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思维小故事
(2012-05-26 11:26:5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思维与智慧 |
1.马克吐温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原名叫萨缪尔·兰亨·克莱门斯。他没有成为作家之前,曾经在密西西比河做过水手,他经常随船运送货物经过一座大桥。有一次,船载着一台高档的机器,要经过大桥的时候,他听到二副焦虑地喊道:“马克·吐温!”(“马克·吐温”是“水深”的意思)。原来,上游连降暴雨,水位涨到了两噚(英美计算水位的旧称,一噚为1.829米)船长听到呼喊,立即下令抛锚。因为水涨船高,一时无法通过桥洞。这个时候,船长一筹莫展,马克·吐温却想出了一个奇特的变通方法,既没有卸下船上的机器,也没有等到水位下降,货船因此而顺利地通过了。后来,他成了作家,用这段经历为自己起了笔名。马克·吐温是用什么办法使货船顺利通过桥洞的呢?
2. 谢皮罗
有许多旋转的事物值得我们研究,我们的思维也应随着旋转开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在洗澡时发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向左旋转,也就是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教授百思不得其解。但他紧紧抓住这个问题不放,为了弄清这一现象背后潜藏着的科学奥秘,谢皮罗教授开始了实验操作。他设计了一个底部有漏孔的碟形容器,先用塞子堵上漏孔,再往容器中灌满水,然后重复演示这一水流现象。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每当拔掉碟底的塞子时,容器中的水总是形成逆时针旋转的漩涡。这证明放洗澡水时漩涡向左旋转并非偶然现象,而是一种有规律的现象。经过长期不懈的实验探索,谢皮罗教授揭开了水流漩涡左旋的秘密。他在发表的论文中指出:水流的漩涡方向是一种物理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自转的话,拔掉澡盆的塞子,水流就不会产生漩涡。由于人类生存的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地球自转产生的方向力使得该地的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谢皮罗教授还指出,北半球的台风都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其原因与洗澡水的漩涡方向一样。谢皮罗教授的论文发表后,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都证实谢皮罗教授的结论完全正确。现在的问题是:假如你在中国北京,洗澡水或台风将按什么方向形成漩涡?在地球赤道呢?
3.爱迪生
爱迪生有一次到斯坦福大学给大学生讲课,主要讲工具时代人类的快速应变思维能力。为了让大学生明白工具时代的特质,他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空中两只鸟儿一前一后地飞着,你怎样一下子把他们都抓住?”大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一大堆想法,比如:用大网、用汽枪、用麻袋……说什么的都有,方法很多,但大家感到这些方法难以实现。看着大家疑惑的眼神,爱迪生微笑着说:“这道题需要打破常规,用工具创新思维去领悟。题目要求把两只鸟一下子都抓住,并没有说要都抓在手中或其他什么东西中,因此,只要借助特定工具,就能把两只鸟一下子‘抓住’,既轻巧又省力,而且可以永久留念。”大家顿时恍然大悟。爱迪生的答案是什么?
4.毕加索
毕加索是世界闻名的大画家。他的画着笔练达,也可谓“言简意赅”;他的话语不多,却常常一语中的。他一生追求和平美好的生活,反对侵略战争,向往世界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法西斯占领了法国巴黎。毕加索对德国士兵深恶痛绝,因此关门闭户,拒不去向德国人献殷勤。可是,德国人早就知道这位画家的大名,很想得到他的画,并一睹这位大师的尊容。所以,一些故作风雅的德国军官,经常会出入于设在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这一天,德国军官们突然收到了毕加索的请帖,说是要邀请他们去参观他的新作。德国军官们自然十分高兴,于是欣然前住。只见毕加索面容严峻地站立在艺术馆的大门前,发给每个德国军官一幅他的名画——《格尔巴卡》的复制品。这幅画是描绘德军飞机轰炸西班牙城市格尔巴卡的时候,城中老百姓们的惨烈景象。“这就是你所谓的杰作吗?”一个盖世太保头目觉得这画有些古怪,于是冷冷地问道。“不!”毕加索神色严峻地立即回答了一句。顿时,盖世太保脸色大变。毕加索的这句反问,后来被称赞为经典“拉哥尼亚思维”。那么,毕加索究竟说了一句什么话呢?
4. 苏沃洛夫
俄国大军事家苏沃洛夫很善于突破平面思维,他曾给将士们出了一道看似很简单的测试题:在一块土地上种植4棵树,要求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相等。将士们在纸上画了一个又一个图形,有正方形、梯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等等,大家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什么四边形都不行。这时,苏沃洛夫给大家点破“天机”:把其中一棵树种在山顶上!因为这样一来,只要让其余四棵树与山顶上的那颗构成正四面体(等边锥体),就能够符合题意要求了。苏沃洛夫巧借“种树”的道理启发将士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激发他们在军事战术上的立体思维。为了加深将士们对四面体空间特征的理解,现在他又给将士们出了一道战术上的测试题:兵营布哨,地势平坦。三个士兵按等边三角站立。现在头儿又想增加一个哨位,其位置也与其他人的间距一样,该怎么办才好呢?你能按苏沃洛夫的要求布哨吗?
