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龄官画蔷》试解之自正
丁立雪
[说明]
本博客,曾于2013年6月27日刊出一文:丁立雪的《“龄官画蔷”试解》。 (丁立雪系本博主的“石学”朋友。)今丁先生在上文的基础上,又做了更深入的思考,写出新篇《〈龄官画蔷〉试解之自正》,现亦刊于此,以飨网友。
芹脂之《石头记》中,对《龄官画蔷》文字,描写之关键部分如下:
宝玉用眼随着簪子的起落,一直一画、一点、一勾的去数,一数,十八笔。自己又在手心里,用指头按着他方才下笔的规矩写了,猜是个什么字。写成一想.原来就是蔷薇花的“蔷”字。(见《石头记》(脂砚斋全评本))
先从“一勾”说起。
“一勾”,著者竟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单独列“一勾”为一画(汉字一笔称一画)奇思自隐。具体到此文中,龄官所画之字,著书人确定无疑知为十八画。而仅“一直一画、一点、一勾”(此为我个人认为:应当、必须这样标点),只有这样三笔,不够十八画,即可确定这三笔,当然只是实际画的那个字的一部分中的一部分。而“一直一画”提醒阅读者:画字中凡逢直画,必须独立为一画!如:
,
这“一勾”应理解为此实际画的字的部分中,只有一个勾。必然有这“一勾”的附着连体:
左边四种中必有一种形式可选。
大家都知道“蔷”(繁体)字中并无有带“一勾”的笔画!由此,完全可考证确定龄官所画之字,绝非“蔷”(繁体)字!
那么所画的是个什么字呢?
笔者认为:只有依据如此加上标点的“一直一画、一点、一勾”画字的龄官的规矩才可解出:
部首笔顺
要解的字
部
首
字之全形
从书中提示的“一直一画、一点、一勾”,可知龄官所画的字,点划不得相连。因为具体书写工具为金簪画于土地上,自然不如在纸上毛笔写字顺畅,而点划分开,这是龄官对具体环境的适应性所决定的结果;而所画的字形,也自然类似楷体而已。字中的“直”,分“横直”、“竖直”。
先按为一“横直”来试解。依明示的笔顺,“一直一画、一点、一勾”,则完全可得出这样大体字形的局部(很明白,这是字的部首的主框架之形体),这是在一个字中的部首“雨”内!至此,已找出龄官所画这字,应归到以“雨”字作部首之字中的一个字。
再看如《诗韵易检》工具书。
依“一直一画、一点、一勾”,“下笔的规矩”是不可更改的“铁规矩”。规定了,暗示了这个字的部首和由部首和“十八笔”而产生出来的这个字的龄官写字法:“点”和“直”不相连;“勾”和“直”不相连,逢直必为单独一画,即“直”、“直”不得相连!这是我悟出的“一直一画、一点、一勾”的写法——整个字从头到尾的写法。
经分析得出,在部首为“雨”字的又为十八笔,则此字只有在同一韵书戍集“雨”部首“八画”中的“霑”字——这正是龄官用簪子画在土地上的实际字形——“
”二爷。字!这是完全合乎龄官画字的“铁规矩”。
再一个问题:龄官到底画于土地上多少个“蔷”字呢?版本不同,说法也不同。一说画了“几千个”,一说画了“几十个”。
照笔者的分析,应是画了“几十个”较为恰当。霍国玲、紫军校辑的《石头记》(脂砚斋全评本)便是“几十个”。
书中说画蔷之事发生在“目今盛暑之际”,“只见赤日白天,树阴合地”,“如今五月之际”,“又值早饭已过、各处主仆人等多半都因日长神倦”,龄官在众人神倦之际,偷闲躲在背人处的树阴花影间边泣边画“蔷”字。她不会在烈日下画“蔷”,树阴花影再大,也很难遮住地上的几千个字。何况宝玉开始若见地上画有几千个“蔷”字,一定会大惊的,必定在书中留下一笔,所以在宝玉最初看见龄官画字之前,地上不会有多少画好的字的。再,宝玉窥视龄官画字,也并没有多长时间,所以由此也可证明不会画好几千个字;另外,从书中叙述的口气也可证之。“画来画去,还是个‘蔷’字。再看,还是个‘蔷’字。里面的原是早已痴了,画完一个‘蔷’,又画一个‘蔷’,已经画了有几十个。”(下面就骤雨忽至,不能画字了。)
