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作者自云”?即以作者自己的身份而说出的话。作者以自己的身份而说的话,有一段文字,一首诗歌。文字,指《石头记》第一回第一段;诗歌,指第一回的《金陵十二钗》绝句。
我们先来看《石头记》第一回第一段是怎样写的: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女子?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是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
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己护短,一并使其泯灭。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束笔阁墨。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注:涂黄处,均有脂砚斋批语。)
下面我们一句一句地阐释这一段文字。
一、第一句
书中写道:“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这一句有三处,需要特别注意。
1、“作者自云”
我们所应引起重视的第一点便是“作者自云”。
全书当中以作者本人口气所说的话,仅此一段,而且是在开篇时所讲。显然作者是要告诉读者:他为什么要写这部书,他基本的写作方法是什么,以便能以此作为阅读全书的指南。
2、“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
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梦幻”和“真事”是什么关系?
请看:历过的是“梦幻”,隐去的是“真事”。当我们将这两句话并排地放在一起,就成这种形式:
“历过的”是“梦幻”
“隐去的”是“真事”
这样我们就会很容易地看出:
“隐去的”,便是“历过的”
“真事”便等于“梦幻”
从这里我们便可发现作者写这部书的一个秘诀:凡是“梦幻”之处,必然隐写着“真事”。
3、“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这里关键词是“通灵”二字。
“通”在这里,可作“连接”解,比如“沟通”“串通”。
“灵”在这里,可作“神仙或关于神仙的”解。比如“神灵”。
“通灵”即与神相通。具体到《石头记》一书,可以理解为“神话”。就是说,《石头记》这部书,许多处是借助于“神话”而写出的。举例来说,第五回宝玉午睡后梦见去太虚幻境,到了警幻仙姑那里,这就是神话。再如,宝玉在睛雯病逝后,所作的《芙蓉女儿诔》,芙蓉女儿成为花神,上天后,许多天神,包括雷公都簇拥着她,我们且引几句译文看看:
天空为何如此寥廓无际哟!
是你驾着玉龙在空中遨游吗?
大地为何如此广阔无边哟!
是你正乘着瑶象降临原野吗?
看宝伞多么绚丽辉煌哟!
是箕星和尾星放射着光芒吗?
装饰着翠羽的仪仗列队为前导哟!
是危星和虚星护卫在你身旁吗?
命令雷公做你的侍从哟!
望舒载着月亮也赶来为你照明吗?(见《红楼解梦》(第五集)
再比如跛足道人给贾瑞的那面“风月宝鉴”,是谁制作的呢?书中说“这物出自太虚玄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也是神话形式。作者用神话形式写作的目的就是将“真事”隐在其中,这也就是书中有一人物叫做“甄士隐”(谐“真事隐”)的原因所在。
二、第二句话
书中写道:“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女子?……’”
这句话需要注意的地方有两处:
1、“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中的“忽念及”说明什么?
“忽念及”,意指:忽然回忆起过去。说明作者以前曾与书中所写的“所有之女子”一起生活过,否则他就不会“忽念及”了。
2、“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女子?”
这句话如果与前面一句话连起来进行思考,便会发现有一个矛盾。
作者说:细想起来,“所有”这些女子“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这里“所有”和“皆”这两个词,是不是太绝对了?怎么可能,与他一起生活过的“所有”女子,都高过作者呢?大家知道:曹雪芹聪明过人,而且涉猎很广,竟然与他一起生活过的女子无一例外,都比他强,有这可能吗?——这就是脂砚斋所说的“误谬”。
这个“误谬”该如何解决?蒙府本在这里有一段侧批,便解决了这个问题:
何非梦幻?何不通灵?作者托言,原当有自。受气清浊,本无男女别。
三、释第一段批语
为什么说这段批语就解决了上面所说的“误谬”呢?原来正文中的“所有”女子,“皆”强于作者,那是小说,而背后的历史,实是写的一个女子。作者在《石头记》中为将这位女子隐去,而将她长相、年龄、出身、性格、经历等等分写到所有女子——不论正十二钗、副十二钗、又副十二钗身上,每一位女子都有一部分属于曹雪芹所撰的那位女子。
“何非梦幻”这段脂批,是明告读者:小说中所有十二钗,背后都隐写着作者所欲撰写的,那位女子的一部分内容。
下面我们就来对这段批语,分解开来,作个具体的分析;
1、“何非梦幻?”:意,怎么不是“梦幻”呢?
