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罗兰佩蒂(RolandPetit,1924-2011)(上)

(2011-07-31 10:16:55)
标签:

杂谈

芭蕾人物

罗兰佩蒂(RolandPetit,1924-2011)(上)

Roland Petit in 2009

 

法国舞蹈演员和编导。1924年1月13日生于巴黎维勒蒙布勒的埃拉斯街区的一个咖啡馆里。虽然起初他的父亲像当时的西方人一样,不能接受一个男孩子做舞蹈演员的事实,但是儿子的出类拔萃还是让他心甘情愿为之慷慨付出。1933年,进入巴黎歌剧院芭蕾学校学习,师从古斯塔夫•里戈。1940年成为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演员,三年后成为独舞演员。当时的是艺术总监谢尔盖·里法尔。罗兰·佩蒂对他充满了仰慕之情。每次演出结束后,他都等簇拥在大师周围的人群散去以后才悄悄地靠近大师,然后向他虚心讨教。里法尔当时就觉察到眼前这个小青年的强烈个性和抱负,并因此对他颇为赏识。

大师的眼光的确厉害,罗兰·佩蒂不甘心做一个普普通通的舞蹈演员。小小的年纪就兴趣广泛,并且结交了当时巴黎文化界和艺术界的一批名人。1942年,刚满18岁的佩蒂邀请当时另一位舞蹈天才雅尼纳·莎哈做伴舞,接连成功地举办了三场独舞晚会。这对金童玉女式的年轻编导打破了传统古典芭蕾僵化、沉闷和娱乐性的特征,调动绘画和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创作了一些具有戏剧性和令人惊叹的人性特征的舞蹈作品,使传统的古典芭蕾焕然一新。他们的革新赢得了当时巴黎文化艺术界人士的普遍支持。女评论家兼舞蹈活动家伊蕾娜·莉多瓦在其回忆录《我的人生与舞蹈》中写道:“这场由管弦乐伴奏的舞蹈专场,在我看来是一个历史性的晚会。两位年轻编导开启了一场新运动的大门,此后整个一代舞蹈者都将追随和模仿他们。”

可是,由于罗兰·佩蒂把全部精力用于自己的独舞创作,疏忽了在巴黎歌剧院的演出和排练,因而引起院方的不满。事实上等级分明的巴黎歌剧院的高墙已经禁锢不住佩蒂那强烈的个性和创造欲。

1944年,从歌剧院芭蕾舞团辞职,并带走了后来成为他爱侣的歌剧院的希望之星——迷人的热内·若迈尔。到巴黎莎拉·贝恩哈特剧院从事创作和演出,他与加宁•夏拉一起在伊蕾娜•利多娃组织的“舞蹈晚会”上演出了自己的首批作品。这一时期他还经常去听博利斯•尼亚塞夫讲授的课程。

1945年在罗歇•厄德、博利斯•科克诺和伊蕾娜•利多娃的帮助下,罗兰·佩蒂加入了由著名诗人科克托及编剧雅克•普雷维尔和让•科克多、著名布景设计师克里斯蒂安·贝尔纳尔、布拉萨伊、乔治•瓦克维奇,作曲家亨利•索盖和约瑟夫•科斯马,以及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最后一位合伙人鲍里斯·科奇诺组成领导班子,并依靠父亲的经济支持,组建了香榭丽舍芭蕾舞团。罗兰·佩蒂任编导、主要演员和芭蕾指导。该舞团继承了俄罗斯芭蕾舞团的遗风,其创作模式被称之为“综合性的艺术行动”,即:各种相关的艺术门类共同参与舞蹈作品整体风格的构建。它在保持古典芭蕾纯洁性的同时,既讲求艺术的完美,又追求富有才智和潇洒的时代特质,一下就显示了他对芭蕾舞的戏剧观念,这也是他一直所坚持的。由于这些作品代表了当时巴黎乃至法国在艺术方面的总体精神和潮流,因此,香榭丽舍芭蕾舞团红极一时。同年,他创作的第一部舞剧《福雷一家》使他一举成名,

罗兰·佩蒂辉煌的舞蹈生涯在这里达到了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作品。其中有开创“室内舞蹈”先河的《森林》,有回忆战前温情和快乐的《草地上的晚餐》,同时还演出了《流浪艺人》、《约会》。但最具历史意义的力作毫无疑问是《年轻人与死亡》。这个作品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内涵,具有强烈的人性色彩和现代精神。其主题源自科克托的诗歌,起初采用的是爵士音乐的节奏,首演前24小时才改用管弦乐伴奏的巴赫音乐。首演取得巨大的成功。此后,香榭丽舍芭蕾舞团曾带着这部作品四处巡演,走遍了五大洲,几年之内演出上千场。这足以说明该作在当时的价值和受欢迎的程度。剧作中年轻人的角色最初由男演员让·巴比雷担任,他因在舞蹈中展示出高超的技巧和非凡的戏剧天赋,而成为世界各地舞蹈爱好者们心中的偶像。后来比他名声更大的纽里耶夫和巴列什尼科夫等明星都曾表演过这一角色。