所以根据上述分析,以“已经画了有几十个”“蔷”——较为恰当。笔者前次曾依据错误的版本,误认为是画了“几千个”“蔷”字,现作纠正。
五古
龄官画多“蔷”,
入髓奇爱藏。
不知花篱外,
隐有情圣郎。
美人泪化雨,
雨下沾鸳鸯。
雨下沾——霑,曹霑。《石头记》中的贾蔷也即曹雪芹(曹霑)的分身。龄官实为“伶官”,她为竺红玉(竺香玉)的一个分身。龄官的原型竺红玉曾是曹家小戏班中昆曲小旦的。
霑,取意“霑溉”,受益上天恩泽雨露、恩幸。
霑作动词:浸湿,又通“觇”,窥视、暗中察看意。宝玉在花园花篱外,窥视花荫下,龄官痴情泣泪画“蔷”字,不久骤雨忽降,此景况也暗喻这位宝二爷,实为当时的“
”二爷。
龄官画“蔷”这一回(第三十回),是书中十分重要的一回。——在北京海淀区四王府小学中发现的曹雪芹所手绘的十幅壁画,其中有六幅是《石头记》的内容,而“龄官画蔷”便是其中的一幅。(见“霍国玲石学红楼解梦博客”)——由此可见“龄官画蔷”一事在作者心目中有多么重要。那么,此事对我们又有什么启发呢?
我只是对“霑”翁及其奇著的至爱者,并非专业研究者,仅此产生一些想法,现漫言如下:
(一)当代有人生疑世上从未存在过曹雪芹(曹霑)其人。而“龄官画蔷”明确解决了这个疑问。
龄官画“蔷”,这个“蔷”是书中的贾蔷。现已论证出龄官(红玉的分身)所画实为“霑”字。
(二)当代有人生疑《石头记》非曹雪芹所著,甚至某大学红学专家在百家讲坛上说:《红楼梦》中没有曹雪芹写的一个字。三十回的“龄官画蔷”回答了上述看法。
(三)当代有人研究说:《石头记》“系曹雪芹父辈所著,写的是父辈的经历。”“龄官画蔷”回答了这种看法。
(四)曹翁传情笔法之细=之奇=之妙=之诱人深思之真假交错之有无迷离千变万化之欲左先右=引人入胜=如探桃园=如入谜宫=神出鬼没。出神入化,万古无双。
笔者体会:欣赏、阅读=研究,必须心细如发,反复具体解味,万万不可粗心大意。时时要有自己可能解味的自警!科学的为正义的实践、思考和研究是每个人都有权利参与的正事。没有不出错的实践、思考、研究者。出错是成功的研究课题。
(五)写人物的分身法,书中多有。龄官谐音“伶官”,是真实人物竺红玉的分身,曹家小戏班中唱小旦的。
(六)从小说角度看,“画蔷”情节,将宝玉写得十分生动,为人忘己,为弱忘贵。
(七)曹翁《石头记》全书,艺术笔法琳琅迷人,解味之神钥,定在书中,万不可丧失研究、思考信心。要在多思考,具体分析、解味。
(八)曹翁巨著之句逗,是首要工作。若句逗时对句意错思,就会曲解文意、芹心。
(九)因多人传抄,致使在传抄过程中,产生相当多的相异处,若句逗错误,对阅读、研究、欣赏,乃至正确理解该书内容,都会造成困难。句逗实应和解味同步研究,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如鸟双翼。
(十)“龄官画蔷”一节,各版本之间差别甚大,现列表如后:

(十一)《石头记》真真是“一字不可更”啊!
(十二)我作为读者,真诚热爱曹翁和其著——与宇宙同寿的奇书《石头记》。我没有理由不仰慕自戚蓼生以来的许多曹著的读者、思考者、有感悟者、研究者、专家、学者,尤其那些有善心、有才智的专家、学者!他(她)们面对欺压、迷惑、肆意无尽的打击、丑化、谩骂、嘲笑、诋毁,仍旧坚毅不拔,千辛万苦,不断获得研究成果,这是曹翁之幸!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之幸!(十三)真爱《石头记》就是真爱我中华!就真爱全人类!雪芹最善教人向善,如行真善美,如行人道主义,知行博爱。这是人类一情圣对“祛蔽启蒙”诚献的——“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的---和璞!
丁立雪自正于握兰殉梅书屋
2014年11月22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