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曹雪芹在祖母家乡山东青州的遗迹——《笔架修醮》碑(上)

(2016-08-08 16:48:36)
标签:

文化

曹雪芹

石头记

历史

分类: 石学考证

曹雪芹在祖母家乡山东青州的遗迹——《笔架修醮》碑(上)


一、“曹霑笔山”所参照之“山”即山东青州的“玲珑山”

(一)曹霑笔山

1曹霑笔山


在曹霑(雪芹)的遗物中,有一只雕制而成的石质笔架。

      笔架是旧时文人书案上的文玩之一种,用以架笔。制作笔架的材质有多种——陶、瓷、竹、木、金属、石、玉等。笔架形状各异,长度一般为35寸。其中玉制的多出雕工,石制的则取天然形态为上品。 

 

曹雪芹在祖母家乡山东青州的遗迹——《笔架修醮》碑(上)

   “曹霑笔山”为美籍华人周策纵教授所藏。周策纵曾撰文《曹雪芹笔山实证》介绍自己这一藏品。[1]

形状:如同一座石山,中间还有一个洞。

大小:长约3.2寸。

材质:杏黄色。刻字部分色泽深些,凹凸起伏部分稍浅些,其材质疑系红丝石。

底面:笔山底面略呈新月形,其侧经打磨抛光后,以双行刻有一联七言诗,共14字,竖读,阳文,大篆古文奇字。文曰:

 

                                    高山流水诗千首,

                                    明月清风酒一船。

 

下方刻有一长方形印记,文曰“曹霑”。印记为阴文,小篆(秦篆),有边框。(见上图)

2、周策纵所藏“曹霑笔山”所用料应为红丝石

周策纵所藏“曹霑笔山”的颜色来看,为红、黄两色。这种石质很像是“红丝石”。

红丝石产自山东青州黑山红丝石洞。自古以来以其质地优良、色彩绚丽而闻名于世。用来制砚兴于晋,盛于唐、隆于宋,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至宋末石源枯竭,历朝虽有产出,但数量相当稀少。红丝石特征:泥质岩、硬度6.5左右,敲击声很脆,无厚料,从侧面看层状沉积岩特征明显,红黄相间。

早在西晋张华著《博物志》上记载:“天下名砚四十有一,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唐朝大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中写道:“蓄砚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宋代苏易简《砚谱》指出:“以青州黑山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为第二,歙州龙尾石为第三,甘肃洮河石为第四,余皆在中下……。”欧阳修《砚谱》、米芾《砚史》、李之彦《砚谱》、苏轼《东坡集》都对红丝砚有极高的评价。

关于此石的珍贵,唐询在青州任知州时曾亲率石工以厚资勉其行,得方四五寸者二,其《砚录》曰:这种红丝石“理红黄相参,理黄者其丝红,理红者其丝黄,若黄红相杂而不成纹此其下也”。以这种特点来看此笔山完全符合——从黄中可见红,从红中可见黄。只是从图上看不出是否成丝状纹理,即使不成纹者,也属于红丝石,只是质量差些就是了。

到了现代红丝石同样受到推赞。1978年在北京举办的鲁砚展览会上,青州红丝砚受到刘海粟、启功等艺术大师的交口称赞。2001年在第八届全国文房四宝展览会上,青州红丝砚被评为全国十大名砚之一。2010年,山东省青州市被评为中国红丝砚之乡。

近代书法家赵扑初以诗赞美曰:

 

昔者柳公权,论砚推青州。

黑山红丝石,奇异盖其尤。

云水行赤天,墨海翻洪流。

临砚动豪兴,挥砚势难收。

品评宜第一,吾服唐与欧。

 

   红、黄二色同生于一块石料,正是红丝石的特点。而周策纵所藏“曹霑笔山”的颜色恰为红、黄两色。雕刻者,用石巧妙:黄色雕成山形,红色磨平后,刻上字,并刻上笔架所有者的名字——曹霑。这一切都做得十分自然、流畅。

