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9/mw690/0026uJmxgy70vOGzr8468&690
五峰汉阳桥 万建辉 摄
“来自中国南方茶源地——福建武夷山、湖南安化、湖北羊楼洞的茶叶,经水路汇集汉口,再北运俄罗斯。”如今,这一关于万里茶道的认识需要深化。学者最新研究指出:近代鄂西和湖南北部茶叶,集中到湖北五峰渔洋关,经渔洋河、清江、长江,水运输往汉口。因此,五峰与武夷山、安化、羊楼洞一样,也是万里茶道的茶源地。
6家汉阳籍茶商到五峰设厂
日前,记者前往五峰新县城渔洋关镇,采访到五峰茶马古道研究者、五峰县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叶厚全。叶厚全担任五峰县档案局局长、县史志办主任多年,他去年底在湖北省档案馆查到《中国茶讯》1950年第10——11期,上面记载清道光年间有广东茶帮携江西制茶技工,到五峰渔洋关设号精制红茶。第一个设号的是均大福,“次为林志成、泰和合,皆为广帮”。
后有“湖北汉阳籍茶商前往五峰设厂,计有义成生、仁华、志成等6家”。到民国初年,又有源泰、源泰恒、忠信昌、兴泰、恒记等13家,总计前后设厂22家。其中,源泰为俄商在汉口的四大茶号之一,且汉阳茶商开设的茶庄均有俄商背景。
五峰县图书馆研究员尹杰提供的《中国茶叶商品经济研究》一书也记载:“1824年,广东茶商带领大批江西制茶技工,来到五峰渔洋关设号精制红茶,较早的有均大福、林义成、泰和合三个茶庄。嗣后湖北汉阳茶商义成生、仁华、志成等6家受其刺激,也去设庄。到民国初年,渔洋关有茶号22家。”
叶厚全说,《五峰县志》和《湖北茶叶贸易志》均记载,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宝顺洋行林子臣(鹤峰州志称林紫宸)开始在渔洋关设立茶庄,后延伸至五峰采花黄家台朱家染铺。1876年,林子臣又到鹤峰留驾司、五里坪等地收购红茶,通过渔洋关运到汉口,渔洋关集镇一跃成为湘鄂西最大的红茶市场。
记者日前在五峰新县城渔洋关镇湖北茶博馆参观时,见到宝顺合茶庄的牌匾。该匾高74厘米,做工精细,字迹完好。据介绍,鹤峰县博物馆也收藏有宝顺合茶庄牌匾。叶厚全说,为方便骡马运输,汉阳茶商还在渔洋关修建了汉阳桥,长江日报记者在渔洋关镇北郊也见到这座古桥。
http://s5/mw690/0026uJmxgy70vRRaTooe4&690
五峰湖北茶博馆"英商宝顺合茶庄"匾牌 万建辉 摄
汉口茶商使五峰茶马古道成型
1899年,从汉口来的广东茶商邓继庭在渔洋关开设泰和合茶庄,后又在五峰黄家台、莫家溪、采花台,以及鹤峰留驾司等地开设茶号。自此鹤峰留驾司、五里坪到渔洋关的茶马古道完全形成,每天来往的马队络绎不绝。
1911年,渔洋关码头正式启用,茶叶贸易到了鼎盛时期,渔洋关作为鄂西最大的茶叶市场,与鄂南的羊楼洞齐名,是汉口茶市的主要来源地之一。《五峰县志》这样记载民国初年的渔洋关茶叶贸易:“鼎盛时,茶工万计,骡马千匹,木船百只。街市热闹,通宵达旦,素有‘小汉口’之称。”
渔洋关红茶也是汉口米砖茶的主要来源。据《湖北茶叶贸易志》记载,“米砖茶以红茶中的片茶末为原料,主销俄罗斯和我国新疆。”“俄商在汉口的茶厂,主要生产米砖,也生产一部分青砖。米砖主要运俄国国内销售,原料来自湖南、湖北各红茶产区,也有一部分来自安徽祁门和江西修水,还从印度、锡兰进口了一部分。”
而当时,渔洋关已是湘鄂西茶叶的最大茶叶集散地,转运的红茶也最多,并且一直延伸到新中国成立以后。
俄茶商后裔证实汉口红茶原料主要来自渔洋关
