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在祖母家乡山东青州的遗迹——《笔架修醮》碑(上)

标签:
文化曹雪芹石头记历史 |
分类: 石学考证 |
曹雪芹在祖母家乡山东青州的遗迹——《笔架修醮》碑(上)
一、“曹霑笔山”所参照之“山”即山东青州的“玲珑山”
(一)曹霑笔山
1、曹霑笔山
在曹霑(雪芹)的遗物中,有一只雕制而成的石质笔架。
形状:如同一座石山,中间还有一个洞。
大小:长约3.2寸。
材质:杏黄色。刻字部分色泽深些,凹凸起伏部分稍浅些,其材质疑系红丝石。
底面:笔山底面略呈新月形,其侧经打磨抛光后,以双行刻有一联七言诗,共14字,竖读,阳文,大篆(“古文奇字”)。文曰:
下方刻有一长方形印记,文曰“曹霑”。印记为阴文,小篆(秦篆),有边框。(见上图)
2、周策纵所藏“曹霑笔山”所用料应为红丝石
从周策纵所藏“曹霑笔山”的颜色来看,为红、黄两色。这种石质很像是“红丝石”。
红丝石产自山东青州“黑山红丝石洞”。自古以来以其质地优良、色彩绚丽而闻名于世。用来制砚兴于晋,盛于唐、隆于宋,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至宋末石源枯竭,历朝虽有产出,但数量相当稀少。红丝石特征:泥质岩、硬度6.5左右,敲击声很脆,无厚料,从侧面看层状沉积岩特征明显,红黄相间。
早在西晋张华著《博物志》上记载:“天下名砚四十有一,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唐朝大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中写道:“蓄砚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宋代苏易简《砚谱》指出:“以青州黑山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为第二,歙州龙尾石为第三,甘肃洮河石为第四,余皆在中下……。”欧阳修《砚谱》、米芾《砚史》、李之彦《砚谱》、苏轼《东坡集》都对红丝砚有极高的评价。
关于此石的珍贵,唐询在青州任知州时曾亲率石工以厚资勉其行,得方四五寸者二,其《砚录》曰:这种红丝石“理红黄相参,理黄者其丝红,理红者其丝黄,若黄红相杂而不成纹此其下也”。以这种特点来看此笔山完全符合——从黄中可见红,从红中可见黄。只是从图上看不出是否成丝状纹理,即使不成纹者,也属于红丝石,只是质量差些就是了。
到了现代红丝石同样受到推赞。1978年在北京举办的鲁砚展览会上,青州红丝砚受到刘海粟、启功等艺术大师的交口称赞。2001年在第八届全国文房四宝展览会上,青州红丝砚被评为全国十大名砚之一。2010年,山东省青州市被评为中国红丝砚之乡。
近代书法家赵扑初以诗赞美曰:
昔者柳公权,论砚推青州。
黑山红丝石,奇异盖其尤。
云水行赤天,墨海翻洪流。
临砚动豪兴,挥砚势难收。
品评宜第一,吾服唐与欧。
3、“曹霑笔山”诗句的出处
“曹霑笔山”所刻诗句源于黄周星《夏为堂别集》。其《墓志铭》云:
4、应当怎样看“曹霑笔山”中的诗句?
