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15句老话儿: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2019-03-21 06:31:33)
标签:

转载

分类: 优博转载

[转载]15句老话儿: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01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借米是救济人,是为自己积福,所以一般人都不会拒绝。


但是柴遍地都是,只要自己肯努力,都能去打柴。


古人救穷,但是不救懒。


不借鞋,是因为每个人的尺码都不一样,很难找到合脚的。


加上鞋子要走路,给人弄脏弄破了也不好还。


02

不怕红脸关公,就怕抿嘴菩萨。

像红脸关公那样性情耿直的人好对付,假装慈善的抿嘴菩萨最难缠。


不怕来直的,就怕来阴的。


阎王好见,小鬼难缠。也是一样的意思。


03

不做中人不做保,一生一世无烦恼。

不做中间人,不给别人做担保,一生不会有烦恼缠身。


做中间人,一定是两边都认识,都是朋友。


不出事还好,出了事情两面不讨好,都会怪罪在你身上。


到头来事情砸了,朋友也没了。


04

菜里虫,菜里死。

盗墓的一般死在墓穴里,水盗一般死在水里。


在哪里办坏事一般就会在哪里送命。


05

柴米夫妻,酒肉朋友,盒儿亲戚。

夫妻之间是柴米油盐,朋友之间是吃吃喝喝,亲戚之间离不开礼品点心。


最亲密的关系,往往更加朴实、真实。



[转载]15句老话儿: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06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那些想有作为的人,一般都不自在,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天天自在逍遥,一般成不了什么事儿。


想要成大事,就得忍常人不能忍。


07

吃葱吃蒜不吃姜。


姜和“将”谐音。


是说不能吃别人的激将法。


一上头,就容易出祸事。


08

吃人家的饭,看人家的脸;端人家的碗,受人家的管。


在生活上依靠别人,那就得服从别人的约束。


经济大权决定话语权。


想要不被人管,就得自力更生。


年轻人不听父母的话,但是在经济上却依赖父母。


这就不厚道了。


09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

仁慈心软的人不能带领军队,义气为先的人不能掌管财权。


战场生死攸关,关键时刻不能妇人之仁,否则只能满盘皆输,输掉更多人的性命。


所以将帅必须要狠得下心。


世上忠义之士多好友,他们重友而轻财,所谓仗义疏财,所以义者不能守财,也守不住。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财。


10

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和别人发生矛盾,不要戳别人痛处。


一时痛快,遗害无穷,控制情绪,才能和气生财。



[转载]15句老话儿: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11

大富由命,小富由勤。

一个人能不能大富大贵,是上天注定的。


一个人能否小康,是靠个人努力得来的。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踏踏实实,清清白白,做好自己的事就够了。


12

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亲。

拆散别人的婚姻是很糟糕的事情,比得罪神明还要恶劣。


庙拆了还能盖,神明也会宽恕众人,但是毁了一家的婚,就毁了三代的幸福。


父母伤身,夫妻离散,子女被牵连,这其中的过失无法弥补。


13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人要是穷了,在闹市也没人上门。


人要是富了,住在深山里也有人巴结奉承。


世态炎凉,自古如此。


14

亲兄弟,明算账。


亲人之间,最不能欠的就是经济债。


亲如兄弟,也要把账摆在明面上。


只有把账目算明白了,才能有助于缓解家庭经济纠纷、缓解成员关系、促进长期合作。


15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做马牛。


有很多的家长拼命工作,为孩子攒家底。


担心孩子不会做饭,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对象。


其实,后代子孙有自己的福气,他们需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做长辈的不用给他们当牛做马,过度操劳。



[转载]15句老话儿: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转载]15句老话儿: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转载]15句老话儿: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转载]15句老话儿: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春云如烟 对你的博文发表评论:
古韵新风、值得学习。长久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就流传借米不借柴的习俗。能救人饥荒的米面都肯借人,为何相对价贱的柴禾却不能借呢?这和“与人为善”的处世原则不是相背了吗?其实,仔细想想,柴不外借也是有道理的——“救穷不救懒”。因为那时的乡村,只要稍微动动手,就可以捞回不少柴草的,如果自己连这点小事都不愿做,这样的懒人,是没有帮助的必要的。再者,柴与“财”谐音,“财不外出”也是老辈人遵守的原则之一。所以,才会有了“不借柴”的规矩。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