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总自以为是怎么办?(珠海心理医生曹泽能分析)

(2022-08-11 10:52:49)
标签:

珠海帮达心理

珠海心理咨询师曹泽能

珠海市心理咨询

珠海心理曹泽能

珠海心理医生曹泽能

   今天的《珠江晚报》校园周刊“教子有方”栏目,有“孩子总自以为是怎么办?”的心理分析. 


    专家支招:积极引导孩子学会自我反思


孩子总自以为是怎么办?(珠海心理医生曹泽能分析)

     案例


 “近来和孩子聊天时,孩子会表示自己聪明,有点自以为是。我觉得这样不太好,想着是不是平时对孩子的肯定太概括了,让孩子有点傲慢和膨胀。面对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呢?”近日,在珠海特区报教子有方微信读者群中,有家长提出这样的疑问。8月10日,记者就家长关心的问题,采访了珠海市帮达心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心理咨询师曹泽能,由专家为家长们“支招”。


  分析


  曹泽能表示,首先要了解“自以为是”的含义,即自我感觉良好,无论什么时候面对什么事情,总以为自己的所思、所行都是对的,非常主观,不够虚心。主要表现有:一是喜欢感性而非理性地处世做事,爱冲动、情绪化、不务实,做对的时候较少;二是做事总凭经验、重感觉,不实事求是、辩证看问题,没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是高估自己、低估别人,听不进他人建议,盲目自信。


  随后,曹泽能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孩子“自以为是”的原因。一是父母源自放任型的教育,其特点是允许孩子充分自由,对孩子不作要求,从不惩罚孩子,极少监管孩子的活动,在这种教育下,孩子往往“自命不凡”;二是可能因为达克效应,这是一种认知偏差,能力越弱的人,越容易缺乏正确认识自己与别人的能力,越容易沉浸在自我幻想的优越感中,从而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足,也难以看到别人的优点,因此妄自尊大;三是极度自恋、自尊过剩,这样的孩子会绝对化以自我为中心,夸大自己的成就,感觉不到别人的厉害,容易“出风头、博眼球”; 四是错误的归因习惯,人对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判断往往受主观因素影响,形成双重标准,如果在归因的时候,习惯把成功的因素归于自己,错误的因素归于他人,久而久之,就会让人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刚愎自用;五是可能出现青少年儿童心智发展过程中的典型问题,这种的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孩子的认知水平发育得还不成熟,对事物发展难作出前瞻性分析,但随着年龄、见识的增加会逐步自我完善,从而减少自以为是的概率。“通常来说,两种类型的孩子极易养成自以为是的思维。一种是能力超强的孩子,时间久了难免自负,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宇宙第一’;另一种是见识特别少的孩子,习惯坐井观天,无知者无畏,认为自己是‘整条街最靓的仔’。” 曹泽能说。


孩子总自以为是怎么办?(珠海心理医生曹泽能分析)


  建议


  那如何帮助孩子不自以为是呢?曹泽能给出三点建议。


  第一,理解孩子的自以为是,这种情形也是一种自我探索,他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想急于得到鼓励,所以在表达的程度上可能拿捏不准,但对自己、他人的影响不大,这种善意与自信的性格表现总比自卑、敏感要好。也就是说,当孩子的自以为是有分寸的时候,父母无需过度担心、过多干预,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自然呈现。出现这种情况,只需给孩子一个理解的微笑即可。当父母发现孩子自以为是的时候,可巧妙引导,不要猛然批评。比方孩子在 “夸夸其谈”时,父母要照顾到他的情绪,把他的自我展示引导为“热心肠”,比如跟他说“虽然你是想向他人积极展示自己,但这样可能让别人不舒服。你可以通过帮助他人来得到别人的认可。”孩子得到积极暗示后,才更容易自动修正表达上的欠缺。


  第二,孩子若大一点到了青春期,他的有些自以为是属于正常情况。孩子在这个时期的典型性格特点之一就是性格张扬、自我认知强、常极端化看问题,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品问题”。家长不用焦虑,等过了这个时期,状况会不治自愈。若父母矫枉过正,一味地打压孩子的积极表现,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造成亲子关系僵硬与紧张,反而容易伤害到孩子。如果父母愿意退一步,以平常心、宽容心与孩子平等相处,那么孩子就会把注意力放在自我提升上,主动去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


  第三,父母在肯定孩子时,不要模糊化说“你很棒”“你好厉害”,而是要具体化、有针对性的表扬。譬如,“你在做事时,很认真、想了很多办法,竭尽了全力,妈妈为你的坚持而高兴!”又譬如,孩子比较爱干净整洁,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得十分整齐,此时你可以表扬:“我都要向你学习你这个爱干净的习惯!”


  第四,父母尽最大可能开阔孩子的视野,学习新鲜的事物,见识更大的世界、更优秀的人群,让孩子明白自己与别人的差异在哪,意识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第五,鼓励孩子养成多看书、写日记、适当反思的习惯,总结一天的收获与不足。学会反思,孩子会变得更包容他人的不足与生活的差异,同时变得更加理性,知道不同的人有分歧是必然的、正常的。


  第六,创造机会,让孩子多参加同龄人的人际交往活动,以及多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因为,同龄人不会像长辈那样有意识地照顾孩子的感受,同龄人只会正常地交往。如果孩子在同龄的团体中颇受欢迎,那就不会存在自以为是的问题。反之,孩子就会遭受挫折,可以检视自己的不足,以便更好成长。


        本报记者 王  

    见习记者 余沁霖

孩子总自以为是怎么办?(珠海心理医生曹泽能分析)

 

老师简介:


曹泽能


珠海帮达心理机构-首席心理咨询师,已全职从事心理咨询工作18年,辅导各类心理咨询案例达11000人次以上,曾荣获2016年全国优秀心理咨询师金奖、2011年珠海市政府优秀技能人才三等奖。


心理师-曹泽能手机:13326651322

                      微信: czn13326651322

孩子总自以为是怎么办?(珠海心理医生曹泽能分析)

 

      长按二维码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