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题生成课
我认为,如果把一个主题凭空的加在学生头上,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实践的热情必然大打折扣。如果是一个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主题,也许会有一呼百应的效果,但这题活动的深度和系统性也会受到影响。因此需要一节主题生成课,来确定主题,明确需要探究的问题和进行的实践内容。
我认为,主题生成课可以采用下面的上课流程:
一,连接问题
呈现一个问题情景,这个问题情景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生日常关心的事物、学生的个人经验、朋友、家人的经历或者他们喜爱的电影、音乐等连接起来。学生的生活和研究的问题联系的越多,学生钻研问题的干劲就越大。比如绿色食品主题,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绿色食品的照片或者标志,但是不要讲关于绿色食品的知识,将知识又成了其他学科了。我们的任务是通过这个情景,连接到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上来:我们经常会听到绿色食品这个词,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广告,走进超市,我们发现绿色食品贵的多。但是现在一下食品商也会打着绿色食品的幌子赚大钱,我们这些消费者,一步小心就被忽悠了,甚至多花了前,买了比普通食品更有害的食品。
这个情景,中包含着一个问题,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绿色食品,我们不会辨别绿色食品。一份明确的问题陈述,出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确实存在,问题值得研究,问题和我切身相关。我想研究这个问题。
二、主意(IDEAR)
学生在开始研究之前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似乎是不合逻辑的,但是通过学生提出的主意我们就会发现要实现这些主意需要去做些研究。这有点像科学研究中,面对问题先提出一个假说,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比如绿色食品专题,面对上面的现象学生可能会提出:告诉他们绿色食品的特点?告诉他们怎么辨别假绿色食品?告诉他们绿色食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告诉他们现在生产绿色食品的主要品牌等等。谁知道学生会提出些什么主意?但老师的任务就是把这些主意引向研究。
三、已知:面对刚才的主意,你已经知道了什么?比如你要告诉他们绿色食品的特点,你知道绿色食品有哪些特点吗?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分享他们已经知道的知识,但接下来就会明确他们还需要知道什么?
四、问题的明确:要解决问题,要实现主意,光靠已经知道的还不行,我们还需要弄清楚哪些问题?接下来学生围绕主题提问题?学生会提出若干个问题。
五、确定探究计划:问题列出来了,不同的小组就要分到不同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小组讨论,怎样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比如分头查资料等等。
到这里,这节主题生成课就结束了。下一节课是交流不同小组得到的资料,在这个基础上,大家就会获得对一个问题的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时候,学生可以写一个综述性的东西了。这些就是下一种课型——探究交流课的任务了。
参考文献:Robert Delisle著 方彤译《问题导向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4月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