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理念 作者:袁振国
(2012-10-30 21:12:2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推荐书目 |
第一章
第1
一、创造力是人人具有的天然禀赋
创造、创新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二、创造始于问题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早在20
三、问题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问题意识、另辟蹊径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
四、我们到底追求什么?
小孩子们因为无知而上学,所以孩子们回答问题不正确或提问问题浅薄或荒谬,应该说是正常现象,如果孩子们的回答都是正确的,提问问题都是高质量的,倒是不正常的了。可是我们却把这种正常现象视为不正常,而要把不正常现象变成正常现象。孩子们回答问题正确时,就会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而回答错误或提出荒谬的问题,则免不了要受到批评和嘲笑,面对不断的批评和嘲笑,孩子们回答问题和提问问题的积极性也逐渐降低,所以在学校里看到的情形是,小学低年级小手如林,小学高年级则逐渐稀疏,到了初中举手的则是寥若晨星了。高中学生还有举手的吗?没有了。他们已经没有回答问题和提问问题的欲望了。有谁愿意不断地被批评被嘲笑呢?不问答、不提问问题不会有任何麻烦,而回答得不好却有不愉快的结果,这是其一;其二,教师的所有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提问仅仅是一个手段,渐渐地人们学会了消极听课、等待教师自问自答。随着这种态度的发展,问题意识也在日渐淡化。
五、冲破观念障碍
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第2
一、知识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的学生对“知识是从哪里来的”这样一个问题,最经常、最简洁的回答是:“从书本上来的。”不知
二、没有氧气就不能燃烧吗?
三、牛顿力学可靠吗?
四、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等于180
五、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
知识是人们认识的结果,是已经获得的结果,也是已经过去的结果。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无疑是必要的,但我们太注重认识结果的教学了,我们相信已有的知识都是千真万确的,相信用已有的知识武装头脑就足够了。如果在知识发展缓慢的时代这样想还能够应付世界的变化,还能够容忍的话,那么,在知识、信息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的时代,这就不能容忍了。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简单地说,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
第3
一、世界是综合的
人类为了认识世界非常聪明地将世界分割开来,进行了抽象的分析。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不断深化地对世界进行分析的过程。可是世界本身并不会因为人类的分类而发生任何的变化,自然现象也好,社会现象也好,依然是浑然一体的。
二、高分低能的本质——知识的割裂
根据比较,我们的中小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数量上并不比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所学的知识少。我国高中所学的许多内容在国外要到大学一二年级才学习。而且,我们的学生普遍的考试成绩都不低,他们对相当精深的专门知识都能掌握。遗憾的是,在生活中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很低,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知识他们是完全拥有的。可是要把它们综合起来解决一个问题时,却一筹莫展。
三、知识的综合与知识的综合教育
20
第4
一、研究并不神秘
现在“研究性课程”已经走出了高堂深院,走进了基础教育的课堂。但绝大多数人还是认为那是高中阶段才适宜开设的课程。如果对研究性课程有自己明确的定义,放在高中开设,当然也不是不可以,但如果以为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也非得在高中才能进行,那就大谬不然了。
二、三个案例
所谓研究,首先最重要的是要觉察到问题,然后形成某种假设,然后或者通过实验、或者通过调查、或者通过文献整理,等等,去验证或推翻假设,然后把研究的过程、得到的数据写成报告,最后,如果有可能或需要的话,提出某种建议。在研究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学习了研究的方法,而且学会了协作,增强了社区主人的意识。
三、研究性教学的特点
研究性教学与传统的、主导的教学做比较,可以发现这样一些重大差别:
第二,研究性教学常常需要综合运用知识。学科知识是分析的,是专门化的,分析化地认识世界,是人类走进文明的重要步骤。学校教育为了有效地传授人类积累的知识,采取了分科教学的办法。随着人类专门化知识的日积月累,学校教育分科教学的时间越来越长。但现实世界本身是综合的,这就造成了越是受教育,越是背离真实世界的危险。而研究性教学是从问题出发的,是调动、综合各科知识的活动,至少是调动和综合本学科前后知识的活动,而且常常要求学生去寻找、添加没有学习过的知识。传统教学中的作业一定是根据已有知识编制的,而研究性教学中的作业是根据事实需要展开的。这就决定了它的综合特性。
第三,研究性教学常常与生活密切联系,鼓励协作性学习。研究性教学是有计划的,但却不是惟计划的。研究性教学的问题经常是自发地产生于学生中间,经常是生活化的,社会化的。这样的好处在于促进学生养成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的习惯和敏锐性,在于将学习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性教学极大地有利于改善教育与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状态。
四、确立课程意识
所谓课程意识,最简单地说,就是教什么的意识,而教学意识是怎么教的意识。长期以来,我们只有教学意识,而没有课程意识,考虑的是怎样把规定的内容比较好地教给学生。而没有课程意识要对教学进行深刻的变革,是不可能的。因为对“教什么”的理解不同,对“怎样教”自然也就不同。林林总总的知识浩如烟海,什么知识最要紧?什么最有价值?这是课程理论中最基本也是最深刻的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并没有为研究性教学提供现成的条件。我们到底给学生什么知识,怎样组织这些知识,用什么方法评价这些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新问题,需要结合学科知识体系、社会生活需