1948年,他离开香榭丽舍芭蕾舞团以后,自立门户,便自己组建了巴黎芭蕾舞团(Les Balletsde Paris),并在马里格尼(Marigny)剧场登台演出。多次赴欧美各国巡回演出。他为该团创作的代表剧目有:《软烤蛋》(1949)、《嚼钻石的人》(1950)《24小时的致哀》(1953)、《狼》(1953)、《屋子》(1955)、《恐惧》(1956)、《西拉格·德·贝热拉克》(1959)等。这一次,他以两部作品影响了两位女演员的一生。一是1948年创作的《夜晚的女郎们》,它使英国当红舞星玛戈·芳婷突破了一贯的“仙女”形象,揭示出她个性中新的层面。另一部是1949年,他在伦敦创作了《卡门》,这个角色本来是留给一位看起来更加性感的玛戈·芳婷的,可是在热内·让迈尔“要么我走,要么让我演卡门”的最后通碟“胁迫”下,罗兰·佩蒂勉强答应。没想到《卡门》一炮打响,让迈尔由于扮演卡门而获得国际声誉,《卡门》也成为轰动的剧目之一。《卡门》不仅使热内·让迈尔一夜成名,而且让她摇身一变,成为一头贴耳短发的“齐齐·让迈尔(Zizi Jeanmaire)”。齐齐那总是光彩照人的标志性形象从此进入了罗兰·佩蒂具有传奇色彩的艺术人生—他们于1954年结婚。半个世纪以来,齐齐一直是丈夫的缪斯,是他灵感的来源。他们台上台下相互默契,相互欣赏,并且肯为对方作出牺牲,结成了一对令人羡慕不已的艺术伉俪。不过,对于齐齐只跳他丈夫的作品这一点,莫里斯·贝雅深表遗憾。因为齐齐过去曾经许诺将出演贝雅的《波莱罗》!

《卡门》的成功为罗兰·佩蒂打开了好莱坞的大门。他擔任編舞的電影相當多,最著名的包括丹尼·凯(Danny Kaye)主演的《安徒生傳》(《Hans Christen Anderson》,1952)、弗雷德·阿斯塔亚雷(Fred Astaire)和莱斯利·卡儂(Leslie Caron)主演的《長腿爸爸》(《Daddy Long Legs》,1954)和莱斯利·卡儂主演的《仙履奇緣》(《The Glass Slipper》,1955)等。

翌年,尼奈特•德•瓦卢娃请他为伦敦的萨德勒维尔斯芭蕾舞团编排《叙事曲》。1952年,罗兰•佩蒂(与齐齐•让迈尔和丹尼•凯伊)排演了《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德森》。1953年,他与奥尔松•维尔斯共同创作了《冰之女》。国际职业生涯在他面前展开:好莱坞邀请他签了四年合约。1955年(与齐齐•让迈尔和比因•克罗斯比)排演了《抛弃一切》。

从美国回国后,他开始根据法国人的喜好改编美国音乐剧,先后在巴黎剧团和阿拉姆布拉(Alhambra)(1956-1959年)排演了《巴黎芭蕾舞表演》。1961年,《齐齐》(着伊芙•圣罗兰的服装)及《我的小作品》(让•康斯坦丁的音乐)的演出在阿拉姆布拉获得巨大成功。在罗兰•佩蒂与巴黎芭蕾舞团进行多次巡回演出后,1965年,巴黎歌剧院重新请他回来创作两个剧本:《柔板和变奏》和《巴黎圣母院》。创作过程中,他在不放弃牢固而和谐的学院派芭蕾风格的基础上,将崭新的舞蹈语汇与戏剧的编导方法巧妙结合,使作品形成了一派壮观的场面和强烈的舞台效果,从而确立了他叙事编舞大师的地位。就在这一时期,巴黎歌剧院向他发出担任艺术总监的邀请,但他拒绝了。罗兰·佩蒂了解自己,他的个性很难与歌剧院复杂的行政管理相融。他需要的是一个由他个人说了算的独立的舞蹈王国。1966年,他从巴黎芭蕾舞团又回到香榭丽舍剧场,演出了《疯狂的赞歌》。在此期间重要的作品有《普莱雅斯和梅丽桑德》、《杜兰尔里拉》(1968)等。

1967-1969年,他在伦敦皇家芭蕾舞团为鲁道夫•努里耶夫和玛戈•芳婷编排了《失去的天堂》(《失乐园》);6个月后,他还在米兰的斯卡拉为鲁道夫•努里耶夫和露西安娜•萨维纳诺编排了《埃斯塔西》,汉堡芭团创作了《24首前奏曲》。

