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压力叫“别人家的孩子”(珠海心理医生曹泽能分析)

标签:
珠海帮达心理珠海心理咨询师曹泽能珠海市心理咨询珠海心理曹泽能珠海心理医生曹泽能 |
案例
家长:假期,我们几个朋友带着孩子们出门旅行,在几个孩子中,我家孩子无论在学习成绩,还是生活习惯,以及身高体重上,都明显比其他孩子的表现要弱一些。有时我会忍不住抱怨孩子,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如何,你为什么就不好好学习人家呢?说得多了,孩子也是一肚子怨气。请问我该怎么办呢?
分析
珠海市帮达心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心理咨询师曹泽能:
家长,您好,“你看别人家的孩子/你看看别人”,这是《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19)》中孩子们最不喜欢听的话。家长之所以塑造出万能的“别人家的孩子”,其心理因素或有:一是社会比较。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是,大家互为镜子与参照、互相竞争与进步,人在与别人比较的过程中产生意义与内在驱力,借此鼓舞自己与身边的人;二是反“刺猬效应”。所谓刺猬效应,是指保持一定的距离,既能靠拢取暖,又不互相刺伤对方。但在亲子关系中,有时过于亲密无间,父母对孩子的关怀无微不至、对孩子的优缺点了如指掌。再加上对“别人家的孩子”了解有限,只看到优秀的一面,看不到平庸的一面。所以,往往拿自家孩子的短处与别人家孩子的长处相比,越比越心理失衡;三是不恰当的楷模示范。父母希望为孩子树立榜样,激励孩子跟着优秀生的感觉走。但事实上,不同基因的父母会养育出不同个性的孩子,不同成长经历的孩子也会对社会产生不同的认知与行为,即使同一个孩子也会因不同阶段对学习的理解与目标不同。忽略孩子过去的原因,只是比较现在的结果,甚至不注意孩子的长处及当时的感受,这可能会适得其反;四是相对剥夺感。相对剥夺感,是指当我们把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或某种参照物相比较,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所产生的受剥夺感,是我们认为有权享有但目前并不拥有的一种感觉,会引发愤怒、怨恨或不满的负面情绪。在孩子幼小的成长过程中,容易被父母的相对剥夺感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伤害,以致于一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优秀时,就会苛责自家孩子;五是父母的焦虑或完美主义。父母怎样看待自己、怎样看待社会,也会怎样看待自己的孩子。本身具有焦虑或完美主义特质的父母,就会非常紧张自己的孩子,不能以平常心来对待失败。此外,有的父母受补偿心理作用,希望自己没有成功的梦想能在孩子身上实现。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父母紧盯“参照物”,害怕自家孩子落后“别人家的孩子”。
如果父母经常这样“长别人的威风,灭自己的志气”,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困扰,大致可能会有:一是导致孩子自卑,破坏孩子的自尊体系。因为“别人家的孩子”是不断变换的,这种不公平的比较容易使孩子认为自己笨、不如别人,潜意识中产生一种自我束缚:我是不如别人的,我是没用的,我是不值得被爱的。从而严重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从而使孩子渐渐失去对学习与生活的信心,形成心理上的习得性无助;二是疏远与父母的关系,对家没有归属感。长期的被否定令孩子认为父母不尊重自己、不爱自己,有的还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亲生”的。因此,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与父母对着干,甚至隐性攻击,以伤害自己的方式来让父母痛苦;三是引起孩子的自我异化,阻碍孩子自我认同的发展。父母经常比较,会让孩子以为父母全面否定自己。为了重新获得父母的肯定,孩子就会认同别人家的孩子、不断努力追赶学习,在外人看来孩子“变好”的同时,孩子也就失去了对自身真实角色的感知与探索发现,从而慢慢失去内心那个最想成为的真实自己;四是长期的比较,容易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并产生强烈的嫉妒之心,催生孩子把好朋友变成竞争对手,给珍贵的同伴关系带来裂痕隐患。因为父母的“上行比较”,会促使孩子用打败他人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建议
第一,总结“别人家的孩子”的共性特点,再把这些优秀品质放在平时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而不是临时反应,今天与这个孩子的这个特点进行比较,明天与那个孩子的那个特点进行比较。一般来说,“别人家的孩子”的特点大致有:一是善于倾听,善于理解别人,沟通效率高;二是勇敢担责,遇事不推诿、不伤人,能知错、认错、改错,有自己的言行准则与底线;三是愿意分享,心胸开阔,不小肚鸡肠,不斤斤计较;四是勤奋好学,有实力,有骨气,该低调时非常低调,该表现时大胆表现。这就要求父母,平时自己尽可能也要做到这些,教起来才得心应手、身教大过言传。
第二,要明白让孩子比较的真正意义所在,就是希望他越比越勇、越比越优秀,而不是越比越泄气、越比越糟糕。所以,强调“过去—现在—未来”时间维度,需要拿孩子的今天与昨天进行纵向比较,只要稍有进步,就不要吝啬大大的表扬。同时,需要拿孩子的强项与别人家孩子的弱项进行横向比较,而不是反过来。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别之处,没有绝对的“不行”。
第三,积极发现自家孩子的优势,积极心理学强调,一个人的成就与幸福的核心,在于发挥他的优势,而不是纠正他的弱点。所以,父母转移视角,从找别人家孩子的优点,转移到找自家孩子的优点;从找自家孩子的缺点,转移到找自家孩子的优点。当父母从孩子的擅长因素入手,孩子也会备受鼓舞,双方形成合力。
第四,当孩子没有信心时,说“我做不到”“很难”“没办法”时,可以尝试挖掘孩子的潜能,发现孩子更多的可能性。譬如父母可以说,“刚才是消极的表达,要是积极的表达如何说呢?”“要是你的同学碰到与你一样的问题时,你会如何劝他呢?”“除了这些,还有其它解决问题的方法吗?假如有,会是什么呢?”
第五,尽量避免公开场合的对比,细心维护孩子的羞耻感与自尊心,可以在私下环境就事论事学习别人家孩子的好品质,但不要贬低自家孩子,并注意提供具体可行的改善措施。
老师简介:
曹泽能
珠海帮达心理机构-首席心理咨询师,已全职从事心理咨询工作18年,辅导各类心理咨询案例达11000人次以上,曾荣获2016年全国优秀心理咨询师金奖、2011年珠海市政府优秀技能人才三等奖。
心理师-曹泽能手机:1332665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