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工程学院张杰、冯勇文章造假及其他

(2019-01-06 20:51:49)
标签:

文章造假

课程改革

机械设计

机械原理

分类: 学校学费问题
——张杰文章造假、一稿多投等情况不少,拿文章给他看,他就说不是他写的。
——他没有写,为什么要署名?为什么要算在自己的文章里?
——我为什么放到网上来?
——因为我曾向学校领导反映过,根本没有用。
——当时的纪委书记说:因为我把第一作者的姓名涂掉了,所以他们没法求证。
——四年过去了,学校都没有再给我答复,张杰也一直当着机械工学院的院长。
***************************
——张杰培养的年轻副院长冯勇,也是文章造假,以及在别人的文章上添加自己的姓名。
——先看一篇冯勇和张杰合作造假的文章:
************************************

《机械设计类基础课程综合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年第19期。

论文的标注:

基金项目:南京工程学院教学改革重大资助课题(编号:JG201001JG201002);南京工程学院教学改革一般资助课题(编号:JG201010)。

 1)文中“ 综合教学改革新模式之2.1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改革”提到把《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门课“合并整合教学内容”,至于如何整合,他举了唯一一个例子:

 例如:星期~可安排机械原理课程的“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章节中的运动原理及特性部分讲解,星期二就可讲解机械设计课程中的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部分。

——这篇文章是2011年发的,而论文的第一作者冯勇在2014年以前(我离开机械工程学院前)从未讲授过机械专业的《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他讲的是近机类的《机械设计基础》课。

《机械原理》中“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一章包含运动原理及特性和设计,原本就是先讲原理及特性部分,紧接着讲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部分。我这里有几个版本的《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包含我的同事们前后使用的版本,没有哪个版本里还有“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我们教研室的教师也没有老师把《机械原理》里一章的内容留一些到下一学期再讲。

我也没有见过哪个学校把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一章分到《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门课里讲。

我上个世纪上大学时老师就是放在一起讲的。

文章提出整合的唯一例子根本就是假的,所谓的整合也就完全是为了来构造这篇文章而已。

 (2)   文中 综合教学改革新模式之2.2课程设计教学改革”说:

“(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内容难度不足且时间充足,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难度较大而时间却略显不足。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类的学生用两周时间设计两级齿轮减速箱,难度不大,时间也充足。难度大时间紧的是非机类学生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学生必须在一周内设计一级齿轮减速箱,他们的制图基础薄弱,读图绘图的能力都不如机械类的学生,工作量仅仅比机械类学生少算一对齿轮和一根轴,而时间却只有一半。就好比是要求一个能力差的人完成能力强的人80%的工作,但给他的时间只有给能力强的人的一半。

3)文章最后说:

从教学内容整合、进度调整……进行了机械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综合教学改革探索,为较全面解决……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这里“进行了”、“提供了”,意味着他已经把《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门课整合了。但实际上在我2014年离开机械工程学院时,所有教师照样是两门课象以前一样的在进行。

——“教学改革重大资助课题”竟然就是这样一篇造假文章!拿了三个课题的资金,编造这样一遍文章。

南京工程学院张杰、冯勇文章造假及其他

——冯勇不仅论文造假,还有一些文章就是拼凑别人的东西,2011年到2014年,冯勇发表了7篇有关铣削热的文章,我请懂行的人看过,得到回复说“没有价值”、“大多数都是拼凑别人的东西,做模型分析,没有试验验证和依据”。

——冯勇自己写不出有价值的文章,就在别人的文章上想办法,下面这篇《机械工程学报》2013年8月的文章《基于量词约束满足的机械产品质量特性稳健优化设计方法》,第一作者是浙江大学的博士,文章发表时在南京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任职,她来的时候冯勇是教研室副主任。

南京工程学院张杰、冯勇文章造假及其他

南京工程学院张杰、冯勇文章造假及其他

南京工程学院张杰、冯勇文章造假及其他

——论文下方的说明“20120524收到初稿”“20130408收到修改稿”。论文第一作者林晓华是浙江大学的博士,20125月尚未来到南京工程学院。她在南京工程学院的第一次排课是2013年秋季。根据学校的规定,第一学期可能是在康尼公司实习,可能早半年已经到了学校。记得她来试讲过,当时我们教研室的人都参加了,是2012年的春季或秋季还是2013年的春季,我记不清了。
——从论文初稿时间看,这显然是林晓华读博期间写的论文,第二、第三作者都是浙江大学的,显然应该是她的导师。第五作者同样是浙江大学的,是博士后。南京工程学院的冯勇怎么会成了第四作者?他怎么会到了浙江大学指导了林晓华?
——下面是冯勇2014年初填写的他参加的研究课题,里面也没有说他参加了林晓华的这个项目: 
——这个表是2014年初冯勇填写的。从表里可以看出前两个项目是和切削热有关,他拿了经费就是用拼凑别人的资料来构成自己的文章。

 

 


南京工程学院张杰、冯勇文章造假及其他

——张杰已经在机械工程学院院长位置上连任三任,不可能再连任,

——冯勇是学历、资历、文章、职称全都满足,很可能继任机械工程学院的院长。

——我不能再看着南京工程学院这样下去!

——冯勇如此年轻就不仅造假,而且在新进博士的文章上冠名,

——他再升官,将会怎样?

——南京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又将会怎样?

——这些文章是我前两年查的,这两年没有再查(不想再浪费自己的时间),不知道又会是什么情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