3、“曹霑笔山”诗句的出处

“曹霑笔山”所刻诗句源于黄周星《夏为堂别集》。其《墓志铭》云:

 

     笑苍道人,姓黄氏,名周星,号九烟道人,本金陵人,生于万历之辛亥年

 

    万历之辛亥年为万历三十九年,公历1611年。

    《墓志铭》还云:

 

        ……道人生来有烟霞之志,于世间一切法,俱澹然无营。故髫龀时曾有神童之誉,而道人不知其为神童也;二十而贡于天府,二十三而登贤书,三十而登制科,人皆以为功名之士,而道人不知其为功名也;既遭九六之厄,沉冥放废,隐居不出三十馀年,人或以高尚目之,而道人益不知其为高尚也。……尝自镵一印,文曰“性刚骨傲,肠热心慈”,此其实录也。(中叙疾恶、得谤等语)喜读书赋诗,游山水,访异人,其胸中空洞无物,唯有山水文章四字。故尝有诗云:“高山流水诗千轴,明月清风酒一船;借问阿谁堪作伴?美人才子与神仙。”则道人之志趣可知矣。…… [2]

 

    黄周星有诗为:“高山流水诗千轴,明月清风酒一船。

    “曹霑笔山”中的诗句,只有一字相异:黄诗为“诗千”;“曹霑笔山”为“诗千”。

4、应当怎样看“曹霑笔山”中的诗句?

    ① 古人诗歌有时难免出现因袭前人诗句现象

 

古诗,特别是格律诗与现代诗歌不同。现代诗歌因没有格律的束缚,如同创作散文一般,能够比较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古代诗歌,特别是律诗,要求十分严格,对于行数(如绝句要求4行,律诗要求8行)、字数(每个诗句,五言或七言)、韵律、平仄都有严格的限制。这样在咏诵同一主题(如山水、节日、诗、酒等)时,所用词汇和比喻,就会囿于一定的范围。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的咏诵,自然就有成批的脍炙人口的诗句,使得后人难以突破,于是就出现将前人诗句稍作变化,融入自己诗中的现象。就以黄周星这两句诗来说,林东海先生曾指出,唐人牟融《写意二首》诗中有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杯一联,似与黄句不无渊源关系。

《石头记》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如《警幻仙姑赋》明显师承《洛神赋》:“洛神”:“云髻娥娥”;“仙姑”:“云堆翠髻”。“洛神”:“若将飞而未翔”;“仙姑”:“若飞若扬”。“洛神”:“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仙姑”:“欲止而仍行”。

 

曹雪芹为什么会熟悉黄周星的诗句?

 

曹寅是个文人,在做“江宁织造”时,家中有一个书库,藏书甚丰。曹雪芹少年时,喜好读书,又极聪颖,过目不忘。黄周星并非著名诗人,但在曹家的藏书中,大概有黄周星诗文集,曹雪芹读后,其中高山流水诗千轴,明月清风酒一船”两句诗,甚合其意。诗中只用了十四个字,就写出了三件事:

一是写了大自然——“高山流水”和“明月清风”——曹雪芹恰恰十分热爱大自然。

一是写了诗歌——“诗千轴”——曹雪芹是才子,他热爱诗歌,其诗受到当时一些诗人,如敦敏、敦诚、张宜泉等的赞赏。

一是嗜酒——“酒一船”——曹雪芹的豪气,与李白这些诗人有相通之处,有时甚至“酒渴如狂”。

黄周星的这联诗,精彩地将大自然与诗歌、美酒联系在一起,使得雪芹深深的留在记忆中,便利用制作笔山的机会,将此诗联刻于其上——或许曹霑不仅欣赏黄周星的诗句,更崇尚他的为人;或许他们的思想、行为有相通之处。 

③ 曹雪芹为什么要将“轴”字改为“首? 

曹雪芹为什么在“曹霑笔山”上要刻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风酒一船”——故意将原诗中“轴”改为“首”?