这段批语是针对“彼裙钗女子”而写的。
如果我们对于《石头记》中所隐写的这位女子,丝毫不了解,这段批语就很难理解,但是现在我们已经出版了成套的“石学”论丛,再来理解这段批语,就不再有什么障碍了。
书中所隐写的这位女子是怎样一个情况呢?
她本是曹家买来的六七岁的小戏子,名叫竺红玉,后做了曹雪芹的丫环、伴读。长到少女以后,虚龄15岁时,代替曹家小姐李香玉——曹雪芹祖母的侄孙女——以“曹香玉”之名进了宫,因她姓“竺”我们便称她为“竺香玉”。先做公主、郡主的侍读,两年后,雍正的皇后薨逝,后宫无主,就被纳为皇贵妃,一年后生皇子弘曕,第二天便册封为皇后。
请看!一个最下层的女子,一步迈入社会金字塔的最高层
——这种偶然,自有人类社会以来,恐怕是唯一的一次吧?在正常情况下,是绝不可能有的事。现在竟然发生这样的奇事,像不像一场“梦幻”?因此批语云:“何非梦幻”——怎么不是“梦幻”呢?
2、“何不通灵?”:意,她怎么没有“通灵”呢?
前面已经解释了“通灵”?灵,指神、神仙。“通灵”,与神灵相通。一个最最底层的小女子,竟然一步登到社会金字塔的最高层的最高位,如果没有神的护佑,怎么可能呢?
“何不通灵?”——她怎么可能没有神灵的护佑?甚至可以说,她就是“神”啊!正因为此,作者在《芙蓉女儿诔》诔文中,在死后,便是花神,天上其他神仙,比如危星和虚星等都是她的护卫。
3、“作者托言,原当有自”:
作者创作《石头记》期间,正是文字狱最严酷的时期。由于乾隆十六年以后,已将竺香玉(曹香玉)的名字从“玉牒”和各种历史档案,历史记载中删除,作者不敢直述这位女子的事迹。为写这样一位女子的传记,只好假托另外的人来叙述她的一生。比如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所有十二钗,甚至副十二钗、又副十二钗身上,都隐写着这位女子的某一部分。最后将竺香玉完整的形象和经历,提供给读者。这种写作方法,不就是“作者托言”吗?而这些“托言”都是有根据的,都围绕着这个女子——竺香玉来写的。这就是“原当有自”之意。
4、“受气清浊, 本无男女别”:
对这段话,第二回贾雨村的一大段关于哲理的论述,作了阐明:
雨村道:“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皆应运而生,大仁者,修治天下。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大恶者,扰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下面还有很多话,我们就不再引了。)
这段话中的“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所讲的就是受气清浊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是不分男女的。换句话说,竺香玉虽然是个女子,但由于她受的是“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并不影响她成为一个大仁、大义之人。
作者是要通过这段批语明告诉读者,他之所以为这位女子作传,是因为她是一位大仁大义的人物。并说一个人不论男女,只要所受的是“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那么他(她)所秉赋的便是仁、义。
这段批语十分重要。这实际是作者(或批者)对书中所隐写人物——竺香玉的高度概括。她出身低贱,但偶然机会(或许有神灵的帮助),竟如梦如幻似的,一步登天,成为社会金字塔的最高层主要的一员。由于他所受的是“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因而她是大仁、大义者,是值得赞颂的伟人。
四、第三、四句话
书中写道:“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是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
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
这一段话,是作者的反省。大意是:我很惭愧。但后悔有什么用呢?现在我已经不能有大的作为了。回想起来,我过去有赖于天恩祖德,穿的是锦衣绸裤,吃的是山珍海味,但是我没有听众父兄的教诲,师友的规劝,以至到今天,没有学成一技之长,使得后半生贫困潦倒。因此,我也要把自己的经历写出,使世人了解。