第5
一、从“哥本哈根研究所”说起
二、循序渐进与跳跃式发展
在我们的教育学教科书上无不写有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易到难。教学强调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每一条原理都要讲解清楚,每一个概念都要严密证明。这对于打下扎实的基础、形成缜密的思维有很大的好处。但这对于创新思维、对尽快接触科学前沿却成为障碍。随着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随着学科的基础越来越厚,我们要学习和教学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如果我们恪守按部就班的知识教学程序,如果不谋求跳跃式学习,将有一个极大的危险:我们离当代的知识、离知识的前沿会越来越远,永远接触不到科学的研究前沿。这里就要追问一个深刻的教育理论问题:我们进行知识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难道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知识,我们证明定理的目的仅仅上为了确定定理是正确的吗?显然不是。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解决当下的问题,证明定理是为了推论自己的命题。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创造知识,更要学会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必须学会有选择地学习知识,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也就是符合自己能力结构和兴趣结构的知识,有利于自己创造性地转化的知识。
根据现在我们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的程序,要实现跳跃式发展是很困难的。因为我们是直线教学,也就是说,教学内容是完全安排好的,既不能跳过也不能旁骛,我们要求所有的学生学习同样的知识,并且用同样的标准要求和检查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认为这些知识是最基本的,是无法跳过的。可是这样的假设既缺乏事实根据,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一,关于什么知识是必要的基础,这历来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每个国家的教材编写专家们都试图将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教给学生。但各国教学内容的差别就说明对基础的理解本身就是主观的选择。散点教学则是另外一种思路,另外一种内容的编排方式,它不是把所有重要的东西都选择好了给学生,而是选择部分重要的东西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若干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补充他自己认为需要补充的知识。
第二,关于学习无法跳过的假设也是不符合事实的。其实在学习中或多或少地都要有必要的跳跃,很多人还能够实现比较大的跳跃。没有准备好充分的基础知识就获得了重要的创造发明、获得了诺贝尔奖的大有人在。在知识堆积如山、信息铺天盖地、变化日益加快的今天,追逐前沿的选择性学习恐怕才是最要紧的。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选择最有价值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散点式教学的目的也就是为这种选择提供一个空间。
四、不直接回答问题
送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索菲亚认为,教会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寻找答案,远比传授知识重要得多。而科学给人的乐趣主要在于科学的探索之中。
第二章
第一节
一、
二、
1.理解的片面
2.行为的窄化
(二)完整的科学教育
1.科学知识
(1)传统知识观
第一,知识是预设的;
第二,知识被认为都是正确的;
第三,人格化的。
(2)传统知识教育的特征
①被动接受的;
②知识的学习过程主要是记忆过程
③知识的学习带有社会强制性。
(3)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科学方法
(2)重知识更要重方法是把知识本身作为目的,还是把知识作为工具和手段,以掌握科学方法为目的,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思想。
3.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科学发展的整体把握而形成的科学信念和科学习惯。
4.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在对科学真理的探索过程中,在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孕育起来的推动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心理取向。
(2)科学精神强调科学合作
(3)科学精神中还有一种超功利的精神、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不为任何非科学的压力所屈服。
二、科学对科学教育的呼唤
(一)传统科学观和科学教育观
1.传统科学观和科学教育观的内涵
2.赫尔巴特的思想与教学观
赫尔巴特认为,人类的观念、经验增长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人类经验中一切新的东西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而得到补充和了解的,观念和经验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了“统觉团”,所谓的统觉团相当于知识
明了——给学生明确的讲授新知识;
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联系起来;
系统——作概括和结论;
方法——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作业)。
(二)现代科学观和科学教育观
1.现代科学观和科学教育观的内涵
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不断发展更新的,发现真理,探求结果的方法才是更重要的现代教育观更关心的是怎样使传授知识的过程成为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
2.杜威的思想与教学观