湖北省社科院《茶叶之路》课题组专家刘晓航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1996年,汉口俄国茶商巴洛夫后裔寻根团曾访问武汉,巴洛夫后裔曾告诉当时受市外办委托负责接待工作的武汉市茶叶公司张岳峰,当年汉口几家俄国砖茶厂的红茶末原料,除来自湖南安化、安徽霍山外,主要来自鄂西渔洋关。
为弄清近代渔洋关输往汉口茶叶的种类、规模,刘晓航曾到省、市档案馆查阅过江汉关海关档案资料。“目前可以确定的是,渔洋关是湖北最早(1824年)生产红茶的地方;近代汉口的红茶和米砖茶原料,相当一部分来自五峰渔洋关;具体数据,有待进一步发掘。”刘晓航说。
http://s13/mw690/0026uJmxgy70vOP51VO8c&690
渔洋关中码头旧址 万建辉 摄
建国后,五峰茶叶与汉口关系更为密切
五峰县政协民宗委主任叶厚全介绍,民国时鹤峰人张佐臣除了把鹤峰的红茶运到渔洋关销售,还于1932年在渔洋关开设同顺昌茶庄,年产红茶800箱。
1937年,因抗战形势,湖北茶叶改良所从羊楼洞迁至渔洋关,并在五峰红石板、赵家坡、采花台等地建设模范茶园。1938年8月,在渔洋关设湖北省茶叶管理处。
1943年夏,鄂西战役爆发。 《五峰县志》记载,“渔洋关商营茶厂七家全部焚毁,制茶家具损失无余,附近茶区被敌(日军)骑摧毁茶叶近十万株。红茶滞销茶农大部分停摘改制青茶,产量减少十分之六,以是茶园多属荒芜。红茶无市,间有一部分青茶经宜都偷运出境。”
战后逐步得到恢复,至1949年,渔洋关仍有民生等6家茶庄运营,所产宜红茶源源不断运到汉口远销俄罗斯、波兰、英国、美国等地。
建国后,五峰茶叶与汉口往来较以往更为密切。五峰县图书馆研究员尹杰介绍,1950年9月中旬,繁忙的茶叶收购旺季刚过,渔洋关“宜红收购处”接到中南区茶叶公司紧急通知:要求迅速在渔洋关组织150人的茶叶精制加工队伍,点名由黄足三带队,“国庆”节前赶赴汉口茶厂,完成突击加工出口宜红茶的特殊任务。
当年宜红茶产区的原料,全部调至汉口茶厂精制、拼配,然后出口。黄足三挑起了总领班、车间主任和技术员三副重担,率领150名五峰籍茶工,克服困难,提前超额完成了任务。当年11月5日,仅1个月时间,3000担成品茶拼配装箱,超过了200多名江西茶工用了5个月的时间仅加工1000多担红茶的数量,经外方验收质量全部合格。
《湖北茶叶贸易志》统计,自1950年开始至1984年止,五峰作为湖北省重点产茶县,年产量从最初的5263担上升到11916担,这些茶均统一调运至汉口茶市或运往宜都茶厂加工出口。
http://s6/mw690/0026uJmxgy70vPbNaBvc5&690
探访五峰茶马古道
近代湘鄂西茶叶汇集五峰渔洋关,再从渔洋关运往汉口,不仅有文字记载,还有古茶道、茶码头等物质遗存。日前,记者探访五峰茶马古道遗存较为集中的渔洋关镇,身临其境感受了横跨于渔阳河支流汉阳河之上的汉阳桥,经这座古桥深入大山深处的古茶道,也见证了横穿渔洋关镇的渔洋河边,当年的茶码头如今尚存的数级石台阶,和系船石孔,以及码头一侧用于出船祭祀的王爷庙。
2009年文物普查发现五峰明清古茶道
五峰县图书馆研究员尹杰介绍,五峰是茶叶生长的沃土和天堂,其历史可追溯到唐宋。至明清,五峰茶农将茶叶运到集市交易,于是苍莽的大山深处,开始出现专门从事长途贩运的商人、背脚佬、挑夫和日渐增多的骡队与马帮。
五峰有一条水系叫渔洋河,明清以来,人们利用水运成本低廉的特点,放排行船,运送货物,但存有风险,且受水情限制。随着进山出山货物增多,茶商投资修路架桥,民间自发投工出力。一条以采花台为中心点,同时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蔓延开来的茶马古道渐渐形成,沿途出现了一家比一家大的骡马店、古驿站、茶店子、货栈,供来往客商、背脚的师傅和骡马安歇。