对于这样一段话,蒙府本有一句侧批:
明告看者。
这条批语是对作者上面一段话的强调。这是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这部书里面,也写了作者本人的传记。
为什么作者一定要把自己的经历写出,告诉读者,告知世人呢?这是由于作者的经
历,是和那位女子的经历分不开的。就是说,也涉及到清代雍乾时期的历史:
曹家于雍正六年春,第一次被抄没。后来,由于曹雪芹的母亲是康熙的公主,特别是竺香玉进宫后,雍正十年被纳为皇贵妃,十一年被册封为皇后,曹家中兴,达到繁花似锦的程度。但不幸,到乾隆十六年遭到第二次抄家。这次抄家后,使曹家彻底败落。《石头记》便是在这种背景下,改写和加批的。这是作者对自己一生的记录和检讨。像曹雪芹这种将自己的一切所作所为都公诸于世,由世人评说的做法,在世界上,包括那些名人中,是极为罕见的。
五、第五句话
书中写道:“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己护短,一并使其泯灭。”
虽然我对不起家庭、家族,闺阁中那位女子可是大仁大义之人啊!我不能不把她的事迹记录下来,虽然在这记录当中,不免要涉及到我的不肖,我的缺点、错误,我的罪过,即使如此,我也不能不写,因为绝不能让这位女子的事迹泯灭啊!
在这里,蒙府本有侧批:
因为传他,并可传我。
从这段批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部《石头记》的背面,确实写了一段历史,其中包含着两部传记:一部是为一位女子——名叫竺香玉所写的传记;一部是作者的自传。
在这两部传记中,作者充分地将被历史删除的竺香玉皇后的事迹昭示于天下。另一方面,他在“自传”中,绝不为自己的缺点、错误,哪怕是所谓的“罪”,作丝毫的“护短”,同样“告天下人”——其实这恰恰表现出曹雪芹的高风亮节,他的无私无畏的精神。
六、第六句话:
书中接着写道:“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束笔阁墨。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
这一段话的含义就是:前面所说的关于“闺阁女子”的事迹不应淹没,而应昭传,但须用隐写的方式,所以将书中一人物叫做“甄士隐”,以便谐音“真事隐”。下面这部分则说明:书中所隐写的真人真事,是要“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这种方式来作掩饰的。所以又将一个小说人物称之为“贾雨村”(谐“假语存”)。
七、小结——“作者自云”这段话,是全书的纲
《石头记》中,以“作者自云”所写的文字,全书中,只此一个段落。作者在这一段落中,主要写了什么问题呢?
主要写了一个问题:
作者向读者交待:
写《石头记》的目的就是要把一段真人真事记录下来。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并非直截了当记录下来的,而是采取了隐写的方式。隐写的内容有两个:一个是为一位大仁大义的女子所作的传记,一个是在传这位女子的同时,也就传了自己。也就是说包括了两个彼此关联的传记。由于是隐写的,所以将书中一个人的名字称作“甄士隐”(谐“真事隐”)。作者隐写真事的方式,是表面上创作一部假语村言式的小说,在写小说的过程中,也就将真人真事隐写在了其中。所以作者又将书中的一个人物称作“假语村”(谐“假语存”)。
作者向读者作这种交待,实际上是明告读者。这就是《石头记》的“纲”。常言说:“纲举目张”,在阅读《石头记》的时候,只有抓住了这个“纲”,就能在脂砚斋的引导下,读懂全书,也才可能成为作者的知音,也才叫做解开了这部书的“味”。
八、怎样才可能成为《石头记》的“解味人”?
在《石头记》第一回稍后一些,有这样一段话: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我们前面讲到:这部《石头记》,也称作《风月宝鉴》。而“风月宝鉴”“表里皆有喻也”。意思是这部书正面小说,写的是社会现实,有教育意义,背面历史,写的是真人真事,校正了最高统治者所删除、篡改的正史。具体到这首诗来说,也有正面之喻和背面之喻。
我们先看这首绝句写的是什么内容:
全书充满了看来是荒唐无稽的言论,然而其中饱含了作者辛酸血泪。人们都嘲笑作者十分迂阔,不通世务,但是谁能懂得书中真正的意味呢?