1970年,他担任巴黎歌剧院舞蹈校长,但6个月后即辞职。他重购了当时的巴黎赌场并演出了《齐齐,我爱你》(背景和服装来自于埃尔泰(Erte)、伊芙•圣罗兰、瓦萨利、盖伊•佩拉尔、塞萨尔;歌曲由让-雅克•德布、盖伊•贝阿、让•费拉、米歇尔•勒格朗、塞尔日•甘斯布创作)。尽管演出取得了成功,但沉重的财政负担使得罗兰•佩蒂和齐齐不得不放弃这一事业。

1972年,马赛市长加斯通•德费尔邀请罗兰•佩蒂为其市立歌剧院芭蕾舞团注入活力。在完全自主的条件下,马赛芭蕾舞团成立了。团里共有35名芭蕾演员,全部上演他个人的作品。该团的第一次演出是在阿维尼翁艺术节上表演的《点亮星星》(根据俄罗斯马雅科夫斯基的诗歌改编)。11月,罗兰·佩蒂大师与世界著名的摇滚乐队——平克·弗洛伊德乐队联手为法国马赛国家芭蕾舞团创作了一台别具风格的《平克·弗洛伊德芭蕾》(又称“摇滚芭蕾”),轰动一时。同时创作了《病玫瑰》(1973)、《儿童游戏》(1974)、《心律不齐》(1974)、《半音变奏曲》(1975)、《诱人的节奏》(1977)等。这时年过半百的罗兰·佩蒂在创作新作的同时,重排了《葛佩莉亚》(1975)和《胡桃夹子》(1976),给这些传统剧目加入了新元素,出现了新的看点。他带领的舞团在世界各地不断巡演,最终,跻身于世界一流芭蕾舞团的行列,富有国际声誉。与此同时,他个人也频频应邀到世界各大舞团排演他的剧目。并为巴黎歌剧院客座创作了《幻想交响曲》(1974)、《娜娜》  (1976)、《升华之夜》(1976)、《德彪西晚会》(1982)。

1981年,该团更名为罗兰•佩蒂马赛国立芭蕾舞团,并在全世界演出。

1994年,他特地为皮特拉加拉在加尼埃歌剧院创作了取材自弗拉季米尔-纳波科夫《夜里的笑》中的《镜头的蒙蔽》。尽管芭蕾舞剧最后没有成功,但皮特拉加拉扮演的是其中的饶舌妇,这与人们料想的不同。

1998年3月,罗兰•佩蒂离开马赛国立芭蕾舞团。此后,这位编舞家重新排演自己的作品并创作了一些新作。

1999年,根据哥德的原著《克拉维戈》,为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创作了同名芭蕾舞剧,在巴黎作盛大演出時,獲得觀眾一再歡呼。《克拉维戈》是哥德於1774年根據一件實事所寫的舞台劇,內容是說法國著名作家博馬舍(Beaumarchais,真名是皮埃尔·奥古斯丁·卡儂(Pierre Augustin Caron,1735-1799)的妹妹瑪麗(Marie)被西班牙官吏兼作家唐·约瑟·克拉弗约奥伊·福克萨尔多(Don Jose Clafijoy Foxardo,1730-1806)始亂終棄,於是博馬舍到西班牙去找負心漢算帳,結果導致克拉維戈名譽掃地。哥德覺得這個故事有浮士德的哲理,而罗兰·佩蒂的舞蹈刻劃了愛情的誘惑、少女被欺騙的悲哀和負心男子所得到的懲罰,是這位大師積累了長期經驗所完成的傑作。

罗兰·佩蒂一生创作了无数的舞蹈作品,使他成为当代法国最负盛名的芭蕾大师。佩蒂虽然也编了一些无情节的交响芭蕾作品,但他以创作戏剧性很强的舞剧而著称于世。从大的历史定位上看,他处于佳吉列夫领导的俄罗斯芭蕾舞团和美国坎宁汉的现代舞之间;从风格上讲,他的作品既冲破了传统芭蕾僵化的表演模式,又中和了里法尔新古典主义强健的力度表现。他特殊的才能在于用古典语汇清晰地刻画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微妙的心理变化,因此他的艺术灵感常常来自于文学作品。他是双人舞的高手。比如,他在处理两个既相爱又相互冲突的人物关系时手法极其巧妙。在此方面,卡门与唐·霍赛的双人舞堪称当代双人舞的精彩范本。此外,他在组织群舞动作上也相当出色(比如《巴黎圣母院》中的群舞段落)。世界上的大腕舞星之所以愿意与他合作,就是因为他能够赋予作品中的人物一种强烈的生命活力,常常使作品一经上演就进入保留剧目,长久地流传下去。他们梦想扮演他的“卡门”、“年轻人”或者“艾斯美拉达”,就如同梦想扮演“吉赛尔”、“奥黛尔”或“斯瓦尼尔达”一样。时间证明,罗兰·佩蒂的舞蹈形象散发着一种永恒的魅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