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窗相见不相识

标签:
杂谈 |
分类: 同窗好友 |
2011年4月23日,我们分别37年的高中同学,在原来的母校所在地云阳聚会。这次聚会是同学马曙浪和张彩云为我们夫妇热心联络、组织的。他俩是我们班一对同学夫妇,家在云阳街道。
大家听说要聚会,都很高兴。这天上午,都早早来到马曙浪和张彩云家里。我和爱人老段吃完早饭,还说早早去,驱车从咸阳到哪十点多,能来的同学在我们之前基本都到了。
我原来的名字叫刘丽芬,他们知道我现在叫刘丽,说刘丽没有刘丽芬好听,亲切。
上高中时,我们班有四姐妹,刘丽(芬)、张彩云、刘雅丽和王巧英。整天形影不离,很是要好。但当彩云在她家门口迎接我们时;当刘雅丽坐在我旁边说了好大一会话时;当见到王巧英时,竟同窗好友相见不相识,差点要问你是...?
张彩云让马曙浪在云阳街口接我们,当马曙浪挥着手,笑着迎我们车走过来时,我从他身上没看到一点当年英俊潇洒的痕迹。甚至我爱人说,过来这人是马曙浪吧,我还说不是、不是。
同学刚一见面,多数都认不出来了,甚至有些连名字也想不起来。上高中时大家才十六七,个别的十八九岁,现在都过知天命之年,孩子都比我们上学时大了。如果不是聚会,换个其它地方,就是擦肩而过谁也不会想到那是自己的老同学。变化太大了。
聊着聊着,大家就从彼此的脸上、笑声中、一举一动中找到了当年的影子,熟悉了,认得了。把记忆中同学高中的“老照片”慢慢换成了今天的“新照片”。
虽然37年没见,同学见面还是那么自然、亲切、高兴,有说不完的老话,开不完的玩笑。
我们是云阳中学高中74级,全年级共6个班,我们是三班,全班56人。这次聚会联系上12位同学:刘丽(芬)、马国斌、郑东生、马曙浪、张彩云、刘新京、王胜利、吴来战、刘亚莉、王巧英(去她家)、杨淑霞、郭芳芹、吕会侠。
据同学介绍,我们班56人中:36人后来离开农村参加了工作,恢复高考后多人上了大学。现在西安工作的有6人,省外工作的5人,咸阳工作的4人,其余在泾阳、三原工作。其中也有家产万贯者。
当年班主任先后有邢宪海、李真、王康文;语文老是有李真、张秉震;数学老师邢宪海、张学文、刘子行;化学老师林乐山、王屏;物理老师陈乃亮;历史老师赵存月;政治老师常学先、王康文、高举;英语老师李绍基;体育老师淡秉会;农基老师祝志明。
这次聚会后,我们班有了QQ群。群里除了我们聚会的照片,还建了一个“新老照片”影集。影集中将每个同学在校时的照片和现在的照片放在一起做对比,看起来很有意思,有的同学变化很大。
2011年4月23日云阳张彩云家
我和爱人老段与马曙浪、张彩云
附:
2011年5月28日,与张彩云、刘雅丽、王巧英相约,四人在甘泽王巧英家相聚。
在巧英家聊天过程中提及班长马国斌,我们四人一来兴致,立即驱车前往三原国斌家。
路上,想起在云阳吕会侠在街道摆摊,邀她一起去。到会侠摊位,张彩云、刘雅丽、王巧英给会侠把摊上的帽子、小鞋等东西胡乱往塑料带里一装,拉着人上车就走。逗得大家哈哈哈大笑。丽芬把同学“掀”会侠摊的情景用照相机照了下来。
在国斌家玩了一会,去老黄家吃三原小吃:千层油饼、泡油糕、三吃面(三团面,一份杂酱,一小碗特制酸汤。一吃是一团面拌三分之一杂酱;二吃是一团面放酸汤中再捞出来,拌三分之一杂酱干吃;三吃是一团面放酸汤中,放剩余的拌三分之一杂酱连喝带吃)。国斌赋诗一首:
京华帝王都,美景不胜收。
故乡小路边,儿时唱歌谣。
回家仿故友,慰朋病榻前。
看望好姐妹,乡村红豆棚。
见面不相识,分别四十年。
当年妙龄女,现今老阿婆。
孙儿满地跑,风霜刻额头。
相聚云阳镇,谈笑话当年。
富贵不张扬,泰格济沧桑。
贤良乃方正,人生一路歌!
离开三原,我和张彩云、刘雅丽、王巧英、吕会侠去看在泾阳的闫馥茹(茹娃)。茹娃爱人叫程军,都是我们同学。他们又通知了在泾阳的同学:刘永生、杨永安、郭芳芹、茹君。
从茹娃家出来,我们一起去了在泾阳的钟彩梅家。12位同学(刘丽芬、张彩云、刘雅丽、王巧英、吕会侠、刘永生、杨永安、郭芳芹、茹君、闫馥茹、程军、钟彩梅)在彩梅家合影留念。
当天晚上,刘丽芬、张彩云和王巧英住在刘雅丽家。第二天早,吃完早饭,四人去了彩云家。在彩云家又吃了水盆羊肉、再继续吹牛到约12点,三人送巧英回家。
2011年5月28日彩云、雅丽和巧英替会侠收摊
2011年5月28日国斌家
2011年5月28日茹娃家
2011年5月28日彩梅家
2011年5月28日晚雅丽家
2011年5月29日彩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