古诗,特别是格律诗与现代诗歌不同。现代诗歌因没有格律的束缚,如同创作散文一般,能够比较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古代诗歌,特别是律诗,要求十分严格,对于行数(如绝句要求4行,律诗要求8行)、字数(每个诗句,五言或七言)、韵律、平仄都有严格的限制。这样在咏诵同一主题(如山水、节日、诗、酒等)时,所用词汇和比喻,就会囿于一定的范围。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的咏诵,自然就有成批的脍炙人口的诗句,使得后人难以突破,于是就出现将前人诗句稍作变化,融入自己诗中的现象。就以黄周星这两句诗来说,林东海先生曾指出,唐人牟融《写意二首》诗中有“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杯”一联,似与黄句不无渊源关系。
《石头记》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如《警幻仙姑赋》明显师承《洛神赋》:“洛神”:“云髻娥娥”;“仙姑”:“云堆翠髻”。“洛神”:“若将飞而未翔”;“仙姑”:“若飞若扬”。“洛神”:“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仙姑”:“欲止而仍行”。
② 曹雪芹为什么会熟悉黄周星的诗句?
曹寅是个文人,在做“江宁织造”时,家中有一个书库,藏书甚丰。曹雪芹少年时,喜好读书,又极聪颖,过目不忘。黄周星并非著名诗人,但在曹家的藏书中,大概有黄周星诗文集,曹雪芹读后,其中“高山流水诗千轴,明月清风酒一船”两句诗,甚合其意。诗中只用了十四个字,就写出了三件事:
一是写了大自然——“高山流水”和“明月清风”——曹雪芹恰恰十分热爱大自然。
一是写了诗歌——“诗千轴”——曹雪芹是才子,他热爱诗歌,其诗受到当时一些诗人,如敦敏、敦诚、张宜泉等的赞赏。
一是嗜酒——“酒一船”——曹雪芹的豪气,与李白这些诗人有相通之处,有时甚至“酒渴如狂”。
黄周星的这联诗,精彩地将大自然与诗歌、美酒联系在一起,使得雪芹深深的留在记忆中,便利用制作笔山的机会,将此诗联刻于其上——或许曹霑不仅欣赏黄周星的诗句,更崇尚他的为人;或许他们的思想、行为有相通之处。
③ 曹雪芹为什么要将“轴”字改为“首?
曹雪芹为什么在“曹霑笔山”上要刻“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风酒一船”——故意将原诗中“轴”改为“首”?
——这体现了曹雪芹的创作思想。
《石头记》第四十八回有这样一段:
曹雪芹认为作诗要遵循“不以词害意”原则。黄周星这一联诗,十分符合曹雪芹的口味,但“轴”字明显不妥。黄周星写作“诗千轴”,与“酒一船”倒是十分对仗,但“千轴”指书画多,如梁简文帝《劝医论》:“日处百方,月为千轴。”郑侠《送孔义甫致仕》“儿侄几百人,图史逾千轴。”叶梦得《再仕后遣模归按视石林》:“插架还千轴,传家有旧书。”而“诗千首”却已成为诗赋的惯用成语,如《西京杂记》:“或问扬雄为赋,雄曰:‘读赋千首,乃能为之。’”杜甫《不见》:“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郑谷《奔问三峰寓止近墅》:“霸陵散失诗千首,太华凄凉酒一樽。”等等。
——由此来看,用“诗千首”要比“诗千轴”更加合适。
查《石头记》,“诗千首”亦可找到内证。第三十八回“怡红公子”贾宝玉的《种菊》诗七律里有一联云:
5、“曹雪芹”系晚年时的名字,早年名“曹霑”
② 敦诚在《寄怀曹雪芹》 [4] 一诗的诗题下,注有一个“霑”字。由此得知,曹雪芹又名霑。
③ 张宜泉在《题雪芹居士》 [5] 诗题下注曰:姓曹名霑,字梦阮,号芹溪居士。
关于“霑”,源于《诗经.小雅.信南山》:
霑作湿润解。“既霑既足,生我百谷。”意为:天降雨雪,充分润泽了大地,使庄稼得以茁壮生长。百谷丰登。
从上面所述可知:“曹霑”笔山实际就是曹雪芹的笔山。
(二)青州的“玲珑山”
1、潘晔女士对青州的考察
2、青州的“玲珑山”与“曹霑笔山”