这条古道的主要路段当属五峰镇东出百年关至渔洋关的这一段。由此,众多茶商云集渔洋关。渔洋关的老人还记得,民国初年的渔洋关,光卖绸缎的铺面,就有百十来家。一时间,“金银铜铁锡,石木雕画皮……”这一切都因茶而起。
2009年,宜昌文物普查人员在五峰采花乡和湾潭镇发现了这条明清古茶道,与湖南石门和宜昌长阳、恩施鹤峰等地相连,由古桥、路碑、骡马店遗址、古道遗址和摩崖石刻等众多遗迹组成。这条古道是明清时期五峰乃至湘鄂西外运茶叶、药材等货物的通道。
五峰县政协民宗委主任叶厚全说,这条古茶道,从渔洋关到湾潭镇一段保存完整,长达10公里以上,是目前五峰境内发现的最长的一段古茶道。
汉阳桥连通渔洋关与鄂西古茶道
3月20日,记者随叶厚全冒雨来到渔洋关西北郊的汉阳桥。汉阳河从柴埠溪景区方向汇入渔洋河,呈自北向南流向,临近渔洋关镇处,汉阳桥东西向横跨其上。为两孔石拱桥,桥面宽约4米,为褐色条石铺成,看上去异常坚固。桥一端为沿河公路,另一端与古茶道相连,延伸至大山深处。记者沿桥头古茶道走了数百米,古茶道杂草丛生,其石块铺成的石阶清晰可见,宽约两米。
叶厚全介绍,汉阳桥为晚清来长乐县(1914年改名五峰县)的汉阳茶商捐资修建,位于渔洋关镇曹家坪村八组。石桥双拱,主拱位处河中心,小拱位东。水流小时拱下可行人。主拱桥面略高,有五步台阶可上。桥长24.7米,宽3.8米,主拱桥面距水面高6米。拱洞间有石墩,敦呈分水三角形伸出。敦宽2.9米,伸出长1.7米。该桥原为当年长乐县往鹤峰方向主要通道之一,也是古茶道必经之路。鄂西茶叶经汉阳桥到渔洋关,在渔洋关上船,输往汉口。
叶厚全说,渔洋关还有古茶道与湖南石门、宜昌长阳等地相连,保存完好的路段总计有近百公里。五峰文物普查人员还在渔洋关所属的清水湾、蒿坪等地发现近百公里的古茶道遗存,据考证,那是湖南石门、长阳都镇湾到渔洋关的毛红茶运输线路,完整的路段大约有20多公里。
渔洋关中码头、祈福行船的龙王庙旧址尚存
清末民初,渔洋关是湘鄂西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和红茶收购、加工、交易和运输中心。渔洋关红茶通过渔洋河码头装船外运。
3月20日中午,记者来到紧邻渔洋河的渔洋关镇桥河居委会正街,穿过正街一条小巷,渔洋河、河岸礁石和河边中码头数级石阶便呈现眼前。
渔洋河约两三百米宽,两岸建满房屋。中码头所剩石阶宽约3米,为树叶、黑色淤泥覆盖侵蚀,码头临近正街部分建了房屋。沿码头仅剩的台阶走下,看得到礁石上人工凿出的石孔,为当年船只系绳所用。
旁边空地是菜地,金黄菜花正开放。菜花前面是一栋没了屋顶的老房子,这便是镇江阁(王爷庙)。房子门柱和台阶为巨石所砌。进入房内,左侧房间墙面镶有一块褐色石刻,用繁体字刻有该房买卖契约,落款为宣统元年(1909年)。
叶厚全介绍,镇江阁建于临近中码头50米的河坎上,占地400平米,座东北面西南,
原是一处供奉水神、祈福行船的龙王庙,实为镇江阁。由于中码头近在咫尺,当年过往茶船停靠后必上岸进庙烧香拜佛,庙址中原供奉四尊龙王菩萨,文革时期被毁。
在渔洋关镇河街,立有“修筑渔洋关中埠序”碑,这里是渔洋河畔一处重要渡口,时称汉阳码头,鼎盛时日停船二三十只。上世纪50年代末因渔洋关下游宜都修建水库蓄水,渔洋河遂不能行船。序碑为方形记事碑,有“记修渔洋河岸次月王翁山告示……”字样。序碑右侧有一新碑与之并靠,内容为“修建治理河街纪念碑”。
叶厚全说,在渔洋关水田街,有当年汉阳商人所设源泰茶庄的旧址,只是当年茶庄已被日军毁掉,旧址现在能见到的房子,是现年70岁的渔洋关居民宫自信爷爷留下的房子。
1909年,俄商源泰洋行在渔洋关开设源泰茶庄,是汉口四大茶号之一,当年就在渔洋关生产红茶2000余箱。1943年日军入侵渔洋关,水田街绝大多数房屋被大火焚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