——这体现了曹雪芹的创作思想。

《石头记》第四十八回有这样一段:

 

        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学作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竟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的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作‘不以词害意’。”

 

曹雪芹认为作诗要遵循“不以词害意”原则。黄周星这一联诗,十分符合曹雪芹的口味,但“轴”字明显不妥。黄周星写作“诗千轴”,与“酒一船”倒是十分对仗,但“千轴”指书画多,如梁简文帝《劝医论》:“日处百方,月为千轴。”郑侠《送孔义甫致仕》“儿侄几百人,图史逾千轴。”叶梦得《再仕后遣模归按视石林》:“插架还千轴,传家有旧书。”而“诗千首”却已成为诗赋的惯用成语,如《西京杂记》:“或问扬雄为赋,雄曰:‘读赋千首,乃能为之。’”杜甫《不见》:“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郑谷《奔问三峰寓止近墅》:“霸陵散失诗千首,太华凄凉酒一樽。”等等。

——由此来看,用“诗千首”要比“诗千轴”更加合适。

查《石头记》,“诗千首”亦可找到内证。第三十八回“怡红公子”贾宝玉的《种菊》诗七律里有一联云:

 

                     冷吟秋色诗千首,

                     醉酹寒香酒一杯。

 

    曹雪芹在《石头记》中也是用的诗千首,在雕刻“曹霑笔架”时,将“高山流水诗千轴”改为“高山流水诗千首”也就成为顺理成章之事了。

5、“曹雪芹”系晚年时的名字,早年名“曹霑”

    现在我们都知道:《石头记》的作者是曹雪芹,对于“曹霑”这个名字不是很熟悉。实际上曹霑系曹雪芹早年所用之名,后来在雪芹友人敦敏、敦诚的诗中有时还专门注明雪芹即曹霑。

   ① 敦敏的诗集中有“芹圃曹君霑别来已一载余矣。偶过明君琳养石轩,隔院闻高谈声,疑是曹君,急就相访,惊喜意外,因呼酒话旧事,感成长句。”(见敦敏的《懋斋诗抄》 [3]

② 敦诚在《寄怀曹雪芹》 [4] 一诗的诗题下,注有一个“霑”字。由此得知,曹雪芹又名霑。

③ 张宜泉在《题雪芹居士》 [5] 诗题下注曰:姓曹名霑,字梦阮,号芹溪居士。

关于“霑”,源于《诗经.小雅.信南山》:

 

          既足,生我百谷。

 

作湿润解。“既既足,生我百谷。”意为:天降雨雪,充分润泽了大地,使庄稼得以茁壮生长。百谷丰登。

从上面所述可知:“曹霑”笔山实际就是曹雪芹的笔山。

(二)青州的“玲珑山”

1、潘晔女士对青州的考察


     曹雪芹是雍乾时期的大文学家,好诗词、书画,爱戏曲、音乐,曾“自创北曲”[6]。雪芹并懂雕塑,善烹饪,喜游览名山、胜地。总之他知识渊博,爱好广泛。自曹雪芹去世(1764年)到辛亥革命(1911年),不过一百五十年,时间不是很长,理应有不少遗物流传于后世,实际上也确实发现一些,但几乎一件也无法落实。

    现在周策纵所收藏之“曹霑笔山”,是仿青州玲珑山而制作的——做出这种考证者是潘晔女士。20109月以后她数次到青州进行考查,并于同年11月印制《〈红楼梦〉最后的秘密》一书 [7],附有关于此事的说明。

2、青州的“玲珑山”与“曹霑笔山”

   

曹雪芹在祖母家乡山东青州的遗迹——《笔架修醮》碑(上)
曹雪芹在祖母家乡山东青州的遗迹——《笔架修醮》碑(上)

    玲珑山位于青州市西南15公里处。山的面积只有2.73平方公里,海拔为576米。峻峰锐起,耸拔突兀,为一方之冠。远远望去,犹如一座雄踞山巅的古代城堡。玲珑剔透的怪石,形态各异的洞穴遍布山体,犹如一方巨大的盆景石,搁置于天地之间。

