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是2007年加入华为的,在研发干了两年之后,工作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按部就班,喜欢挑战的我有点“坐不住”了,主动提出了去市场,憧憬着自己能在广袤的一线重拾激情、建功立业。
2009年初,我正式转到市场部门,一到就安排出差到西非科特迪瓦,一年之后我选择了常驻这片阳光充足的土地。
第一次出国的忐忑到非洲之前,我对非洲的印象基本停留在影视剧画面: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落日圆、长脖子长腿的长颈鹿啃食着枯叶、难民排着长长队伍等待着联合国救济粮等等,想想自己就要去这样的地方,心中充满了恐惧,每晚都辗转反侧。
去科特迪瓦也是我人生的第一次出国。担心无端被抓、担心找不到机场去驻地的路,焦虑的我,在迪拜机场转机时,像寻找救命稻草一样寻找同路人,每遇到一个中国人,我都会问一句,“你是去阿比让(科特迪瓦的首都)的吗?”幸运的是,我居然碰到了一位同事,我急忙说,“我是第一次去阿比让,你能带着我吗?”,他不假思索的说“可以”,这时我的一颗心才回到肚子里。
现在回想起这段经历,还记忆犹新,仿佛当年那个焦急得满头大汗的小伙子就在眼前。
在烂尾项目中修炼
屁股还没坐热,压力扑面而来。早在企业业务成立前,代表处就签了不少政府网的项目,按客户群来分,政企客户是企业业务的范畴。部门刚成立,交付的压力就来了。这些项目交付周期长,中间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产品的变更替换,这就会动一些部门的“奶酪”。这些“烂尾”,说白了,干好了只是份内职责,没干好有大问题,会有客户投诉、影响到后续业务的拓展。但这几乎是每一位企业业务人的起点,经过“烂尾”的洗礼才算是真正“上道”。
我一边担心客户投诉、取消项目,又担心内部资源不支持,每天都如蚂蚁在热锅上。有一次我们又要动产品线的“奶酪”,可以想象抵制,我们没有直接谈,而是从对方角度来找为什么要替换的原因,再留几天时间给对方消化、理解,让对方有时间找到全面看待问题的视角,最后进行了一场“和平”沟通。
在这些“烂尾”项目中,有很多个不眠之夜,有很多挠白了的青丝,但我慢慢地变得更加从容和自信。
过山车的感觉不好受
但是好事往往多磨,旁生枝节,最终议标失败,而且这个标要上升到国际招投标。我们的阵脚有点乱了,国际招标引来了这个领域的“大拿”,真的不知道未来会如何。
2013年8月,经过近半年的精心准备,我们的技术标以总分第一、超越第二名十几分的巨大优势下拔得头筹。项目组都很高兴,按往常的经验,内部都撺掇着要开庆功会了。但是9月份开商务标时,一盆凉水从头淋到脚,我们以总分1分多之差败给友商。当时大家都懵了,也不记得是如何从客户办公室回来的,感觉浑浑噩噩的,仿佛世界末日就要来临,两年多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了。
下一步怎么办,是逃避,还是继续争取,毕竟单还没签。要继续的话,从哪里入手,再投入如果还是不成功怎么办?此刻,领导跟我们说:“做市场,不到最后不能决不能放弃,就算败了,也要搞清楚败在哪里,这也是一种成长。”兄弟们一下子被激发了,再一次背水一战。
经过全面、详细分析,方案、资质、报价等我们一项项的核对,忙了连续一整周。大家为了赶时间,基本在办公室里,累了走动一下,困了眯一下眼。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们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五六个小伙子紧紧的抱团,为项目、也为自己付出的努力。
客户宣布我们中标的那天,我们简单和领导发了条短信,不到最后一刻,我们都学会了谨慎。
这个项目让我们都仿佛坐了一趟过山车,高高低低的起伏中,心情潮起潮落,幸运地是我们最后牢牢地抓住了机会,踏上了“潮头”。
用心带团队
平时,我会周末组织大家一起打球、聚餐,遇到有烦心事的员工,我会邀请他一起促膝长谈。待遇是最常遇到的话题,也是难解开的心结,我常常和兄弟们谈,现在得到多少当然很重要,但是也要看看在这里工作你开不开心,能不能成长积累经验。就如同当年我在研发迷茫时主管建议我到市场一线、我对到企业业务忐忑时领导帮我分析,我也希望和他们一样,在兄弟们迷茫时,给他们一个新视角,说不定能帮他们能豁然开朗。
如今,有了家人的陪伴,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偶尔,也有老同事问我西非值得来吗?我会坚定地说:不枉此行。这里有着清新的空气、绿色环保的食物,行政平台也非常成熟。最为重要的是,这里有“战士”们最渴望的战场。如果你也不甘平淡、希望勇往直前,那别犹豫,这里一定是你的乐土。
(作者:刘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