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科研到科普,讲述子宫情事

(2014-09-23 20:41:00)
标签:

子宫情事

子宫

女性健康

怀孕分娩

科普

分类: 生活随笔

作为一名妇产科男医生,我经常会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当妇产科医生?在非正式场合,我通常用玩笑化解,说是组织分配。但在正式场合,我的回答都是:由于母亲病故,我选择了从医;由于母亲死于妇科肿瘤,我选择了妇产科。这是30多年前一名12岁少年对母亲的承诺。

母亲生我的时候已经40岁。童年的我体弱多病,整天像影子一样黏着母亲。从4岁半起到小学毕业,只要不上学,我都和母亲一起为生产队放牛。10年那年,我跟母亲提出想去看看山外的大河。于是有一天,母亲带着我搭乘拖拉机,沿着盘山公路到了十多公里外的大山。在山顶我看到了长江,很远很远,挂在天边。母亲说,河的那边就是重庆,有很大的医院,什么病都能治好。

看到长江之后的第二年,母亲因病去世。当时我在50公里外的县城寄宿上中学,家人怕影响我学习,更怕任性的我干出傻事,两个月之后才告诉我消息。据说我没有哭出来就昏了过去,醒来后我哭喊着要妈妈,我要妈妈……到最后没有力气了,我说:我要当医生! 那个时候,我的愿望就是当一个什么病都能治好的医生。

母亲去世后的第5年,1987年,我如愿地考入西南地区最好的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求学过程异常艰辛,但总归坚持了下来;母亲去世后的第10年,1992年,我以年级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选入北京协和医院。上大学时我已经知道母亲死于妇科肿瘤,毕业时我选择并幸运地留在了妇产科---人民医学家林巧稚大夫缔造的科室。

母亲去世后的第18年,2000年,我从导师郎景和院士门下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2005年到法国巴黎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母亲去世后的第30年,2012年,我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斯坦福和哈佛大学交流进修4个月。这次进修,开启了我从科研到科普的转变历程。

母亲患的到底是什么妇科肿瘤,家里人也不清楚,直到我在哈佛大学进修的时候,才有了初步答案。那个夏天的傍晚,我观摩了一天手术后躺在哈佛医学院的草坪上,从头到尾对母亲的病进行了分析,逐个排除后觉得是子宫内膜癌。而子宫内膜癌如果发现早,治疗效果通常很好。如果当时家人有一些医学常识,母亲应该更早就去就诊,不会那么早就去世。无奈和遗憾中,我的心一阵阵刺痛。

回想从医的头二十年,我的经历的确是在兑现一个少年向母亲的承诺---上医学院,当医生;到大医院,当什么病都能治好的医生;实习医生,住院医生,主治医,主任医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新星,协和学者……然而,随着资历和光环的增加,我越来越明白,什么病都能治好的医生并不存在!对于很多晚期疾病和肿瘤,医生和医学依然苍白无力。但是,如果人们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在疾病未起或初起就发现苗头,早期就医,结果就会大不一样。这是哈佛草坪冥想给我带来的启示。

同时,哈佛医学院的诊治流程和健康教育也让我很受触动。面诊过程中,医生用的都是简单易懂的通俗语言,几乎没有深奥的专业词汇,我作为一个英语很平常的外国人都完全能听懂。面诊结束之前,医生还会给病人一些插页,插页上印着深入阅读的科普文章网址。我忽然觉得,这才是医生要给病人提供的服务---让病人从权威专家那里得到准确的资讯,而不是自己通过网络搜索得到难辨真假的信息。

然而,和多数同行一样,我最初也看不上科普,觉得科普就是忽悠,科研才是科学,张悟本之流更是让人反感,因此我对科普写作比较犹豫。所幸导师郎景和院士鼓励说,科普是医生的职业良知和社会责任,科普也是阵地,你不去占领其他人就会占领,就会杂草丛生,正确的科普得不到宣传,伪科普就会大行其道。于是,我决定试试。

我先在@好大夫 在线的自媒体平台上发表一系列女性健康科普短文,然后应邀到电台和电视台做健康节目,并在《人民日报》、《健康报》、《健康时报》等发表科普文章,2013年还与向阳教授一起主编《协和名医谈妇科肿瘤》。我原来总想多看病人,多做手术,奔着名医的方向行走;也搞科研,写论文,朝着科研的塔尖攀登。但科普工作让我逐渐明白,让广大女性认识妇科疾病和妇科肿瘤的征象,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同样具有价值和成就。

