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技术解决问题——教师信息素养88个情境实例》 前言1.0版本
(2014-01-21 00:57:52)
标签:
教师教育教师培训信息能力信息素养教师学习 |
分类: 研究写作 |
前
这本书,与其说是为形成本人——紫竹老师的市政府规划课题成果,不如说,更旨在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一本信息素养研修的学习书籍,帮助老师们提高信息素养,促进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
本书分为“学习绪论”和“情境实例”两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的“学习绪论”相对于第二部分的情境实例的十六个模块而言,以“O模块”的形式呈现,为情境实例学习的作支持性理论引入。本书的侧重点,在第二部分,即十六个模块共88个情境技术应用的实例。
在“学习绪论”中,介绍了信息素养的概念内涵与周边概念的关系,以及重点、详细地阐述了构建培养教师信息素养实践性理论体系、培训内容框架和开展校本实战培训的观点。
在“情境实例”中,针对成年人学习的特点和中小学教师学习时间碎片化的特征,以“用技术支持教学”、“用技术支持办公”、“用技术促进交流”、“用技术促进写作”、“用技术变革教学”、“用技术提升科研”6个单元、16个模块、88个情境实例,呈现中小学教师在校园教育教学工作中和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技术障碍,分析和介绍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操作方法和步骤。模块一至模块十一、以及模块十六,写作体例以“故事情境——问题分析——方法和步骤——小知识或小技巧——关联问题——自我测评”的结构方式呈现,表现具体技术应用问题的实例。模块十二至模块十五,写作体例以“故事背景——问题情境——解决分析——方法和步骤——小知识或小技巧——关联问题——自我测评”的结构方式呈现,突出表现“微课制作”、“课件制作”、“数据加工”等这些专项技术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背景。两种体例大致相同,作出细微区分,是因为有些技术应用以操作问题的方式带出,有些是以项目方式带出,所以略作调整,以增强应用背景的可读性,而又不影响本书实例创编的本义和策略。
本书的亮点,紫竹老师自以为有三个。
第一,故事性。紫竹老师浸淫于教育一线的教师信息能力培训工作八年,对中小学教师应用技术时存在的问题障碍较为了解。为更好地反映教育一线的实际生活,反映中小学教师的田野心理,紫竹老师融入了多年来观察教师生活的各种因素以及自己培养骨干教师的理念,在体例中,特地设计了“故事情境”,以“故事”+“技术情境”的方式,还原教师碰到的真实困难,贴近需要,引发共鸣,产生阅读和学习的需要;同时,也帮助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专家或其它领域的相关从业人员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形。为使故事更“真实”,更贴地气,紫竹还专门虚拟设计了一所城乡结合部的中等规模小学的教师人员结构组成,以他们作为人物角色陈述故事,增加本书阅读的趣味性。为增强人物性格塑造感知的直观性,紫竹老师还使用软件设计拼接了这所学校主要人物角度的头像图谱,在本书附录中可浏览到。
第二,情境性。掌握计算机操作和信息能力素养的主要差别,在于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的表现。为将“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渗透,紫竹老师用心设计故事中的技术问题情境,体现教师职业工作的特点和技术的应用特性,同时帮助对技术应用情境的有意义认知,产生技术应用的有意义学习建构。更可贵的是,将存储在创作团队中的“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在“问题解决分析”、“方法”模型、“关联问题”中,使读者受益。
第三,非线性。网络时代、移动互联时代,泛在学习无处不在。每一个时刻,学习都在发生,信息在爆炸性增长。互联网上不缺知识,但人们缺学习的意识和方法。教师也不例外。教育系统相对其它行业系统而言,有它所需要的保守性和稳定性,但是,并不代表着,教师应该拒绝对技术应用的学习和成长。不过,琐碎而繁忙的教师职业岗位工作,使时间碎片化,因而,非线性的学习更适宜于教师的学习。本书尽管提供了六个单元,反映教师工作和专业成长的六个方面,但这六个方面在逻辑上也不完全具有严谨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在每个方面里挖掘的实例和实例技术也是非线性的。反映出紫竹老师的教师培训观点:新一轮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不一定走唯一一条的系统知识化道路,可以落实到基层,以非线性学习的方式和策略,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本书要感谢三个教授、一个团队和一个公司。
首先要感谢的教授,是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焦建利教授。焦建利教授早在2003年的时候,带领他未来研究中心的团队送教到本市北部农村,把紫竹老师引入了教师信息能力培训的道路上来。此书一波三折,几年来内容框架数易其稿,焦教授一直陪伴在路上,指导、鼓励、支持我们,最终,促成此书创作。十年了,感恩在心无以为报,唯有奉献此书以谢师恩。
第二个要感谢的教授,是中山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的王竹立教授。我与竹立教授素未谋面,但拜读其笔耕在新浪博客上的学术文章,为其正直正气的学术品格、严谨客观的治学精神所折服;同时,受竹立教授“新建构主义理论”中关于网络时代人们学习的“零取整取策略”的启发,经竹立教授关于“教育信息化未来的主战场应该在农村”的观点鼓励和振奋,产生了书稿体例设计的中医辩证式的、菜谱式结构的灵感。对此,竹立教授功不可没。
第三个要感谢的教授,是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况珊芸教授。与况教授的接触虽然不多,但是她为人温和、谦逊,对一线尊重、关爱,在百忙中仍然心系解答紫竹老师在出版书稿上遇到的各种疑惑和难题,紫竹对况教授心怀感动、感恩。
接着,要感谢的是,本书编写团队的另外两位伙伴:曾祥潘和简子洋。在所有的教师培训项目中,两位伙伴象战友般地对紫竹不离不弃,无论是2008年书稿的首次设计,还是2013年自暑假以来的长达半年的艰苦卓绝的技术案例编写工作,他们都咬紧牙关一起挺了过来。可以说,没有他们,没有我们这个团队,没有这个团队,也难以支持紫竹的意志完成此书。无论岁月如何流逝,这段日子已刻在成长的年轮上。
最后,特别要感谢的是“广州宽带主干网络有限公司”。感谢公司企业老总对教师教育的关爱和支持,对本书价值的肯定和对出版的慷慨资助,感谢公司相关业务办公室沟通协调,使本书的出版最终成为可能,非常感谢!其它帮助书稿出版的相关人员,在此一并谢过。
如此艰辛的历程,并非贪图他朝成名,只为转化多年积聚在心中的研究实践和思考,为一线教师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一些来自实践研究者的声音、思路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所牺牲的家庭生活时间和身体健康,得到父母的理解并帮忙照顾幼儿,以及得到伴侣的理解和支持,永远感恩在心。
紫竹(龙丽嫦)
二O一四年一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