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MSN搬家 |
一、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learning theory)是上世纪60年代由班图拉和沃尔特斯(A.Bandura & R.H.Walters, 1963)等人提出与发展起来的,以刺激—反应的观点为基础并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扩大探究社会环境(如他人、群体、文化规范或风俗习惯等)如何影响人产生某些习得行为的一种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因此班图拉强调榜样的作用。
1.
为了说明榜样作用的效果,班图拉和他的助手们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在一项典型的观察学习的实验中(Bandura,et al.,1963)班图拉分别就显示、电影和卡通片中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所有这三类成人榜样都同样会导致儿童模仿这种攻击性行为。(试验具体内容是一个女性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人分别进行四种不同的攻击性行为。)
在另一项实验中(Bandura,1965),班图拉对上述研究做了进一步延伸。他要了解两个主要问题:(1)儿童是否不管榜样是否受到奖励还是惩罚,总是会从榜样那里习得攻击性行为?(2)儿童看到榜样受到奖励是否比看到榜样受到惩罚会更多地自发地模仿所看到的攻击性行为?在实验中,他把4至6岁的儿童分成两组。儿童在电影中看到一个成年男子演示四种不同的攻击性行为,但在影片快结束时,一组儿童看到的是这个成人榜样受到另一个成人的奖励;而另一组儿童看到的是这个成人榜样受到惩罚。接下来,就让儿童进入一间游戏室,里面放着一个同样的充气人以及这个成人榜样使用过的其他物体。结果发现,电影里榜样的攻击性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奖励或惩罚),使儿童是否自发地模仿这种行为的决定因素。也就是说,看到榜样受奖励的那一组儿童,比看到榜样受惩罚的另一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
但这是否意味着,看到榜样受奖励的儿童比看到榜样受惩罚的儿童习得更多攻击性行为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班图拉在这两组儿童看完电影回到游戏室时,以提供糖果作为奖励,要求儿童尽可能地回想起榜样的行为,并付诸行动。结果表明,这两组儿童在模仿攻击性行为方面没有任何差异,即都能同样精确地显示出榜样的四中攻击性行为的顺序。这说明,榜样行为所得到的不同结果,只是影响到儿童模仿的表现,而对学习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因为在榜样受到惩罚的条件下,儿童同样也习得了这种行为反应,只不过没有同样地表现出来罢了。
根据这些实验的结果,班图拉特别关注三个最基本的、相互关系的机制:
(1)
班图拉认为:“事实上,有直接经验导致的所有学习现象,都可以在替代的基础上发生,即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Bandura,1976)。这就是说,学习这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观察他人行为的结果是受到强化还是惩罚,不必自己直接作出反应并亲自体验其结果,也可以学习。在班图拉看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学习模式,使人类学习的一个重要形式,因为这类学习是学习各种复杂技能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例如,我们不可能通过试误学习来掌握开车、动手术之类的技能。至于人类的许多社会行为,如利他主义或暴力,也只有用观察学习过程来解释,才能得到最好的理解。
(2)
班图拉指出,研究已表明:“通过工具性条件作用、经典性条件作用、消退和惩罚引起的行为变化,有许多是通过认知来调节的”(Bandura,1976)。班图拉所说的认知,主要只是用符号和预见结果的能力。
首先,是用符号的能力,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创造和调整各种环境事件的有利的工具。其次,人们并不是简单地对环境作出反应,或被环境事件所左右。人的行为大多是有目的的、有预见性的。人类可以预见各种行动可能导致的各种后果,并以此制定行动方针、引发自己的动机,并有预见性地引导自己的行动。而预见性的和有目的性的行动能力扎根于符号活动(Bandura,1987)。所以,班图拉认为,人类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认知为媒介的。这样,把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称之为认知—行为主义理论,也是名符其实的。
(3)
班图拉认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到自己行为的后果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所以,人的许多行为变化,不能用刺激—反应联结来解释,而应该用自我调节过程来解释。在班图拉看来,人们并不只是为了迎合他人的偏爱而行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根据自己的内部准则和对自己行动所作的自我评价来调节反应的。例如,人们可能会对自己所作的某件错事(尽管任何人其他人都不知道)而自责,因为这种行为违反了他们自己的行为准则。