    玲珑山的主峰海拔567米,它三面崖壁陡绝,只有一条蜿蜒小径可以通达山顶。山上有通天洞、串心洞、仙宝洞、观音洞、天降石(飞来石)玉皇峰、凌霞关、卡天门等景观,千姿百态,令人心旷神怡。

    潘晔女士考察山东青州的“玲珑山”后,发现与“曹霑笔山”十分相似,便安排霍国玲前往。霍国玲也认为两者之间颇为相近。


曹雪芹在祖母家乡山东青州的遗迹——《笔架修醮》碑(上)

曹雪芹在祖母家乡山东青州的遗迹——《笔架修醮》碑(上)

    下面我们将周策纵收藏的笔山与玲珑山作个比较(为使读者比较方便,将周策纵收藏的笔山再刊印一次):

① 中间有两个高峰,其间凹一些,下面有个洞。

② 两端各有一个稍高些的峰。但比中间两个峰要低些。

由此可知:曹霑笔山是参照玲珑山制作的。

3、“曹霑笔山”与青州“玲珑山”相似说明什么?

“曹霑笔山”与青州“玲珑山”十分相似,说明两点:

其一,青州正是曹雪芹自己所认定的家乡,“曹霑笔山”的发现说明他曾在这里进行活动。

其二,周氏所收藏的“曹霑笔山”,系由曹霑(雪芹)制作。其石材红丝石,为青州特产,由于曹雪芹熟悉玲珑山,之后才可能仿其形,绘其象,制作出此“笔山”。如果他根本没见过玲珑山,即使制作个笔山,也不可能与玲珑山如此相似。

二、玲珑山洞口立有《笔架修醮》碑

      玲珑山的半山腰处有一个石洞。洞口原立有两块碑:右面一块是《山门碑记》,立于康熙五十年;另一块便是《笔架修醮》碑。(见图)


曹雪芹在祖母家乡山东青州的遗迹——《笔架修醮》碑(上)
      《山门碑记》尚完整,但与其并排的《笔架修醮》碑身,自中下部斜断为两段,只有三分之一立着,另外三分之二已倒在地上(除一大块外,还散落有五个小块)(见图)。后经测量,此碑高约107cm,宽约77cm,厚约19cm。细查此碑,其顶部及左右两侧饰花枝纹,碑额阴刻“笔架修醮”四字,字下饰祥云纹。双鹤及花枝纹带。带下为碑文正文。纹饰皆采取的减地平面雕刻技法,碑文均为阴刻。碑额“笔架修醮”四字较大,为7x10cm左右,余皆1cm见方。

    此碑潘晔认为价值很大,在当地农民协助下,将《笔架修醮》碑修复后,运至青州市博物馆,交由该馆收

                                    

曹雪芹在祖母家乡山东青州的遗迹——《笔架修醮》碑(上)

曹雪芹在祖母家乡山东青州的遗迹——《笔架修醮》碑(上)
曹雪芹在祖母家乡山东青州的遗迹——《笔架修醮》碑(上)


                                         三、《笔架修醮》碑及“笔架山

      《笔架修醮》碑立于“乾隆三年七月五日”,碑文是为《笔架修醮》所作的记叙。其全文如下:

 

        青州,古郡也。东北海国,西南山麓。去郡城廿余里有山焉。层峦耸翠,数峰屹立,昔人所谓“北峰山”有是也。南枕骈邑之郊,北坐益邑之境,东而云门相望,西而玄阳相拱,巍巍乎所称四方之望山,非耶?夫名山佳景,其间骚客、逸人、学士、大夫乘兴而来,登高而乐者,盖不知日凡几冀,固不必思思敉也。第以物华乃天宝,人杰属地灵;而名山大川,实系人文之焕发、弄璋之特达天地钟灵毓秀之意,实式凭焉:以故云梦素称,而楚国多材;龟蒙夙著,而鲁称望国;以及牛山嵯,而仕宦毕集于临淄,尼山衡,而圣人独产于曲阜。此固明徵大验,彰彰古今者也。则此山之命名,安可漫然莫辩也哉?熟意淳古既遥,人情好新,改名曰“玲珑”。夫果何所取而竞相传闻也乎?目击心伤,欲更名而无由。今幸值众会长修醮有年,欲勒石以志不朽。余因即此山而近察远观,仿其形而绘其象,尊号曰“笔架山”。将见荒卧,为千古之文风可,蛟潜龙飞,百代之复著。布告中外,咸使闻知庶人之。而笔架之名达于寰区,而礼乐先进之风,再睹于益境也,岂非巨幸哉。以是为序。崔敬焯撰笔。乾隆三年七月吉旦