① 中间有两个高峰,其间凹一些,下面有个洞。
② 两端各有一个稍高些的峰。但比中间两个峰要低些。
由此可知:曹霑笔山是参照玲珑山制作的。
3、“曹霑笔山”与青州“玲珑山”相似说明什么?
“曹霑笔山”与青州“玲珑山”十分相似,说明两点:
其一,青州正是曹雪芹自己所认定的家乡,“曹霑笔山”的发现说明他曾在这里进行活动。
其二,周氏所收藏的“曹霑笔山”,系由曹霑(雪芹)制作。其石材红丝石,为青州特产,由于曹雪芹熟悉玲珑山,之后才可能仿其形,绘其象,制作出此“笔山”。如果他根本没见过玲珑山,即使制作个笔山,也不可能与玲珑山如此相似。
二、玲珑山洞口立有《笔架修醮》碑



(—)《笔架修醮》碑说明
1、“笔架修醮”碑是怎样一块碑?
《笔架修醮》“序”文共有360多字。其主旨是阐述为什么一定要将此山由“玲珑山”之名更改为“笔架山”。
醮(jiào),一种祷神的祭礼。宋玉《高唐赋》“醮诸神,礼太一。”后来专指道士为禳除灾祟而设的道场。张瑞义《贵耳集》卷上,“徽考(宋徽宗)宝箓官设醮。”道教这种设坛念经做法事的宗教活动,称作打醮。《石头记》第二十八回写道:
“笔架修醮”指道长们集聚一起,设道场,念经做法事,以便正式将此山更名为“笔架山”。之后,道长们都签名留念,刻碑传世。其石碑有两尊:一为《笔架修醮》碑——即记述这次打醮之序文,以便对“玲珑山”(北峰山)改名“笔架山”作出说明;一为《名垂千古》碑,用以记载参加这次打醮活动者的姓名。立碑者认为:将玲珑山更名为“笔架山”具有重大意义,是一件功德无量“名垂千古”的大事。
2、《笔架修醮》碑文释义
释文:
上述说法的凭证是:古代“云梦”那个地方,以山青水秀、物产丰富著称,因而楚国便人材济济。(“云梦”泛指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的游猎区。此区大体包括江汉平原及东、西、北三面一部分丘陵山峦,南则春秋时兼有郢都以南的江南地域,战国时则仅限于江北。)(“楚国多材”指“辞”源于楚国,并生发造就了屈原、宋玉这样的大诗人。)
龟山、蒙山以地域富饶而著称,因而山东地区的鲁国就成为强国。(龟蒙:龟山、蒙山的合称。在山东省新汶县东南一带,由西北向东南,长约八十余里。其西北一段为龟山,东南一段为蒙山。)
牛山高耸,因而学人、官宦便集聚于牛山之旁的临淄。(牛山,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南。)尼山横亘于鲁南,连绵起伏,孔圣便诞生于这里的曲阜。(尼山,山东省南部津浦铁路以东,泗水以南,祊河(沂河支流)以西,连绵丘陵的总称。)
释文:
《笔架修醮》碑文:
(三)文献中关于“笔架山”的记载
1、县志文字记载中有“灵山”,而无“笔架山”
灵山:临朐东北二十余里。

《临朐县志》 [9]书前附有该县的地图(见图).
从上述地图中找不到“灵山”二字。

将现在临朐县的地图(见图)与明代《临朐县志·附图》对照来看,可说明下面的问题。
3、“笔架山”的方位与“玲珑山”大体一致(县城的西北方向)
明代《临朐县志》:“笔架山”在县城的西北方向。
现在《临朐地图》:“玲珑山”在县城的西北方向。“玲珑山”属“井塘”村管辖,该村在“玲珑山”的东北方向。
说明:明代《临朐县志》中的“笔架山”,即应是现在《临朐地图》中的“玲珑山”。
4、明代《临朐县志·附图》标错了方向
查明代《临朐县志》附图,图中所标文字错误:将南和北完全写反了。如“西北”写成了“东南”,其他方向亦然。
5、灵山、北峰山、玲珑山、笔架山——是指同一座山
6、《临朐县志》所附地图中的“笔架山”之名是个谜
乾隆三年所镌刻的《笔架修醮》碑文十分明确:将原来俗称“北峰山”,后称“玲珑山”的这座山,自乾隆三年七月五日起正式更名为“笔架山”。——也就是说,此前没有叫过“笔架山”。假如是这种情况,那么明代《临朐县志》所附地图中,怎么会以“笔架山”之名代之以《县志》文字中的“灵山”?
为解开这个“谜”,还须从《笔架修醮》的执笔人崔敬焯其人入手考查。崔敬焯虽不是道长,却将山名定为“笔架山”,并在《笔架修醮》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