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赞《四五快读》?
(2016-10-28 15:59:01)
标签:
教育育儿中文学习德国 |
分类: 育儿心得 |
首先声明,这不是广告,没有任何作者或者出版社付费让我来写,纯属个人心得,供其他同样旅居国外的父母们参考和交流。
在沛雯三岁半的时候,开始上中文班,老师使用的教材是《四五快读》。这个名字对于我而言,并不陌生,因为之前已经有两个很有育儿经验的好朋友跟我推荐过。只是,当我开始认真陪伴小孩跟着它来学习汉字以后,我才对这套有口皆碑的识字教材有了真正的认识,也开始不断地跟那些还不知道这套书的新手父母们强力推荐。
它跟我印象里的启蒙识字书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它不是从“看图识字”开始的,它直接明确地展示一个个汉字在纸面上。我丝毫不怀疑这样会影响小孩对汉字的学习和记忆,因为每一个文字的本身就是图形。我还记得,沛雯最一开始学习的跟阅读有关的是德语字母,也不是我主动要教给她的,而是两岁多的她,开始把注意力从图画转移到了图形图标以及一切类似的东西上,比如文字。那个时候,她看到包装盒上画的图标,会问我是什么意思;看到路牌上街道的名字,会问上面写的什么;我给她讲绘本的时候,她会指着上面的文字问我,我是不是在读这些字。在小孩子的眼里,这些文字、图标和图形,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有自己固定的样子,表达了固定的含义。她就是这样自然而然地非系统地学会了德语字母和一些简单的汉字。想通了这一点,我就不再会担心她能否学习和记住一些抽象的汉字,比如“是”、“在”、“会”、“能”,等等。。。
《四五快读》是很符合我对小孩学习汉字的期待的。我不求小孩在短时间内强行记住很多的汉字,也许每天坚持给小孩背识字卡可以实现这一点。不过,我希望我的孩子从一开始,就觉得学习汉字很有乐趣,而且能很快体会到学习汉字的用处——阅读。当我们学习一个技能,要能看到它有用武之地,才有继续学习的动力。而《四五快读》能让小孩在学习少量的一些汉字以后,就能组词,甚至能读懂句子。据我的观察,能够读句子,并能够理解句子的内容,是沛雯学习中文的乐趣与动力所在。尤其是在《四五快读》的第一册和第二册里,课文(那些简短的句子)都会有一些配图在相邻的页面上,顺序不一定对应,小朋友读完句子就像玩游戏一样去寻找对应的图。沛雯那时候非常喜欢这样“玩”,她甚至有的时候读的意犹未尽,恳求地跟我说:“妈妈,我明天还可以接着读吗?”她在书里读懂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可以和她平时听到的和说出来的语言对应上。这种听、说、读完全统一并联合在一起的语言培养,是非常有效的,也是能给孩子带来成就感的。如果单纯地背识字卡,“读”和“听”、“说”其实是脱离的,孩子不一定能长时间地感兴趣。
最近一段时间沛雯开始很喜欢组词的游戏,她会说给汉字找朋友。这个说法其实来源于老师在课堂上这样跟小朋友讲的,如果两个汉字可以组成一个词,老师就说这两个汉字是好朋友,也会经常跟小朋友一起帮助一些生字找朋友。我们在家里主要是用《四五快读》书后配赠的识字卡来玩找朋友的游戏。我把这些识字卡剪下来一起放在一个盒子里,一开始我们随便从盒子里拿出两张卡,看看能不能找到朋友。现在开始一个进阶的玩法,我和沛雯每人从盒子里随机得到10张卡,然后抽出盒子里的一张其它卡片,看看可以和我们谁手里的卡片成为朋友,凑成朋友的卡片一起放在这个人的面前并归她所有。最后看谁找到的朋友更多,谁就赢了。估计还可以衍生出很多其它的“汉字找朋友”的游戏,总之目的就是让小朋友在愉快和游戏的气氛中学好中文。
其实如何引导和教育小孩学中文,最主要还是看我们的目的和目标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让小孩学中文?因为我们自己是中国人,所以小孩必须学,不然就是“忘本”?因为中文很难学习,所以从小抓起?我和沛雯爸爸的想法是,任何语言本身都是一种本质上相当有用的技能,所以我们希望小孩能掌握几门语言并具备良好的表达自己的能力,中文则是必不可少的其中之一。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以及在全球的地位使得中文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我们自己是中国人,具备可以帮助小孩从小学习中文的优势,所以我们的小孩学习中文是势在必行的。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的目标是应用,就是说小孩可以熟练的应用这门语言,在生活上和以后的工作中可以用中文无障碍地与人交流和表达自己,不仅是说,还包含读和写。读和写都是交流的书面形式,必不可少。会读,才能自主独立地使用这门语言来获得信息和知识;会写,才具备了记录和传播自己思维的基础。所以,在我们家里,一家人只说中文,看童书基本都是中文的,周末坚持上中文课,平时也尽量每天都花一些时间复习课文或者玩“汉字找朋友”的游戏。这学期开始,老师开始教写字,每周都有少量书写作业,很能督促小朋友练习写字。当然,必须承认,这一切比较容易实现,是因为我们的小朋友还没开始上小学,等开始了在德国小学的学习以后,情况可能会有改变,但是家长的努力,是实现一切可能的基础。
我们的任务很艰巨,但是孩子给予我们的力量也非常强大。——与所有正在为孩子的中文学习而努力的父母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