 

(—)《笔架修醮》碑说明

1、“笔架修醮”碑是怎样一块碑?

《笔架修醮》“序”文共有360多字。其主旨是阐述为什么一定要将此山由“玲珑山”之名更改为“笔架山”。

 

醮(jiào),一种祷神的祭礼。宋玉《高唐赋》“醮诸神,礼太一。”后来专指道士为禳除灾祟而设的道场。张瑞义《贵耳集》卷上,“徽考(宋徽宗)宝官设醮。”道教这种设坛念经做法事的宗教活动,称作打醮。《石头记》第二十八回写道:

 

        袭人又道:“昨日贵妃打发夏太监出来,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叫珍大爷领着众位爷们跪香拜佛呢。还有端午儿的节礼也赏了。”

 

“笔架修醮”指道长们集聚一起,设道场,念经做法事,以便正式将此山更名为“笔架山”。之后,道长们都签名留念,刻碑传世。其石碑有两尊:一为《笔架修醮》碑——即记述这次打醮之序文,以便对“玲珑山”(北峰山)改名“笔架山”作出说明;一为《名垂千古》碑,用以记载参加这次打醮活动者的姓名。立碑者认为:将玲珑山更名为“笔架山”具有重大意义,是一件功德无量“名垂千古”的大事。


2、《笔架修醮》碑文释义

      《笔架修醮》碑文:

 

        青州,古郡也。东北海国,西南山麓。去郡城廿余里有山焉。层峦耸翠,数峰屹立,昔人所谓“北峰山”有是也。南枕骈邑之郊,北坐益邑之境,东而云门相望,西而玄阳相拱,巍巍乎所称四方之望山,非耶?

 

      释文:

      “青州”是个古郡。青州的东北是大海,西南是山麓——距青州城二十多里处有山。其山势层峦叠翠,数峰屹立,从前人们所说的“北峰山”便是此处。此山南面俯瞰骈邑郊野,北面属于益邑,东面与云门相望,西面与玄阳相拱,巍峨峻峭,堪称四方之名山。难道不是吗?

      《笔架修醮》碑文:

 

     (紧接前段)夫名山佳景,其间骚客、逸人、学士、大夫乘兴而来,登高而乐者,盖不知日凡几冀,固不必思思敉也。

 

      释文:

      (紧接前段)对于名山佳景,诗人、学士、名流、达官纷纷兴致勃勃前来登高游玩。然而,这些登高而乐者,并不知百姓有什么希冀、期望,因而也就必然不去想想如何给他们以安抚。敉(mi,读“密”),安抚,安定。

      《笔架修醮》碑文:

 

        (紧接前段)第以物华乃天宝,人杰属地灵;而名山大川,实系人文之焕发、弄璋之特达天地钟灵毓秀之意,实式凭焉:以故云梦素称,而楚国多材;龟蒙夙著,而鲁称望国;以及牛山嵯,而仕宦毕集于临淄,尼山衡,而圣人独产于曲阜。

     

释文:

      (紧接前段)但是华美、丰腴、奇特的物产,乃上天赐予;优秀、杰出、聪慧的伟人,盖由地理环境独特,自然条件优越造就。名山大川特达了天地钟灵毓秀之意,它预示着此地的人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将蓬勃发展,出现有特殊才能的人物。(璋,古玉器名。顶端作斜锐角形。弄璋:生下男孩子,因古人把璋给男孩子玩,故有这种说法。)