一般人看《石头记》,仅仅把“味”局限在《石头记》小说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上。认为只要理解了其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就可称作“解”开了“味”。但这只是正面之喻,远远没有了解这首诗的真谛,也就是背面之喻。要想了解背面之喻,只有一个办法——老老实实地做一个“小学生”,严格地按照脂砚斋的引导去理解这部书的含义。
就上面十分简短的文字和20个字的绝句,就有三处脂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脂砚斋批语写的什么。
在“增删五次”处,甲戌本有眉批曰:
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法”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这段话是讲:书中所写的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是作者的“狡猾之笔”——从《石头记》这部书,将真人真事用隐写的方式,写进小说本身,便可清楚,作者曹雪芹是进了最高统治者“黑名单”的。对于作者曹雪芹所写的每一个字,都会有最高统治者的“警犬”,来审查。搞不好就会书毁人亡。因而作者曹雪芹为了既能够保全这部书,又能够将书流传于世,就在小说中处处采取了这种“烟云模糊法”,以躲避“警犬”们的审查。但是另一方面,又需要让一些有心的读者明白自己真正的用意,了解自己在书中所隐写的真人真事到底是什么?于是又利用批语的形式,引导读者,不被蒙蔽。作者相信总会有认真领会自己批语的读者,有不被蒙蔽的读者,作者认为这些读者便是“巨眼”。
总之,这段批语的意思是明告读者:尽管小说中没有写明这部书是曹雪芹所写——但一定要记住:小说是假语村言。不要相信小说是怎么写的,而要把着眼点放在小说背后的历史上,才能了解真实情况。那么小说背后的历史,写的谁是《石头记》的作者呢?请看脂砚斋批语啊!——这是作者及其助手所添加的,目的就引导读者,如何透过小说,看到背后历史。在这“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处,如果有人怀疑这部书是我——曹雪芹写的,那么就请看看“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不是我——曹雪芹所撰,还可能是谁撰的呢?
在“谁解其中味?”处,甲戌本有侧批和眉批,分别写道:
此是第一首标题诗。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批语中对“满纸荒唐言”这首诗称作:“此是第一首标题诗。”标题是什么?标题就是“金陵十二钗”。
“金陵十二钗”,既是《石头记》的一个别名,又是书中的十二个女子——书中的核心人物。
这条脂批的重要性在于:为怎样做才可称作“解味”,提供了一个标准,即:“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请看!这两段短短的脂批,竟充满了“哭”和“泪”。如“哭成此书”、“余尝哭芹”、“辛酸之泪”、“泪尽而逝”、“泪亦待尽”、“泪笔”等。
这段话告诉读者:《石头记》一书,作者是哭成的,而且“为泪尽而逝”。而雪芹之后的批者(雪芹的续妻)看了书之后,也不是哭小说中的宝玉、黛玉等人物,而是哭作者曹雪芹,以及曹雪芹在书中所传的人物——竺香玉,最后也是哭到“泪亦待尽”。他(她)这两段批语同样是以“泪笔”写成的。批书人又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解味”者。她写道:“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也就是说,真正的“解味人”也会流出“辛酸之泪”的,也会像脂砚斋那样,将泪洒向作者曹雪芹和竺香玉,而不是洒向宝玉、黛玉等小说人物。或者说,凡能通过小说人物看到其背后曹雪芹、竺香玉所作所为者,“方有辛酸之泪”,也才可称作“能解者”。
但“哭”需要明确是为谁而哭?只有明确为谁而哭者,才叫做“能解者”。
那么作者给读者提供了应当为谁而哭吗?
提供了。
在什么地方?
在标题上。标题是“金陵十二钗”。也就是第一回第一段“作者自云”中所写的“皆”出我之上的“所有女子”,也就是这里的“金陵十二钗”。前面我们已经说明“金陵十二钗”——这是小说,背面历史所写的实是一个女子——也就是那个所受的“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的大仁、大义女子——也就是我们所解出的竺香玉其人。如果读者真正了解了竺香玉,也就叫解开了“其中味”,也才叫读懂了《石头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