾舞学校(Bolshoi Ballet School & Theatre)。这两大学院是后来许多俄国著名芭蕾舞星的摇篮。此外,在俄国各地民间,芭蕾也成为一种余兴的表演节目。十八世纪的大地主们都拥有仆佣无数,其中许多富豪便也顺带养了由侍者组成的私人芭蕾舞团,用来娱乐宾主,作为消遣。国家经营的皇家芭蕾在早期便常由此来源得到民间较好的舞者,或向地主购买,或由地主自动赠与。直到1861年,奴仆得到解放后,才结束了这种不文明的交易。
到了十九世纪,俄国总算有了自己的芭蕾根基,然而这项艺术却在英国、法国和意大利逐渐失去生命力。因为长久以来,不再有什么创新与进步,于是对人们的吸引力渐减。后来,西欧反而是靠俄国芭蕾舞,为他们自己的舞蹈艺术注入新血而得以复苏,不过这是后话了。巴黎在利奥•德里布(Leo Delibes)的《葛蓓莉娅》(Coppelia,1870)与《希尔维娅》(Sylvia,1876)上演过之后,芭蕾便后继无人。逐渐地,它成为歌剧的陪衬或音乐厅的附属,才勉强延续下去。反观俄国,在十九世纪后半叶,有了几项重要的发展,其一是芭蕾技巧在受到一批意大利舞者的影响下,已有突破,例如恩里科•切凯蒂(Enrico Cechetti),先后训练出瓦斯拉夫•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安娜•巴甫洛娃(Anna Pavlova)以及塔玛娜•卡萨维娜(Tamara Karsavina)等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台柱。
必须顺带一提的是,男性舞者虽在西欧逐渐由女性取代,但在俄国却继续存在,与女性舞者受到同等的训练培养。因此尼金斯基等男舞者在西欧演出时,所带来的震憾特别之大。另外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最伟大的芭蕾舞曲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的出现。在他之前,平庸的作曲家又受限于编舞者的诸多要求,许久未曾有好的作品出现。1890年《睡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在大剧院演出时,遂留下了许多重大而长远的影响。其中包括对一些年轻艺术家的启发:例如后来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舞台设计家的利昂•巴克斯(Leon Bakst)及亚历山大•贝诺伊斯(Alexander Benois)。许多人相信,后来创始俄罗斯芭蕾舞团的佳吉列夫当时初至莫斯科,也在现场目睹了这件历史性的作品。
佳吉列夫小传
佳吉列夫生于1872年的俄国乡间,距离圣彼得堡约有1000英哩之远。他自幼对艺术就有兴趣,并在念法律的同时尝试学习声乐与作曲。最后,他不但放弃了枯燥无味的法律,也没有继续努力成为音乐家,因为他的作曲老师里姆斯基•科萨科夫(Rimsky Korsakov)发现他并不特别具有作曲的天份。不过佳吉列夫于这段学习期间得到的音乐根基,倒对他未来的发展大有帮助。
除了音乐以外,绘画与舞蹈等各种形式的艺术都非常吸引年轻的佳吉列夫,离开了大学之后,佳吉列夫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在写给他继母的一封信上,他表示自己虽不具任何一种艺术创作的天赋,但却能一眼即看出艺术家或艺术品的好坏;尤其对前卫艺术,特别具有洞悉力。没多久,他就在莫斯科等地的艺术圈中,跃居领首的地位,并与欧洲各地的新进艺术发展保持密切的联系。佳吉列夫首先担任经纪人和筹画者的角色,负责组织画展及出版艺术刊物,将俄国的艺术品介绍到西欧各艺术中心去,尤其是巴黎。由于他的社交手腕圆滑,常能在各地得到贵族仕绅的支持,尤其容易赢得上流社会妇女在精神和金钱上的赞助。到了1907年,佳吉列夫见时机成熟,决定在巴黎举办一个俄国音乐节来推广祖国的音乐作品,参加的音乐家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指挥他自己的曲子,及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格林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亚历山大•康斯坦丁诺维奇•格拉祖诺夫(Alexander
Konstantinovich
俄罗斯芭蕾舞团的起步与巴黎舞季的成功
1909年
佳吉列夫在巴黎上演俄国芭蕾的构想于1909年得以实现,伴随几出歌剧一起推出。当时,芭蕾还为未能独当一面,必须同时与歌剧一起排进节目表,才会有足够的号召力。在筹备的过程中,佳吉列夫遭遇到不断的财务及其它方面的困难,不过,这一季的演出可以说全面地成功,也奠下了他和俄罗斯芭蕾在巴黎艺术圈的中心地位,舞剧包括了《阿尔米德的凉亭》(Le Pavillon d'Armide)、《埃及艳后》(Cleopatre)、《仙女》(Le Sylphides)、《伊戈尔王子》(Prince Igor)及《飨宴》(Le Festin)。除了《仙女》为弗雷德里克•肖邦(Frederic Chopin)原作,斯特拉文斯基改编为管弦乐之外,其余皆为俄国作品。《阿尔米德的凉亭》是尼古拉•切列普宁(Nikolai Tcherepnin)的曲子,《伊戈尔王子》只取了亚历山大•波菲耶维奇•鲍罗丁(Alexander Porfirievich Borodin)同名歌剧音乐中的一段民族舞蹈,《飨宴》与《埃及艳后》则由佳吉列夫亲自挑选多位俄国作曲家的音乐成为集锦。巴克斯和贝诺伊斯都参与了舞台布景的设计,再加上米哈伊尔•福金(Mikhail Fokine)的编舞,在在吸引了巴黎上流社会及艺术爱好者。尤其是三位主要舞者:尼金斯基、巴甫洛娃及卡萨维娜,彻底征服了巴黎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