上述说法的凭证是:古代“云梦”那个地方,以山青水秀、物产丰富著称,因而楚国便人材济济。(“云梦”泛指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的游猎区。此区大体包括江汉平原及东、西、北三面一部分丘陵山峦,南则春秋时兼有郢都以南的江南地域,战国时则仅限于江北。)(“楚国多材”指“辞”源于楚国,并生发造就了屈原、宋玉这样的大诗人。)

龟山、蒙山以地域富饶而著称,因而山东地区的鲁国就成为强国。(龟蒙:龟山、蒙山的合称。在山东省新汶县东南一带,由西北向东南,长约八十余里。其西北一段为龟山,东南一段为蒙山。)

牛山高耸,因而学人、官宦便集聚于牛山之旁的临淄。(牛山,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南。)尼山横亘于鲁南,连绵起伏,孔圣便诞生于这里的曲阜。(尼山,山东省南部津浦铁路以东,泗水以南,河(沂河支流)以西,连绵丘陵的总称。)

      《笔架修醮》碑文:

 

      (紧接前段)此固明徵大验,彰彰古今者也。则此山之命名,安可漫然莫辩也哉?熟意淳古既遥,人情好新,改名曰“玲珑”。夫果何所取而竞相传闻也乎?目击心伤,欲更名而无由。

 

释文:

    (紧接前段)这些都经过了验证,证明是正确的,(徵,在这里同“征”。意证验,证明。《礼记·中庸》:“无征不信。”)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都彰显明晰。(彰彰,显著,明晰。《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其德彰彰若斯。”)

    有鉴于此,对于此山的命名,怎么可以随随便便,不经过论证呢?(辩,在这里意论证。《墨子·经上》:“辩,争彼也;辩胜,当也。”“彼”即论题,“争彼”即论证和反驳的过程。“辩胜,当也”,即结论必以符合实际为真,与之相矛盾必假。)

    百姓古朴纯良,喜新猎奇,遂将“北峰山”更名为“玲珑山”。难道这个名字就真的可取,而值得交口相传吗?我看到这种情况,不禁忧伤,欲改其名,但又找不到根据和理由。

《笔架修醮》碑文:

  

        (紧接前段)今幸值众会长修醮有年,欲勒石以志不朽。余因即此山而近察远观,仿其形而绘其象,尊号曰“笔架山”。将见荒卧,为千古之文风可,蛟潜龙飞,百代之复著。布告中外,咸使闻知庶人之。而笔架之名达于寰区,而礼乐先进之风,再睹于益境也,岂非巨幸哉。以是为序。

 

    释文:

    (紧接前段)值得庆幸的是众道长为更订此山之名已酝酿多年,今天终于设道场,念经做法事,正式更名,并立碑以志不朽。(勒lei,刻。勒石:镌刻石碑。《礼记·月令》:“物勒工名,以考其诚。”)

    我也正为此事来到这里,经过近察远观,仿其形而绘其象,认为应尊此山为“笔架山”。如此巨大的笔架横卧于青州荒野,通天巨笔可整顿千古文风。中华文化将如蛟龙,下潜海底,上翔高天,流传百代,享名于海内外。应使所有平民百姓都知晓此山名“笔架”,其声名直至响彻全球。至于先进的礼乐之风,将再次出现于益州境内,这不是一件值得庆幸之事吗?谨以此文记述于此。

    (三)文献中关于“笔架山”的记载

1、县志文字记载中有“灵山”,而无“笔架山”

    按《笔架修醮》碑文所载:临朐城北二十余里处有一座山,以前被称作北峰山,后改名为玲珑山。由于此山经过“近察远观”颇似笔架,因而崔敬焯及众多道长共同将其更名为“笔架山”,并于“乾隆三年七月初五日”立碑为证。如此看来,此后“玲珑山”就应该更名为“笔架山”了。

    然而奇怪的是:当地没有任何人知道“玲珑山”曾称作“笔架山”。更令人惊奇的是在明代所修《临朐县志》 [8]中,不仅没有将“笔架山”之名写入志中,竟连“北峰山”和“玲珑山”之名也没有写入。但从方位、山势来看,关于“灵山”的记载,倒颇似现今的“玲珑山”。