尽管人们对《协和名医谈妇科肿瘤》的评价不错,但我个人认为其风格偏于传统,很难引起普通读者的兴趣。与此同时,我用@协和谭先杰 在微博上发表的诙谐幽默的科普多次被点赞,于是我产生了写一本供健康女性阅读的轻松科普的念头。然而,医学科普的写作存在诸多困难。

遵循传统的医学科普写作套路,虽然严谨科学,但公众的阅读兴趣不大;以患者故事或小说的形式写,自然生动活泼。但若以北京协和医院的实名实地写,情节虚虚实实,人物真真假假,又担心引起公众困惑,甚至误会。有没有一种能让读者有兴趣读下去的其他方式呢?用带些不雅的新潮语言来写通常会引人入胜,这已经得到证实。

然而,男医生写男人的事儿,写起来可以得心应手,即使用词有些过分也是潇洒、酣畅;女医生写女人的事儿,可以无所顾忌,甚至用词再过分都被认为前卫、新潮。唯独男医生写女人的事儿不可以为所欲为,用词稍微不当就会被认为流氓、猥琐……所以,我不能太过自由,太过新潮。是否能反其道而行之,稍微复古呢?

我来自土家山寨,我的族人有的能歌善舞,有的擅编顺口溜。童年放牛的时候我就喜欢编顺口溜,尽管不能七步成诗,但只要给些时间,就某一主题编个顺口溜是不成问题的。而我看过的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其回目连起来就是一首诗,于是我萌生了借用章回小说套路,围绕女性生殖器官---子宫,轻松讲述女性健康问题的想法。

全书共56回,回目由7首七言八句打油诗组成,贴切地提炼出章节主题。在每一回中,我均以一段百余字的摘要为引,然后对涉及的健康问题进行评书式讲解。行文看似信马由缰,实则也有逻辑;语言或许通俗,道理力争科学。所有努力,都是希望把问题说清楚,讲明白,使普通读者能理解深奥的医学知识。

我有时会用一场战争的方式来演绎发生在子宫中的故事,因为人类与疾病的博弈就是战争,患者是主力军,医生是提供帮助的友军。在讲述某些问题的时候,我会用男女之间的事儿来打比方,尽管没有达到佛洛伊德那种将万事万物都以性来解释的程度,但我以为,男女之事确是人世间最能吸引人的事物之一,否则八卦情色何以如此夺人眼球?于是,在每一回中都有一些似乎与主题无关的“闲话”,但或许正是这些有逻辑联系的题外话,才吸引导读者读下去。或者说,让读者在无论如何打比方也仍然晦涩难懂的医学词汇中稍事休息。

中学时我读过《天方夜谭》,我恰巧姓谭,于是最初将书取名为《子宫夜谭》,并勉为其难地写了一首现代诗,试图为女性朋友营造静夜阅读的气氛。然而将书名发到网上之后却不被喜欢,有的说过于自恋,有的说不够响亮,有的说不吸引人……几经推敲,最后取名为《子宫情事》。此处的“情”,有病情,有亲情,还有爱情。子宫是女性的生殖器官,承载这些理所当然。

决定封面的时候,我在复古砚台和现代裸背之间遇到的选择困难,虽然很多网友从传播学角度支持裸背,但我还是坚持了砚台,原因如下:首先,《子宫情事》追求一些复古味道,而砚台是很好的载体;其次,书中有导师郎景和院士作序的墨宝和我本人写的回目,与砚台比较吻合;最后,在古代小说中砚台暗喻女性生殖器官,而毛笔和墨条则指男性生殖器,笔砚相交自然就代表导致人类繁衍的鱼水之欢了。

http://s3/mw690/0026s9uzzy6MhH34Eam12&690

《子宫情事》花掉了最近九个月以来我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我从一名有二十年临床经验的协和妇产科男医生的视角,对怀孕分娩和女性生殖健康进行了独特解析。正如介绍短片所说,我之所以热心女性健康科普,就是希望女性在健康时就关注自己,早期发现、避开疾病。希望《子宫情事》呵护您,温暖您,陪伴您。拥有健康,永远美丽!

这就是我从科研到科普的心路历程,也是《子宫情事》的写作缘由,希望您喜欢我这种讲述科普的尝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