5. 奥卡姆
600年前,教皇约翰二十二世把一个神学领域的异端分子关进了监狱,目的是使他的思维得不到传播。这个异端分子叫威廉·奥卡姆。上帝保佑,奥卡姆竟然逃跑了,并投靠教皇的死敌——德意志的路易皇帝。他对路易说:“你用剑来保卫我,我用笔来保卫你。”奥卡姆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但最享盛名的只有一句话:“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如果没有必要,就不应该去增加事物实际存在的数目。换句话说,其本意是:只承认一个确实存在的东西,凡干扰这一具体存在的空洞的普遍性概念都是无用的累赘和废话,应当依据这一原则一律予以取消。这一似乎偏激独断的思维方式后来被称为“奥卡姆剃刀思维”。德意志的路易皇帝很喜欢收集名画,皇宫到处挂满了历代名家之作。有一次,皇宫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如果德国最大的博物馆失火了,而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只允许你抢救出一幅画,那么,你会去抢救哪一幅画?结果,在皇宫所收到的成千上万份回答中,奥卡姆的回答最佳,他因而获得了很大一笔奖金。他的回答是什么呢?
6. 翟光明
翟光明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勘探专家。有一次他率队到新疆塔里木盆地去勘探石油,要经过一片沙漠,这片沙漠虽不大,可要穿过它也需要10天时间。但是,每人随身只能携带8斤粮食和8斤水,而每人每天起码要消耗1斤粮食和1斤水。当地又没有骆驼可以租用,这样他们在旅途中就会因无法得到粮食和水的补充而不能完全抵达沙漠的另一边。当然,当地的民工有的是,但他们每人也只能携带8斤粮食和8斤水,而且他们每天也要消耗1斤粮食和1斤水。这个问题对别人来说是难题,可是对翟光明却是小菜一碟,你知道他是用什么办法率队过沙漠的吗?
7. 中田藤山郎
1938年,匈牙利人拉德依斯拉奥·J·拜罗发明了圆珠笔。由于有漏油的毛病,这种笔风行了几年,便被废弃了。1945年,美国人米鲁多思·雷诺兹发明了一种新型圆珠笔,也因漏油的毛病而未获得广泛应用。为了解决圆珠笔的漏油问题,许多人都循着常规思路去思考,即从分析圆珠笔漏油的原因入手来寻找解决办法。漏油的原因很简单,笔珠由于写了2万多字后磨损而蹦出,油墨也就随之流出。因此,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增加笔珠的耐磨性能。于是,许多国家的圆珠笔商投入大量经费进行研究,甚至使用耐磨性能极好的不锈钢和宝石来做笔珠。耐磨性能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由于笔芯头部内侧与笔珠接触的部分被磨损,又产生了漏油的问题。正当人们对圆珠笔漏油的问题一筹莫展的时候,日本的发明家中田藤山郎非常巧妙地解决了圆珠笔的漏油问题。他是这样思考的:既然增加笔珠的耐磨性不能实现,那么,不如干脆放弃努力增加笔珠的耐磨性,而把圆珠笔写的字数控制住,不就能解决漏油的问题了吗?你知道他这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什么吗?
8.巴斯德
巴斯德认为,一种良好的结果虽然不是事先谋就的,但完全可以由“果”探“因”,并思考如何沿着这一思路,扩大战绩,以求获得一系列相关成果,这种思维就是关联思维。法国的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一直被葡萄酒在贮存过程中会变酸的问题困扰着,他曾想过许多办法,却都无法解决。后来,他经过多次反复研究证明,葡萄酒变酸的原因是发酵器中的一种细菌在起作用。可是,如果简单地将葡萄酒用火煮沸杀菌,又肯定会影响葡萄酒的质量。于是,如何既消灭细菌,又不影响葡萄酒的质量,就成为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巴斯德使用了好几种方法,都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他变换了好几种抗菌的药物也无法达到预想的目的,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失败以后,他几乎失去了信心,于是只好暂时放下这项工作。这一年冬天的一个周末,巴斯德请了几位朋友来家中做客,由于天已变冷,巴斯德出于对朋友的健康考虑,就将大家都十分喜爱的葡萄酒倒在铜壶里,然后放在炉子上稍稍加热以后才让朋友饮用。这一次,热情的巴斯德温热了许多葡萄酒,尽管朋友们开怀畅饮,却没有喝完。朋友走后,巴斯德将剩下的酒重新装进瓶子里,后来也就慢慢地忘了这事。到了第二年夏天,巴斯德突然想起了这些酒,以为一定早就变质了。可当他打开的时候,竟惊奇地发现,这些酒居然一点也没有变质!巴斯德后来成立了葡萄酒保鲜研究所,进一步开发保鲜技术。这样一来,一个困扰着葡萄酒行业的难题终于全面彻底地解决了。这个保鲜技术的发现,不仅挽救了葡萄酒业的生产,同时也给各种饮料行业带来了勃勃的生机。请问,巴斯德发现了什么保鲜技术?
9.加菲尔德
大智若愚的表现形式是“愚”:或痴或颠,或呆或傻,或聋或哑,其作用是麻痹、诱陷、利用对方,促使事物沿着谋划好的目标转化。美国前总统加菲尔德小的时候性格十分内向,很怕羞,大家一直认为他的智商有问题。曾经有人故意在他面前丢下了一些5分钱的硬币和1角钱的硬币,他总是拾起那些5分的硬币,而对大一点的1角币看也不看一眼,人们就嘻嘻哈哈地说他是傻帽儿。这件事越传越广,很多人纷纷前来测试,可每一次,这个小孩还是只拾小的5分硬币而不拾大的1角币,于是,人们认为这个小孩的头脑真的有毛病了。有一天,一个穿着华丽的贵夫人在屡试不爽之后,带着怜悯之心问他:“你为什么每次都去拾那个5分的,难道你不知道哪个钱币大一点,哪个钱币小一点吗?”“当然知道。”加菲尔德冷冷地说道。加菲尔德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这样做?你知道其中的蹊跷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