就一般而言,自我调节过程包括自我观察、判断和自我反应三个阶段(Bandura,1987)。
班图拉认为,儿童自我—评价的准则也是受榜样作用的影响的。在一项实验中(Bandura and Kupers,1964),让7至9岁儿童观看榜样滚木球,第一组儿童看到的是榜样采用自我—奖励的高标准,也就是当他得到高分是采用糖果来奖励自己,并且说这样的话:“因为我得了高分,我应该得到奖励。”否则,它会做自我批评:“这样的分数不应该得到奖励。”第二组儿童看到的榜样是采取自我—奖励的低标准,也就是说,只要得到了几分就吃糖果。第三组为控制组,即儿童没有看到榜样是如何自我奖励的。结果表明,前两组儿童在独自玩滚木球游戏时,采用与榜样自我奖励相类似的标准,而第三组儿童采用的标准上下浮动,他们不管在什么时候,想得到奖励时就自己去拿糖吃。可见,榜样的行为也会影响到儿童自我—评价的行为。
班图拉的许多研究都集中在说明替代过程、认知过程和自我调节过程在形成人类社会行为中的作用。但相比之下,他对替代过程,或者说观察学习,研究的更为透彻些。
2.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榜样作用而习得的: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会形成怎样从事某些性行为的观念,并在以后用这种编码信息指导行动。因此,观察者获得的实质上是榜样活动的符号表征,并以此作为以后适当行为表现的指南。班图拉认为,观察学习是受注意、保持、动作再现,以及动机等心理过程支配的。
(1)
班图拉认为,注意过程决定着在大量的榜样影响中选择什么作为观察的对象,并决定着从这在进行的榜样活动中抽取哪些信息。影响注意过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 榜样行为的特征性
榜样行为的显著性、复杂性、普遍性和使用价值等影响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一般而言,独特而简单的活动容易成为观察者的对象。榜样行为越流行,越容易被模仿,如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中的榜样行为极易成为“时尚”,尤其是电视明星的行为更容易成为学习的对象。同时,人们对于敌对的、攻击性的行为远较亲社会行为易于模仿,榜样行为被奖励比被惩罚更能引起模仿的倾向。
② 榜样的特征
在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越相似的榜样,越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同时,人们倾向于注意那些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拥有权力且具有新引力的榜样,而社会地位较低、能力较弱、权力很小且缺乏吸引力的榜样,则难以成为模仿的对象。
③ 观察者的特点
观察者本身的信息加工能力、情绪唤醒水平、知觉定势、人格特征和先前经验等也影响到观察学习。信息加工能力强、情绪唤醒水平高的个体,能从观察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观察着过去形成的知觉定势,会影响到他们在观察中抽取什么特征以及如何对所见所闻做出解释。缺乏自信的、低自尊的、依赖性强的人,更易于注意他人并模仿榜样行为。同时,先前获得强化经验的行为在当前的观察学习情境中,将比较容易受到注意。
(2)
班图拉认为,示范信息保持主要依赖于两种符号系统。一是言语系统。在儿童发展早期,是视觉表象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在他们的言语技能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言语编码就成为了主要的信息保存形式。同时,动作的演练也可作为一种重要的记忆支柱。有些通过观察而习得的行为,此时如能在头脑中进行心理演练,也可大大提高熟练程度,增强保持时间。
(3)
班图拉认为,个体对榜样行为的再现过程可以划分成:反应的认知组织,反应的发起和监控,以及在信息反馈基础上的精练。在行为实施的初始阶段,反应在认知水平上得到筛选和组织。学习者能否用行为的方式显示出观察学习的内容,部分取决于他们是否已具备再现榜样行为所必需的子技能。如果学习者已具备这些子技能,则很容易综合起来,产生新的反应模式;相反,则行为的再现就会很困难,必须首先发展这种基本的子技能。
要把观察学习到的东西付诸行动,在行为水平上还存在着其它障碍。观察在第一次转化成行为时,很少是正确无误的。观察和行为的完全一致通常是通过对初步尝试的正确调整而得到的。符号表征与实际行为之间的差异,可用来作为矫正动作的线索。在学习复杂技能时的一个常见问题是,操作者无法全面观察自己的反应,他们只能依赖模糊的动作线索或观察者的口述来得到一些行为再现情况的信息,但是这些是难以有效指导行为的。
仅仅通过观察,技能不会完善;仅仅通过试误,技能也不会得到发展。在大多数日常学习中,人们通常是通过榜样作用大致掌握新的行为,然后根据自我矫正的调整,才逐渐熟练掌握这种技能。
(4)
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习得与表现作了区分,因为人们并不会是使他们学到的每一件事情。学习者的行为表现是受替代强化的影响的。事实上,在通过观察习得的无数反应中,看到他人获得积极效果的那些行为,比看到他人受到消极后果的那些行为,更容易表现出来。最后,人们对自己行为产生的自我评价的反应,也会调节人们会作出哪些通过观察学到的反应。他们倾向于作出感到自我满足的反应,拒绝做出自己不赞成的行为。只是一种自我强化。
由于大量因素影响观察者学习,因此即使提出最引人注目的榜样,也不会是观察者产生相同的行为。如果要使观察者最终表现出与榜样相匹配的反应,就要反复示范榜样行为,指导他们如何去再现这种行为,并当他们失败是从客观上给与指点,当他们成功是给与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