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读竹立教授的文章。我跟竹立教授结识,是缘于博客,早在几年前,读着竹立教授的日志,思维随之成长。也是那时候,新建构主义进驻到我的思维里。随着博客、微博、微信等工具的热闹交替,我在新浪博客上的时间少了,在微信上的阅读多了,但是竹立教授始终坚守着博文的积件式写作、深度思考和创造性改写,我也是通过微信朋友圈继续拜读他的文章。
知音不少,弦琴未断。相信喜欢竹立教授有思想见地的文章的同行是不少的。这两年,竹立教授继续专注于写作,并将博文梳理与统构,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碎片与重构》、《你未听过的创新思维课》两本著作,连续出版。紫竹闻讯甚为欣喜和钦佩。年前我有幸获得竹立教授的赠书——《你未听过的创新思维课》,自动自觉表心迹,要求自己假期读完,并撰写读后感交流。后迟迟未能静心成文,甚感抱歉。今晚屋外春寒料峭,屋内藏香缭绕,衬着些许书写的心情,将读后感完成。
最早知道这本书要出版,是此书处于写序阶段的时候,读到黎加厚教授撰写的序,但对此书的概貌尚不了解。
“创新”这个词,我自己一直不敢贸然使用,总是不自觉地带着虔诚的心仰望它。也看过一些文章批评说“创新”一词被用坏了。在我写过的众多工作文案中,几乎很少主动去用到它,尽管自己一直期望和努力在工作上能够不断创新。“创新”一词,在我以往从事的工作中,出现得最多的是“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主题是“探索与创新”。我在教研活动的时候经常说到,这是“永怛的主题”。然后,老师们和同学们会问:“这即是什么主题?我们可以做什么?“于是,我曾经从技术呈现方式上、题材与内容表达方式上、艺术视觉效果上去诠释它,也就是说,在具体的事情上作出一些操作性的努力。但是,对于“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创新思维”,很惭愧地说,我缺乏深入认识。
那什么样的作品,才是有“创新”呢?于是,我们从获奖的目标出发,从评委的角度去揣测,什么是活动所指向的“创新”。或许获奖结果和“创新”目标是一致的,或许是有相对落差的,但是,也能对开展活动有一定的导向吧。但这些,也仅仅是停留在具体的软件运用与作品组织表达上,未能真正涉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读书求学年代,我想,我们一定背过“创新是民族发展进步需要和使命“这类的关键句,用于考试答题。但是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对于创新思维如何培养,相当缺乏意识、认识、方法和技术。或者说,是我以及象我一样未能有这样的意识和方法提升自己创新思维。
读了竹立教授这本耳目一新的《你未听过的创新思维课》,对”创新思维“培养有了新的认识。
该书是配合竹立教授在超星公司拍摄的十五集《创新思维训练》慕课阅读需要而出版的。全书共十五讲,这十五讲是总分总的关系,从”什么是创新思维“开始引入,谈常见的思维枷锁,接着用九讲内容具体谈如何打破思维枷锁、引导培养创新思维的具体策略技术,之后两讲谈创新的人格、情境等一些限制性和触发性条件,最后用”创新思维歌“总结和结束课程。
每一讲的体例是一致的,主体内容是师生对话,以”师“讲什么,”生“讲”什么的对话方式,从问题或从现象谈起。竹立教授的话题及游戏道具,象聊家常一样,引导学生的认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进行思考及互动对话,触及问题的本质,产生概念认知与认识提升。行文中图文并茂,呈现示意、会意和寓意图,既有定义描述,也有案例描述,更有推理辨识,还有诗歌穿插,元素甚为丰富。
主体内容之后,是“课后阅读”和“课后练习”,分别是用于资料的拓展阅读和作为大学生选修课教材的练习需要。题目的设置既有知识性的客观题,也有思考性的开放题,引导学生课外深入思考。
主体内容、课后阅读、课后练习,这种体例在格局上并不新,但新在其具体内容内涵的描述和表现手法之上。原以为技术、方法和路径,是一些非常晦涩的理论阐述,谁料到作者在师生对话中,带着大脑思维行走,有时候象在穿梭时光,有时象在欣赏风景,有时象在与哲人对话,有时又象在动手创造。读着读着,我会惊叹作者的知识渊博,读着读着,我会大吃一惊,原来跳出思维、建立联想和创造,可以这样做,让我跃跃欲试。行文中一些故事性描述,还让我想起自己团队的编著《用技术解决问题——教师信息素养88个情境实例》,为引导阅读者建立场景认同、应用情境的认知,我们撰写了88个校园里发生的情境故事,情境的描述用于问题解决方法的铺垫与引入,也为增强认知建构而设计。因而,当我读到竹立教授本书主体内容的描述时,那种丝丝入扣的亲和感,有如绸缎与旗袍的结亲,天造地设,或曼妙,或妩媚、或知性,却真切于眼前。
最重要的是,阅读中我从此书获悉了创新是可为的,是需要我们都去做的!获悉了“转变思考方向”、“软性思维”、“强制联想”、思维导图及其创新应用“、”简化思维及与打破规则“、”移植、借鉴与连接“、“平行思维”、“包容性思维”等创新思维培养的技术和方法。这些技术和方法,有些是我完全没有听过的,有些听过,却是没有具体方法可以尝试的。回顾和反思自己过去近二十年的教学教研工作,欣慰自己以往许多做法在不自觉的努力中,已跳出了思维的习惯,有不少的创新尝试。特别赞赏的是竹立教授“包容性思维”的提出,对于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以及处身于多元观点纷争之中时,懂得包容性思考,为思维方向提供了很好的路径。
感谢竹立教授的好书,推荐我的好友们阅读!轻松、愉悦,启发想象与思考!让它带着您的思考和梦想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