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思想体系图

(2016-09-27 21:42:37)
标签:

文史

教育

社会教育

时评

分类: 《老子》

老子思想体系图

徐济芬


http://s10/bmiddle/0026wriQzy75bl4pfehc9&690



图中虚线圆里是道的特点,虚线圆外是统治者学习道的做法,属于德,“道生之,德蓄之。”

道生天地万物,道让万物自然而然生长,所以,道的作用是微弱的,道的特征是至虚、守中,道以动暗示行为不符合道的统治者自我修正。

统治者学习道的自然,表现为无为、无事,不躁动、不生事,行不言之教引导民众:“我无事而民自富,我亡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道的作用是弱的,其实这一点也是表现为无为。但是,要达到无为,必须明,“见小曰明”,能发现未兆之事,否则,等事情变大了再处理,就不能达到无为了。或者一个糊涂蛋,不该做的事情做了,而引起了一系列后患。

“守中,笃也。”统治者学习道的守中,就应该中正、少私。《尔雅·释诂》:“笃,固也。”《疏》:“物厚者牢固。”要达到笃厚中正,所以,要做到信、善、美。少私,就要能弗恃、弗居。

我把“善”和“美”放在这里,原因是我对“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甲15~18简,王2章)的理解不同于道学家们的解释。我不认为生活在庄子之前150年饱受中原文化浸染的老子是在否定习俗对美和善的认定,这一段文字最后说“圣人居亡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如果说老子否定对美和善的认定,那么,圣人的行为也就不值得别人模仿,连圣人的概念都不该有。我认为老子之意正因为自然界有高下、长短、先后等,“物或行或随、或强或羸”,这是自然产生的,所以,人也有圣人和普通人之别,统治者是在民上、在民前的,就应该学做圣人“去甚、去太、去奢”给民众当引导。当时的情况是统治者的行为没有体现出美和善,统治者贪得无厌,民众也争相效仿,人们已经不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善了。正如眼下严重的贪污腐败、各种诈骗等现象,很多人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目标,这种情况下真正的美、善是什么?还应不应该追求真善美?让一些人心里产生了困惑。如果统治者的行为都是符合道的真正的大美和大善,那么,社会上人人也都仿效,就不会有丑和恶了。

再从句末用词来看,郭店竹简甲简句末语气词大多用“也”,如“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甲4简)另有两处用“矣”:“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甲6简)“慎终如始,此亡败事矣。”(甲11简)乙简也是用“矣”作句末语气词:“弗大笑,不足以为道矣。”(乙10简)“若可以讬天下矣”、“若可以寄天下矣”(乙8简)。同样,帛书本也是有“矣”作句末语气词,而无“已”作句末语气词。甲简的“已”作“停止”用:“持而盈之,不若已。”(甲38简)所以,“恶已”、“此其不善已”的“已”应该也是动词“停止”之意。

 “至虚,恒也。”统治者学习道的虚,表现为寡欲、处下。“处下”所包含的绝智、自损、愚、绝学在《易》、《尚书》和孔子那里就是“谦”。寡欲就要知足、知止、不争。

“返也者,道动也。”就是道通过一些暗示,提醒行为不合道的统治者自我修正,返回道。

图中概念关系并不唯一,只是大概把层次理一下。比如“至虚”也可以引申出“柔”,“弗恃”、“弗居”也可以放在“处下”下面等。“和”放在哪里合适?也不是很确定。

自我修正、寡欲、处下、中正、少私、明、和,这些属于统治者个人修身层面的内容;在处理事情时能采取无为、无事的态度,就能治理好国家、和谐天下了。统治者修身、治国、和天下的最终目的是生民,“民弗厚也”、“民弗害也”、“民自富”、“民自化”、“民自正”、“民自朴”,这是最终目标。

 

老子的要求是针对知识、信息丰富的统治者,而不是针对没有接受教育的孩童和普通人。我们现在学习老子,也是要求统治者要考虑民生,而不是在管理者不依法公正处理问题时,要求受害的民众学老子的柔弱、忍气吞声不反应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