杜威分析了人们思维的过程不外乎这样五个步骤:感觉到问题,思考问题的性质和特征;设想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和方法,通过推理确定哪一个假设能解决问题,通过观察或实验,证实结论是否可信。
教学五步骤:
3、知识要以问题为纽带
(1)知识的获得应该是问题解决的结果,同时又是新的问题解决的开始
(2)中美教育区别之所在
(3)科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改革目标
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育,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开始,以产生新的问题而终。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节
一、数学的本质是开放的
(一)数学是一种主观建构
科学的本质是发现。数学的本质是发明,是主观建构。
(二)数学是一种工具
数学是一种工具,是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的工具。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数学教育应当使数学成为人的工具
(一)应试教育使人成为数学的工具
长期的标准程序,标准答案的教育,把学生训练成了解题的工具,实际是训练成了封闭思维方法的工具。
(二)素质教育呼唤开放数学教育
1.开放数学教育既是生活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2.开放数学教育首先需要思想开放
不同的教育观念,不同的思想方法会有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学生会有不同的发展结果。数学的开放首先需要思想的开放。
第三节
一、文科与文科教育
(一)图书分类方法不同带给我们的启示
思维方法不同,对文科的认识不同。
(二)文科与文科教育的消融
按照我们国内的分类方法和思想方法,文科被消融在科学之中,文科教育的目的也就被涵盖在科学教育的目的之中,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自然也就被认为适合于解决文科问题。
二、文科教育的价值
(一)人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探求人生生活的意义;
(二)文科教育的价值
1.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
2.文科教育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
3.文科教育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
三、以人文精神进行文科教育
(一)文科教育是分解的教育,更是整体的教育
(二)文科教育是标准的、统一的教育,更是多样的、个性化的教育
(三)文科教育是技能的教育,更是生命的对话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如形和影的自然亲和,似声和响的关系相得益彰,言语对话的形式传递的是心灵交流的内容。这是文科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本质区别。
第四节
一、美育不是德育
(一)美育是关于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的教育
(二)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三)美在本质上是多元的
(四)美具有穿越时空、超越外在目的的力量
二、美育的本质在于培养美的精神
美育不是德育,美育也不等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个方面,一种手段;美育并不以培养艺术家为主要目的。
(一)
自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本身无所谓美不美,自然是因人而美,是因人的感受而美;而对人来说,面对自然可能无动于衷,而感受自然才有美。
(二)
情怀是以感受为基础的;但又是对感受的提升。
(三)
政治成败、经济的贫富、道德的好坏,都有明确的功利目的和功利标准,惟审美的价值、审美的境界可以超乎功利,获得精神上的彻底自由。
三、
美育绝不能简单地套用智育和德育的模式,美育不该简单化,更不该庸俗化,美育需要以美的精神来进行。美育也非常需要有创造性的智慧,需要个性化,美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第五节
一、
(一)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在网络时代,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运用网络的人。信息技术在改变着知识的数理观念的同时,又改变着知识的质量观念。
(二)学习和教育观念的改变
二、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
(一)教育第三次飞跃的内涵
1.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
2.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
3.信息技术将改变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二)把握信息技术需要澄清的模糊认识
1.认为信息技术与我们已经熟知的电化设备一样,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
三、网络时代的教师
教师优势的丧失与教师功能的突现并行不悖。
1.使知识转化为智慧
2.使文明积淀为人格
第六节
一、体育精神
(一)体育精神内涵
(二)正确认识体育
1.体育不等同于达标训练
2.有运动不等于就有体育
3.体育不能仅以安全为前提,也并不能延年益寿
4.体育不是整饬纪律和惩罚的手段
二、体育是人类原始动力的文明表现
(一)原始动力的含义
(二)原始动力特点及其培养
1.原始动力的第一个基本特点是自发性,是自由自在的放纵。
2.原始动力的第二个基本特点是攻击性。
3.原始动力的第三个特点是情绪性,非理性的超越。
第七节
一、艺术教育是一种语言教育
(一)语言的丰富程度标志着人类的文明程度
(二)艺术的语言是表现客观世界的重要载体
艺术语言是一种世界语言
二、艺术教育是感悟教育
(一)艺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感悟
艺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无疑是要使受教育者理解感悟到某一艺术所蕴涵的基本意义。
(二)感受
三、用艺术的语言进行艺术教育
(一)艺术的语言是情感的表现手段
艺术的核心是情,艺术的语言的本质是抒情,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传情,检验传情的目标是否实现的标准,就是看有没有打动学生。
(二)更多地接触不同的作品是学习艺术语言的基本要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