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思想体系图

(2016-09-29 06:57:07)
标签:

孔子

论语

传统文化

教育

历史

分类: 《论语》
http://s6/mw690/0026wriQzy75dxKOszH05&690

天道的状态是中,它是人类学习的标杆。天道让人从天道的中的状态里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人,赋予每个人一个命(一个机体),并赋予人各种潜能,这就是天命和人性。

人类效法天道的中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和,它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也就是人道,一个人能做到和就是圣人,人道在政治上的目的是生民。

要达到人类的最高目标,有一条基本路线就是德,它的核心是仿效中即中庸还有正,一个人能这样做就是贤人,德在政治上的目的仍然是生民。

仁是基本原则,核心是爱和公正,能这样做的人就是君子。

根据基本原则制定了各种准则、规则、规范,也就是礼,来指导人的行为,一个人按照礼的规定来做事,就说他的行为是合义的,义相当于现在说的正义。仁义礼在政治上的目的仍然是生民。

有一些事并不是经常发生,礼就没有规定这些事该怎么做,这些事该不该做、该怎么做?这就需要权,权的依据是道德仁义,即爱、公正、正义,判断正确了、做正确了,这样做就是合义的。

要想达到德只有仁还不够,还需要知和勇两个辅翼支持。知是达到德的方略,勇是达到德的基本保障。有知才能做出正确判断,也就是能权。知代表理解力、判断力,包含各种知识,勇代表力量和毅力。对于国家层面来说,知包含科学技术,勇可以对应于军队,代表力量。

一个人虽然道德上做得好,如果没有智能辅助,也就只能做到君子,君子同时具备智慧和勇气才能成为贤人,即一个人要成为贤人必须兼具仁知勇三者。没有勇的支撑,仁也不能长久,自然谈不上德,所以说,勇是达到德的保障(“保障”出处:“且成,孟氏之保障也。”(《左传·定公十二年》。仁知勇三者的关系可以对应现在西方哲学里说的情感、理性和意志。

《论语》《礼记·乐记》里多处礼乐并举,且“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2),故乐也在仁下,与礼并行。根据《礼记·乐记》,乐的核心是和、同。

人在与任何人的交往过程中以及做任何事都应该恪守忠、信和敬,具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两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为人处事的最基本要求。

人按照各种规则去行动,那么利就在其中了,即“德义,利之本也。”(《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这样获得的利益才能稳固,所谓“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14.13)。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合法经营,这样获得的利益才能保持长久。孔子是要求统治者制定好让老百姓可以获益的各种规则,而老百姓按照规则来经营获益,这就是“见利思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