    县志记曰:

 

灵山:临朐东北二十余里。

      晏子春秋云:“齐大旱。”景公曰:“卜祟在高山、广泽。寡人欲祀灵山。可乎?”晏子曰:“灵山以石为身,草木为毛发,天义(意)不雨。发将焦枯,身将(艹热,独不欲雨乎?祀之何益?”(ruo,点燃,放火焚烧。)

 

   将县志中所记之灵山与玲珑山相对照,有多处相同:

      (1)均在临朐向北,二十余里处。

      (2)均山势高峻。景公云:“卜祟在高山、广泽。”正因灵山是高山,所以景公欲祭祀灵山。

      (3)均如晏子所说:“以石为身,草木为毛发。”(见图)

 

曹雪芹在祖母家乡山东青州的遗迹——《笔架修醮》碑(上)

     2、明代《临朐县志》书前附图中,在“灵山”处,标为“笔架山”

《临朐县志》 [9]书前附有该县的地图(见图).

从上述地图中找不到“灵山”二字。

 

曹雪芹在祖母家乡山东青州的遗迹——《笔架修醮》碑(上)

将现在临朐县的地图(见图)与明代《临朐县志·附图》对照来看,可说明下面的问题。

3、“笔架山”的方位与“玲珑山”大体一致(县城的西北方向)

明代《临朐县志》:“笔架山”在县城的西北方向。

现在《临朐地图》:“玲珑山”在县城的西北方向。“玲珑山”属“井塘”村管辖,该村在“玲珑山”的东北方向。

说明:明代《临朐县志》中的“笔架山”,即应是现在《临朐地图》中的“玲珑山”。

4、明代《临朐县志·附图》标错了方向

查明代《临朐县志》附图,图中所标文字错误:将南和北完全写反了。如“西北”写成了“东南”,其他方向亦然。

5、灵山、北峰山、玲珑山、笔架山——是指同一座山

      灵山——明代《临朐县志》文字记载的山名。

      北峰山——《笔架修醮》云:此为“玲珑山”之前的山名。

      玲珑山——《笔架修醮》云:此为雍正、乾隆时期人们的习惯叫法。这种叫法一直延续至今。

      笔架山——《笔架修醮》云:自乾隆三年七月五日起“玲珑山”将更名为“笔架山”。但明代《临朐县志》所附地图中,所标之名竟是“笔架山”,而非灵山。

6、《临朐县志》所附地图中的“笔架山”之名是个谜

    明代《临朐县志》文字记载的山名是“灵山”,如果有附图,那么地图中所标出的山名也必然应与《县志》中的文字相一致,即也应标“灵山”。但十分奇怪,所标出的却是“笔架山”,文图不相附合。

乾隆三年所镌刻的《笔架修醮》碑文十分明确:将原来俗称“北峰山”,后称“玲珑山”的这座山,自乾隆三年七月五日起正式更名为“笔架山”。——也就是说,此前没有叫过“笔架山”。假如是这种情况,那么明代《临朐县志》所附地图中,怎么会以“笔架山”之名代之以《县志》文字中的“灵山”?

为解开这个“谜”,还须从《笔架修醮》的执笔人崔敬焯其人入手考查。崔敬焯虽不是道长,却将山名定为“笔架山”,并在《笔架修醮》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待续)

 

                                                                      

 

 说明:

        1、《笔架修醮》碑现被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收藏。

        2、后文所提及的《名垂千古》碑现被井塘村村委会收藏。

        3、本文提及的有关对曹雪芹的考证,如关于曹雪芹曾被封“侯”爵,曹雪芹母亲系康熙皇帝的十六皇女,后被封为公主,曹雪芹曾在清宫中主管过和尚、道士等问题,在“石学”丛书中均有较详细的论证,如《考证曹雪芹》(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红楼解梦》第四、五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等,感兴趣的读者可参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